\"可除了那几个世家,谁又真正见过?\"
郑太公闻言眉头紧锁,心头怒火更盛。
\"区区几件不知真假的宝物,就让他们放弃追责,任由官兵闯入府邸?\"
\"简直是鼠目寸光!\"
\"混账!\"
话虽如此,在座世家众人却暗自思量。
换作自己,恐怕也会作同样选择。
毕竟朝廷既已抢走存粮,若拼死抵抗,不仅一无所得,反可能搭上性命。
更何况那可是琼浆玉液!
犹记长安拍卖会上,此物曾拍出天价。
还有更神秘的琉璃宝镜,只听传闻便知其珍贵。
\"郑太公,事已至此,再责渭南徐家也无济于事。\"
\"朝廷低价抛售存粮,我等该如何应对?\"
\"是否该下调粮价?\"
清河崔氏老者小心试探。
\"降价?\"
\"要向李世民低头吗?\"
粮价一下,便意味着世家向朝廷认输。
其他世家尚可,作为发起者的荥阳郑氏必将首当其冲遭受报复。
稍有不慎,恐有灭族之祸!
此等结局,郑太公岂能接受?
\"决不可向李世民妥协!\"
\"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见众人犹疑,郑太公语气骤寒:
\"莫非诸位想看到朝廷重开科举?\"
'科举'二字如惊雷炸响,举座皆惊。
\"科......科举?\"
\"朝廷竟敢有此念头?\"
\"隋朝覆辙在前,李世民安敢如此?\"
科举实乃世家逆鳞。
众人直呼帝名,恨意昭然。
世家大族立足之本,在于垄断典籍,把控仕途。若开科举,寒门入仕,官员皆成天子门生。
此乃断世家根基之举。
绝不可忍!万不能容!
\"若朝廷欲开科举,必与之不死不休!\"
\"即便天下大乱,也绝不许科举重开!\"
\"郑太公言之有理,粮价坚决不降!\"
提及科举,犹如捅了马蜂窝,激起世家众人同仇敌忾。
无论消息真假,既出此讯,朝廷必有此意。
朝廷权势日盛,科举之制必将被权贵重新提起。
世家大族,绝无可能容忍朝廷推行科举,哪怕一丝机会也不允许!
郑太公见状,唇边掠过一抹满意的淡笑。
“好!”
“吾等世家,世代联姻,本就是同气连枝!”
“无论如何,绝不能让朝廷,让李世民坐大!”
“否则,科举必然重启,世家必遭打压!”
众世家之人纷纷颔首,深以为然。
此理,众人皆明。
既然看清局势,便更不能向朝廷低头妥协。
“郑太公,依你之见,我等该如何行事?”
“朝廷开仓济民,我等又该如何应对?”
“一切唯郑太公马首是瞻!”
……
世家众人目光灼灼,齐齐望向郑太公,高声附和。
“正是!”
“若无世家支撑,朝廷必然难以维系!”
郑太公神色微凛,视线投向皇宫方向。此战,是他与唐皇李世民的第三次交锋,亦是最终对决。
他眸光一沉,缓缓道出谋划已久的计策:
“诸位,即便朝廷强夺世家存粮,亦难填饱长安百姓之腹!”
“自今日起,世家不再向长安输送一粒粮食!”
“非但如此,我等还可派人暗中收购朝廷赈济之粮!”
众人先是一怔,随即恍然大悟,面露喜色。
朝廷倚仗武力夺粮、强征强买,世家自然不必再予供应。
而郑太公此计,更是釜底抽薪。
“妙极!我等竟未想到购回官粮!”
“朝廷以十文一斗贱卖,世家财力雄厚,大可将其尽数买空!”
“待长安再度断粮,再以百文高价售出,十倍之利!”
“此计当真绝妙!”
堂中世家之人皆眼放精光,贪婪之色溢于言表。
一买一卖,暴利惊人,谁能不动心?
一旦官粮被尽数收购,纵使米价飞涨,百姓亦只能忍气吞声。
届时,朝廷无粮可赈,唯有向世家屈服。
到那一步,他们的胃口,可远不止于此!
让李世民徒有虚名、无权干政的念头,早非一人所想!
“郑太公高明!”
“我等即刻遣人前往朱雀大街购粮!”
“倒要看看,朝廷能撑到几时!”
众人利欲熏心,再无顾忌,当即四散离去,各自筹备。
朱雀大街上,朝廷设下的赈济粮点前,挤满了世家子弟与仆从。
他们混杂在长安平民中,衣着并无二致。荥阳郑氏的人排了许久,终于来到粮摊前。
\"十文一石?我要十石!\"
那人掏出一贯铜钱,引得周遭百姓侧目。寻常百姓哪有这般积蓄?众人眼中顿时燃起怒火。
\"每人限购一斗。\"小吏头也不抬。
\"一斗怎够?\"郑氏族人正欲争辩,却见卫兵刀光一闪。
\"不买就滚!\"
他只得悻悻买了十文一斗。转手将粮袋交给同伴,又溜到队尾重新排队。
\"认得出我是谁?\"他暗自得意。
当日,长安百姓皆购得口粮。世家之人反复排队,最多不过购得七八斗。
郑氏族人匆匆回府禀报:\"太公,限购令下,难成大事啊!\"
郑太公捋须而笑:\"慌什么?发动全族上下都去排队。再加价让百姓代购便是!\"
太极殿内,密探将世家动向呈报御前。
魏征急步入殿:\"陛下!郑氏 百姓代购,若不制止......\"
\"爱卿勿忧。\"李世民淡然挥手,\"早有所料。\"
原来李沐早有预见。他深知世家必不甘心,定会千方百计套购官粮。
世家以为自己占了便宜,殊不知早已落入李沐的圈套!
