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申带来的消息,像一块沉重的寒冰,压在了廖奎和谢薇的心头,久久无法融化。尤其是关于西山劳改队那“看着就惨”的描述,即便只是只言片语,也足以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父母在冰天雪地里挣扎求生的残酷画面,比他们夜探时亲眼所见更添了几分旁观的、冰冷的真实感。
夜晚,土坯房内依旧只点着那盏昏黄的油灯,光线在两人凝重的脸上跳跃。窗外风声呜咽,仿佛也带着寒意。
“时间……越来越紧了。”谢薇的声音有些发颤,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听周申那么一说,我……我心里慌得很。”
廖奎握住她冰凉的手,用力紧了紧,试图传递一些力量。他的眼神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深邃:“我知道。外面的形势变化很快,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爹娘那边,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
他沉吟着,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周申描述的外界情形——串联的学生、激进的标语、混乱的秩序,以及这支意外归来的队伍所带来的短暂混乱和信息冲击。
“周申他们的回来,虽然带来了坏消息,但也带来了一个可能的机会。”廖奎的声音低沉而冷静,“场部现在注意力肯定被这批回归人员牵扯了一部分,各种安排、调动、物资分配都会出现暂时的混乱。而且,他们带回来的外部信息,也会让一些人的心思活络起来……”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短暂的混乱期和信息差,想办法创造一个合理外出的机会,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离开农场核心区域。”
“外出?”谢薇抬起头,眼中带着疑惑和一丝希望,“你是说……像杨场长之前提过的,那个技术交流?”
“不一定非要等到正式的交流名额。”廖奎微微摇头,“那样变数太多,而且目标太大。我们可以制造一个更小的、更不起眼的理由。比如,借口去附近某个同样受灾的公社或者生产队,进行‘技术支援’或者‘经验交流’,名义上是帮助兄弟单位,实际上……”
他没有说完,但谢薇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名义上是公干,实际上是为了寻找更接近西山、或者更方便与父母建立联系的地点,甚至是为了探查那条被封堵的外部道路的实际情况,为将来可能的营救行动做准备。一个短暂的外出,如果能合理规划,或许就能打开新的局面。
这个想法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萌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说服张振山和场部批准?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单位?外出期间如何避开耳目,达成真实目的?这些都是需要周密筹划的难题。
但至少,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困境中,他们看到了一丝可以主动出击的缝隙。周申的到来,像是一阵风,不仅带来了远方的寒流,也吹动了覆盖在冰面上的积雪,露出了底下可能存在的、脆弱的冰层。
沉重的压力之下,两人更加需要彼此的慰藉和支撑。夜里,进入【幸福小屋】后,温暖安宁的环境稍稍驱散了外界的寒意。他们没有再多谈论那些沉重的话题,只是默契地靠近彼此。
或许是为了确认对方的存在,或许是为了驱散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无力感,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在共同面对压力、并初步找到票据来源后,精神上获得了一丝短暂的喘息,两人之间的亲密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轻柔的抚摸、紧密的拥抱和深入灵魂的契合。这一次,少了几分急切,多了几分互相抚慰的温情。他们通过身体的语言,传递着无法言说的支持、理解和对未来的共同坚持。在这个绝对安全的空间里,他们暂时抛开了所有烦忧,只剩下最原始的体温交融和情感共鸣,从中汲取着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风停雨歇,两人相拥着躺在柔软的被褥里,身体放松,心灵也仿佛被温暖的泉水洗涤过,变得沉静而安宁。
就在这时,熟悉的提示音如期而至。
【叮——检测到伴侣于压力环境下,通过深度情感交流与互相支持,有效缓解焦虑,幸福度与联结度稳固提升,触发系统奖励。】
【奖励发放:飞天茅台2,多功能军刀1,巧克力5,女性卫生用品(跨时代包装伪装)1包。】
【多功能军刀:采用本时代常见钢材与工艺伪装,内含主刀、剪刀、锉刀、螺丝刀等多种小型工具,便于携带与隐藏,适用于多种日常及应急场景。】
【巧克力:高能量食品,快速补充体力,缓解紧张情绪。】
【女性卫生用品:采用符合本时代认知的粗糙棉纸与简易包装进行伪装,保障女性生理期卫生与健康。】
看着床头柜上出现的奖励,两人相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暖意和庆幸。
“这军刀……很实用。”廖奎拿起那把看起来颇为朴素的折叠刀,打开后,里面精巧集成的各种小工具让他眼前一亮。这比他那把祖传杀猪刀更便于隐蔽携带,功能也更全面,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应对突发情况,都多了一份保障。
