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军工生产经验交流大会的通知,像一块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头,在黑龙沟基地管理层激起了层层涟漪。王猛对此兴奋不已,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展示一下黑龙沟的肌肉,尤其是威风凛凛的“雷公”火箭筒。
“老林!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让其他兄弟部队也瞧瞧,咱们黑龙沟不是光会挨打,也能造出敲碎鬼子脑壳的好家伙!”王猛挥舞着通知,脸上洋溢着自豪。
然而,林枫的反应却平静得多。他更在意的,是通知中“新技术探索应用”那几个字。这让他想起了山洞里那些正在被艰难啃噬的跨海图纸。
“老王,展示‘雷公’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只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林枫将通知放在桌上,目光沉静,“那些图纸……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这次大会,既是展示,更是学习和验证的机会。我们需要知道,其他根据地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土办法,我们的思路和方向,到底对不对。”
他看向海外徐工和真徐致远:“徐工,学习小组的进展如何?有没有可能,拿出一两个结合图纸思路、又能在我们现有条件下实现的,哪怕不成熟的小成果,带到会上去交流?”
两位徐工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既兴奋又为难的神色。
海外徐工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林科长,图纸的消化吸收,比预想的要困难。理论部分,我们还在努力吃透,很多概念需要从头学起。至于实物……”他苦笑了一下,“我们尝试简化设计,用土办法制作一个小型水力传动的模型,但传动效率很低,密封也一直漏油,距离实用还差得很远。”
真徐致远补充道:“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和材料。图纸上的精度要求和材料性能,与我们现有的条件存在巨大鸿沟。比如一个简单的齿轮,图纸要求淬火到一定硬度,公差几个丝(0.0x毫米),我们老师傅凭经验能做到差不多,但无法保证每一批都稳定。材料更是卡脖子,很多特种钢材和合金,我们听都没听过。”
林枫点了点头,这些困难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工业体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整个基础的重构和积累。
“困难我知道。”林枫走到挂在墙上的黑板前,拿起粉笔,“但我们不能等。我的想法是,分两步走。”
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圈。
“第一步,继续深化理论学习和图纸整理。徐工(海外),你负责牵头,组织力量,优先将那些最基础、最可能转化的技术资料,比如简单的机械传动、农具改良、基础电工等,翻译整理成适合我们干部战士文化水平的通俗教材。不要怕简化,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原理!”
“第二步,”林枫的粉笔点在第二个圈上,“启动‘试点应用’项目。我们不追求高大上,就从最小的、最急需的地方入手。徐工(真),你负责挑选几个点,结合图纸上的思路和我们自己的土办法,进行小范围试验。”
他具体布置道:“比如,能不能参照那个小型水轮机图纸,在基地附近找一处合适的水源,建一个简易的水力作坊,用来带动砂轮磨刀或者给小型机床提供动力?哪怕效率低点,也是个开始!”
“再比如,那些改良农具的图纸,挑选一两种结构简单的,比如新式犁铧或者脱粒机,让铁匠铺试着打制几件,拿到附近村庄让老乡试用,听听反馈!”
“还有通信,”林枫看向一旁负责通信的干部,“图纸里有一些关于简易电话和放大电路的内容,虽然零碎,但能不能想办法,把我们现有的手摇电话和土电话系统稍微改进一下,增加通话距离和清晰度?”
林枫的思路清晰而务实,他不求立刻造出内燃机,而是希望将图纸中的知识,像种子一样,撒播到根据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哪怕只能带来一丝微小的改进,也是宝贵的突破。
“我们要让知识落地,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发现问题,再回头学习改进。形成一个循环!”林枫总结道,“这次大会,我们不仅要带‘雷公’去,也要把这些我们正在摸索的、不成熟但代表方向的小尝试、小改进带过去!哪怕只是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也是巨大的收获!”
林枫的部署,为学习小组指明了方向,也点燃了大家的实践热情。海外徐工带领年轻技术员们,开始熬夜翻译、编写通俗技术读本;真徐致远则带着几位老师傅和工匠,围着水轮机草图和新式犁铧图纸,在车间里敲敲打打,反复试验;通信部门的同志也拿着那些零星的电路图,琢磨着如何改进现有的设备。
基地里,悄然兴起了一股学技术、搞改良的小小热潮。虽然失败远多于成功,水轮机模型转起来吱呀乱响,新犁铧第一次下地就差点折断,电话改进试验烧掉了好几个宝贵的电子管……但没有人气馁。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大家欢欣鼓舞。
林枫穿梭于各个试验点,时而蹲在溪边看着那台简陋的水轮模型沉思,时而在地头和老农一起研究新犁铧的使用效果,时而在通信站和战士们一起排查电路故障。他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思路,不断反馈给学习小组,推动着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在这种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氛围中,大家对那些跨海图纸的理解,逐渐从纸面上的符号,变成了脑海中更清晰的概念,甚至开始萌生一些结合实际的、属于自己的、简陋却实用的“创新”。
就在大会日期临近,林枫开始着手准备汇报材料,思考着如何将黑龙沟的经验和困境清晰地呈现出来时,负责基地外围警戒的赵大山,带来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让林枫瞬间警惕起来的消息。
他们在基地西南方向约三十里外,一个平时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痕迹——不是人的脚印,也不是野兽的踪迹,而是一种……类似小型车轮压过的辙印,以及几处被小心掩盖的、非自然的金属反光点。
那里,远离任何道路和村庄。
赵大山皱着眉汇报:“队长,那辙印很怪,轮胎花纹很细,不像咱们见过的任何车辆。而且,那地方根本不通车,这些东西是怎么进去的?我总觉得……有点邪门。”
林枫的心猛地一沉。刚刚因为技术探索略有起色而稍感轻松的心情,再次被一层阴霾笼罩。
奇怪的辙印?被掩盖的金属反光?
在根据地腹地,一个不可能出现车辆的地方?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绝不是什么好事。风雨过后,新的迷雾,似乎正在悄然汇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