低价粮食不过是暗藏利刃的诱饵,一旦吞下,便再难脱身!
魏征依旧茫然,满心疑惑。
自打李世民消失半日归来后,他就完全看不懂陛下的盘算了。
“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却再次起了捉弄人的心思。
“此乃机密,不必多问!”
“传朕旨意,明日粮价上调至十五文一斗!”
次日清晨,朱雀大街上朝廷的粮摊照常开张,粮食堆积如山,源源不绝。
可粮价却已涨至十五文一斗。
排队购粮的百姓心头一紧,神色惊惶。
“十五文?朝廷竟也涨价了?”
“莫非朝廷的存粮不多了?”
“糟了!得赶紧多买些,免得日后买不到!”
长安城的百姓早已被粮价的起伏吓成惊弓之鸟,生怕再遇百文天价,更怕有钱无处买粮。
于是他们纷纷抓紧时机,一次次排队争购。
一位老翁刚买完一斗粮食,还未到家,便被一名贼眉鼠眼的小厮拦住。
“老伯,我懒得排队,十二文买你的粮食如何?”
这小厮正是荥阳郑氏的人。
他原以为高出两文,老翁必定心动。
不料老翁满脸不屑,朝他脚边狠狠啐了一口。
“呸!十二文就想买我的粮?”
“朝廷都涨到十五文了,做你的春沐大梦!”
说罢,老翁抱紧粮袋匆匆离去。
小厮暗恨,跺了跺脚,连忙回去禀报郑太公。
“太公,朝廷粮价涨至十五文了!”
“咱们该如何是好?”
郑太公不仅不急,反而抚掌大笑,满面喜色。
“妙!涨得好!涨得好啊!”
小厮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太公,朝廷涨价,为何还是好事?”
郑太公斜睨他一眼,面露不悦。
“蠢材!”
“朝廷为何涨价?”
“自然是粮仓见底了!”
“这恰恰说明,咱们的购粮之计奏效了!”
不屑再多言,郑太公直接下令。
“朝廷涨价,咱们也涨!”
“去!继续抬高价格收购民间余粮!”
“哪怕二十文、三十文,也要全力抢购!”
“世家,最不缺的就是银钱!”
郑太公大手一挥,豪气万千。
小厮不敢怠慢,转身便去办事。
他重返朱雀大街,拦住一位刚买完粮的大娘。
“大娘,我出十八文,买你的粮食可好?”
大娘犹豫片刻,竟摇头拒绝。
“不成!朝廷都涨价了,明日未必买得到!”
“我不卖!”
小厮一咬牙,按郑太公吩咐再次加价。
“二十文!”
大娘心头微动,仍有些迟疑。
“二十二文!”
小厮狠心抬价。
“当真二十二文?”
这下大娘彻底动摇了,一倒手净赚七文,足够再买半斗粮食了。
六八
众臣相视而笑,唯独魏征眉间紧锁,上前一步向李世民躬身。
\"陛下,百姓所得不过九牛一毛,何足挂齿?\"
\"若再如此,官仓存粮恐将枯竭!\"
李世民笑意更浓,眼底尽是锋芒。
\"无妨。\"
\"传令下去,明日粮价调至二十文!\"
翌日,官仓米价再涨,市井哗然。
\"二十文?又涨了?\"
\"大事不妙!朝中余粮怕已见底!\"
\"快去多排几回队!\"
百姓面色惶急,额角沁出冷汗。购粮者愈发踊跃,长队蜿蜒如蟒,盘踞街巷。
世家高门内却是觥筹交错,笑语喧阗。
\"妙极!又涨了!\"
\"看来宫中粮仓真要见底了!\"
\"诸位再加把劲,搬空它!\"
于是世家收购价跟着水涨船高——官仓售二十文,他们便出三十文向百姓收粮。即便如此,仍有攥着米袋的农人不肯松手。所有人都笃信:官仓将罄,放粮在即。
第四日,白麻告示果然又贴出新价:
\"二十五文!\"
\"官仓米价二十五文,真要断粮了!\"
市集 动更甚,人心惶惶。
郑太公等世家耆老却红光满面,击掌相庆。
\"买!继续买!\"
\"任他涨到天上去,也要吃下!\"
\"倒要瞧瞧,是李唐的粮多,还是我五姓七望的钱多!\"
这些朱紫贵人未曾察觉,他们早从卖粮人变成了买粮人。这些新购的粟米,其实根本用不着!一车车铜钱流水般运出,换回堆积如山的粮袋。而百姓既存够了口粮,囊中还多了叮当作响的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