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尽管诛皎凭借智慧和威望,为百家镇公社构筑了一道以“抓革命、促生产”为名的防护堤坝,但外间那愈演愈烈的风暴,依旧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一些边缘的涟漪。
几个从县里、地区回来的青年,带回了一套套时髦而激烈的言辞,手臂上也多了刺眼的红袖标。他们看公社里依旧机器轰鸣、田间忙碌的景象,总觉得“斗争气息不浓”,“革命烈火不旺”。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联合总厂里那几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只顾埋头钻研技术的“老家伙”。
农机分厂的副厂长,也是技术核心,周工,五十多岁年纪,戴着厚厚的眼镜,平时除了图纸和零件,几乎不同人交流。有人翻出他模糊的历史,说他年轻时曾在旧政府的工厂做过技术员。
农技推广队的顾问,秦老,是个农业土专家,对土壤、作物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培育过好几个高产的作物品种。但他性格孤傲,说话直接,得罪过不少人,而且家庭成分是富农。
还有砖瓦分厂负责窑炉技术的老师傅,以及加工分厂里一位精通食品化学的技师……
这些人在那些激进的青年眼中,成了“历史不清白”、“成分有问题”、“只专不红”的典型,是阻碍“彻底革命”的绊脚石。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尚未散尽,以公社小年轻孙卫东为首的七八个激进青年,便闯进了农机分厂的车间,将正在指导工人调试新夹具的周工围在了中间。
“周工!”孙卫东双臂抱胸,语气带着挑衅,“我们接到群众反映,要找你了解了解历史问题!你以前在旧政府工厂,都干了些什么?有没有迫害过工人兄弟?”
周工扶了扶厚厚的眼镜,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嘴唇哆嗦着,想要辩解,却因为紧张和口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无助地看着周围那些或冷漠或好奇的目光。
“跟他废什么话!这种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就该拉出去批斗!”另一个青年挥舞着拳头喊道。
车间里的工人们停下了手中的活计,面面相觑,有人想上前,却又有些犹豫。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压抑。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从车间门口传来。
“干什么?都围在这里干什么?”
诛皎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夕阳在他身后勾勒出挺拔的轮廓。他脸色平静,目光却如同实质般扫过那几个青年,最后落在被围在中间的周工身上。
“诛厂长!”孙卫东看到诛皎,气势稍稍一窒,但随即又挺起胸膛,“我们在搞革命,清查历史问题!这个周工,历史不清白……”
“历史问题?”诛皎打断他,迈步走了过来,工人们自动让开一条路,“周工的历史,组织上早就审查清楚了!他是旧社会的技术人员,但也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解放后,他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我们农机分厂能有今天,能改良拖拉机,能制造新农具,周工和他的技术团队,功不可没!”
他的声音清晰地在车间里回荡。
“你们口口声声说革命,说斗争。那我问你们,破坏生产,打击为我们公社创造财富、解决难题的技术骨干,这就是你们要的革命?这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诛皎的目光锐利如刀,直视着孙卫东。
“我们公社,‘抓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促生产’!周工他们搞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率,让粮食增产,让工厂增效,让社员增收,这就是在当前形势下,对革命最大的贡献!比你们在这里空喊口号,搞无谓的纠缠,要实在得多!也正确得多!”
他一番义正辞严的话,如同冷水浇头,让那几个热血上头的青年愣住了。
孙卫东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诛皎的话占据了绝对的政治正确和高地,他根本无从反驳。
诛皎不再理会他们,转身对周工,也是对全车间的工人说道:“周工,还有所有像您一样,一心扑在技术上的同志们,你们放心!只要我诛皎还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莫须有的名义,干扰你们搞生产、搞技术!你们的贡献,组织上看得到,全公社的社员们也看得到!”
他又看向孙卫东等人,语气严厉:“都回去!好好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革命行动!要是精力过剩,就去参加‘技术革新大比武’,去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别在这里影响生产!”
孙卫东等人被诛皎的气势所慑,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驳,只得悻悻地离开了车间。
周工看着诛皎,眼眶微微发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类似的情形,在秦老、在砖瓦厂老师傅等人身上也发生过,都被诛皎以类似的方式,或强硬、或巧妙地将那些激进的矛头引开、化解。
他利用自己“生产自救”典型的威望,利用“抓革命促生产”的尚方宝剑,更利用自己对政策和形势的精准把握,为这些身怀绝技却又容易在风浪中受到冲击的技术人才,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消息传开,不仅那些被保护的技术人员对诛皎感激涕零,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就连普通的社员和工人们,也对诛皎更加敬佩和拥戴。
他们知道,诛社长保护的不仅仅是几个人,更是保护了公社发展的根基,保护了大家伙儿的好日子!
“跟着诛社长,心里踏实!”
“诛社长是明白人,知道啥是根本!”
“有诛社长在,咱这日子就乱不了!”
人心,在这一刻,凝聚得如同铁板一块。
诛皎用他的担当和智慧,赢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厚的民心。
他知道,保护这些人才,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百家镇的未来。
这份在疾风暴雨中毅然伸出的援手,这份沉甸甸的守护,让他在百家镇的地位,变得无可撼动,也让他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拥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