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秋,江南举子张明远辞别家中老母,独自北上赴京赶考。他本可走官道,乘舟车,但为省下盘缠贴补家用,便择了一条鲜有人行的山间捷径。
这日行至黄昏,张秀才抬头望天,只见暮云四合,山风渐起。他心中暗忖:\"今日贪赶路程,竟错过了宿头,这荒山野岭,如何是好?\"正踌躇间,忽见前方山坳处隐约有灯火闪烁。
\"莫非有人家?\"张秀才心中一喜,加紧脚步向那灯火处行去。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待他走近时,天已全黑。借着朦胧月光,只见一座低矮的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林间空地上,窗户透出昏黄的光。
张秀才整了整衣冠,上前叩门。木门发出\"吱呀\"一声响,开门的是一位白发老妪,身形佝偻,脸上皱纹纵横,眼睛却亮得出奇。
\"这位公子,深夜敲门,有何贵干?\"老妪声音沙哑,却透着几分和善。
张秀才作揖道:\"晚生赶考路过此地,错过宿头,想在婆婆这里借宿一晚,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老妪上下打量他一番,忽然笑道:\"读书人?好,好,老身最敬读书人。快请进来吧,外面风大。\"
屋内陈设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张木桌,两把竹椅,墙角堆着些柴火。墙上挂着几幅褪色的年画,在油灯下显得格外陈旧。
\"老身姓李,村里人都叫我李婆婆。\"老妪一边说,一边从灶台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山里没什么好东西,公子将就着用些粗茶淡饭。\"
张秀才连声道谢,接过粥碗。粥是粟米熬的,里面掺了些野菜,虽简单却香气扑鼻。他赶路一天,早已饥肠辘辘,三两口便喝了个干净。
\"公子慢些吃,锅里还有。\"李婆婆笑眯眯地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读书人赶考辛苦,老身儿子当年也是读书人...\"
\"哦?令郎如今何在?\"张秀才随口问道。
李婆婆神色忽然黯淡下来:\"死了,十多年前就死了。\"她转身去添柴火,背影显得格外孤寂,\"死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连尸骨都没找回来。\"
张秀才闻言,心中一阵恻然,正欲安慰几句,忽觉屋内温度骤降,油灯火苗无风自动,忽明忽暗。他抬头四顾,发现墙上那些年画的颜色似乎变得更加陈旧,甚至有些发黑。
\"山里夜凉,公子早些歇息吧。\"李婆婆指了指里屋,\"那里有张床,是老身儿子生前睡的,一直收拾着。\"
张秀才本想推辞,但连日赶路实在疲惫,便谢过李婆婆,进了里屋。屋内一张木床,挂着发黄的蚊帐,床边书桌上还摆着几本旧书,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
他刚躺下,便觉床铺阴冷潮湿,似有寒气从床板渗出。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诡异的图案。远处传来几声夜枭啼叫,凄厉刺耳。
半梦半醒间,张秀才听到外屋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是有人在翻找什么。他强撑睡意,竖起耳朵细听。
\"...
...该来了...
...时候到了...
...\"李婆婆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语调与先前大不相同,阴森可怖。
张秀才浑身汗毛倒竖,睡意全无。他悄悄起身,透过门缝向外窥视。只见李婆婆背对着他,正在灶台前忙碌,动作僵硬怪异。灶台上的油灯不知何时变成了两根白蜡烛,火光幽绿。
更令他毛骨悚然的是,李婆婆在烛光下竟然没有影子!
张秀才双腿发软,几欲瘫倒。他强自镇定,轻手轻脚退回床边,摸到随身携带的《论语》,紧紧攥在胸前,口中默念圣贤之言。说来也怪,经书在手,心中恐惧竟减轻了几分。
不知过了多久,外屋声响渐息。张秀才紧绷的神经终于支撑不住,昏昏睡去。
\"咯咯咯——\"一阵鸡鸣将张秀才惊醒。他猛地坐起,发现自己并非躺在里屋的床上,而是置身于一片荒林之中,身下是潮湿的落叶。
晨雾弥漫,四周古木参天。他面前赫然立着一座新坟,坟前香烛尚未燃尽,几盘贡品整齐摆放,有馒头、水果,还有一碗已经冷掉的粟米粥——正是昨夜李婆婆给他喝的那种。
张秀才浑身发抖,踉跄后退,却被树根绊倒。他挣扎着爬起,发现坟前有块简陋的木碑,上面用红漆写着:\"李门陈氏之墓\",落款日期竟是二十年前!
\"这...这...\"张秀才牙齿打颤,昨夜种种在脑海中闪回:那古怪的老妪,阴冷的房间,幽绿的烛光,没有影子的身躯...
他忽然想起李婆婆说过的话:\"老身儿子当年也是读书人...死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难道自己昨夜遇到的,竟是...
张秀才不敢再想,匆匆收拾行囊,对着坟墓深深一揖,转身便走。走出不远,他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叹息,似欣慰,似遗憾。
\"公子...\"那熟悉的声音随风飘来,\"多谢你陪老身这一晚...\"
张秀才不敢回头,加快脚步逃离那片诡异的树林。直到看见远处村落的炊烟,他才稍稍定神。
后来张秀才向村民打听,得知二十年前确有一位李婆婆,儿子赴京赶考途中遇匪身亡。李婆婆思子成疾,不久也撒手人寰。因家贫无人祭扫,坟墓渐渐荒芜。昨日正是李婆婆的忌辰,虽有远亲简单祭拜,但二十年来也就一两次。想必是清明无人祭奠,孤魂不安,才显形寻人作伴。
\"那李婆婆生前最疼读书人,\"村中老者叹道,\"她儿子死后,她常在家门口张望,盼有过路书生能给她带个儿子的消息...\"
张秀才听罢,心中既惊且悲。他取出些银两,请村民重修李婆婆坟墓,又亲自焚香祭拜。说来也怪,当他诚心叩拜时,忽觉一阵暖风吹过,似有若无的\"多谢\"二字飘入耳中。
后来张秀才赴京赶考,竟如有神助,一举高中。他将这段奇遇记录成文,警示后人勿要贪赶路程,更莫要轻视鬼神之事。每逢清明,他必派人前往李婆婆坟前祭扫,直至终老。
而那夜深山中的诡异经历,则成为他终生难忘的梦魇。每当夜深人静,他仍会想起那碗热粥,那双没有影子的脚,以及那座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孤寂的新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