“巧克力……”谢薇拿起一块用简单油纸包裹的巧克力,心中微暖。这东西在眼下绝对是稀罕物,既能快速补充能量,也能带来一丝心理上的甜意。“还有这个……”她看着那包伪装成普通粗糙卫生纸的女性用品,脸颊微红,心中却满是感激。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女性生理期的卫生保障是个大难题,系统的体贴再次让她感到被守护着。
至于茅台,依旧是硬通货,小心收好便是。
这些奖励,仿佛是对他们共同面对压力、彼此扶持的肯定,也像是为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悄然提供着一些微不足道却可能关键的工具与资源。
将奖励物品妥善收纳后,廖奎搂着谢薇,低声道:“外出的事情,我们慢慢筹划,寻找最合适的时机和借口。眼下,先利用好黑市换来的票,把明面上的生活稳住。”
“嗯。”谢薇依偎在他怀里,轻轻应了一声。
计划的萌芽已经生出,尽管前路依旧吉凶未卜,但手中多出的工具和彼此紧握的双手,让他们在面对北大荒漫漫长冬和未知风暴时,多少增添了一份小心翼翼的底气。他们知道,必须像黑暗中摸索的旅人,抓住每一丝微光,谨慎而坚定地,一步步走向那个渺茫却必须抵达的目标。
周申带来的外部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廖奎深知,等待正式的、目标明确的“技术交流”名额,变数太多,时间上也未必来得及。他必须主动创造机会。而眼下,回归人员带来的短暂混乱,以及场部应对雪灾、焦头烂额的现状,或许正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窗口期。
几天后,瞅准一个张振山相对不那么焦躁的间隙,廖奎拿着整理好的冬季防病方案实施细则初稿,走进了科长办公室。
张振山正对着桌上几张反映饲料库存见底的报表发愁,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见廖奎进来,他抬了抬眼皮,示意他说话。
“科长,冬季防病方案的细则,我初步整理了一下,您过目。”廖奎将稿纸放在桌上,语气平稳。
张振山拿起来粗略翻看了一下,点了点头:“嗯,弄得挺细。抓紧时间完善,开春就要用。”
“是,科长。”廖奎应道,但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提起,“科长,我这两天琢磨着,咱们这个方案虽然在本场试点效果不错,但毕竟只是在咱们自己的环境下验证。这次雪灾范围这么广,听说外面不少地方情况更严重,牲畜的应对方式可能也不一样。”
张振山抬起头,看向廖奎,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廖奎斟酌着用词,让自己的提议听起来完全是从工作角度出发:“我在想,趁着现在科里工作稍微清闲一点,场部也在号召大家想办法共渡难关,我是不是可以……就近去周边几个兄弟农场,或者跟有经验的老乡交流学习一下?重点看看他们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有没有什么更有效的牲畜保暖、防病土办法,特别是饲料短缺的情况下,他们都用了哪些本地能找到的替代品。”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咱们的饲料储备您也清楚,万一……我是说万一,后面情况更糟,多掌握一些替代方案,就等于多一条路。这也算是为咱们场全局的牲畜安全,提前做点准备。”
理由冠冕堂皇,完全契合当前“自力更生”、“共渡难关”的基调,甚至带着点主动为场分忧的积极性。廖奎的表情诚恳,眼神清澈,看不出任何私心。
张振山听完,没有立刻表态,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他锐利的目光在廖奎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审视这个提议背后的动机。
廖奎坦然面对着他的目光,心跳平稳。他知道,张振山是务实的,一切对保障牲畜存活有利的建议,他都会认真考虑。
过了一会儿,张振山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审慎:“你这个想法……有点道理。闭门造车确实不行,多看看别人的做法,没坏处。”他肯定了廖奎提议的合理性。
但随即,他话锋一转,提出了现实问题:“不过,现在外面什么情况,你也知道。道路难行,各地方都紧张,你一个人出去,安全是个问题。而且,这事不是我们科里自己能定的,需要场部批准,开介绍信。”
他沉吟了一下,补充道:“这样吧,你的这个想法,我先记下。等下次场部开会,我跟杨场长提一提,看看上面的意思。毕竟现在是非常时期,人员外出管控很严。”
没有立刻同意,但也没有一口回绝。将提议上交场部,由更高层决策,这符合张振山谨慎的行事风格,也在廖奎的预料之中。
“我明白,谢谢科长。”廖奎适当地表现出一点被重视的感激,以及对此事难度的理解,“我也是希望能为科里多分担一些。”
“嗯,你有这个心是好的。”张振山挥了挥手,“先回去把细则完善好,外出的事,等消息。”
“是。”廖奎不再多言,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走出门,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廖奎轻轻吐出一口气,第一步已经迈出。将提议摆上台面,进入场部的考量范围,这就是成功的一半。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以及可能需要的一些……助推力。
回到畜牧科办公室,周申正和韩志刚一边整理药材,一边闲聊。周申似乎在说着他们勘测队以前在外面如何利用地形判断天气的小窍门,韩志刚听得津津有味。
看到廖奎进来,周申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廖技术员,回来啦!刚跟志刚说呢,咱们北大荒这天气,真是说变就变,有时候老乡们传下来的土法子,比仪器还准!”
廖奎心中微微一动,顺着他的话说道:“确实,很多老经验很管用。就像咱们搞畜牧的,也不能光靠书本,得多跟有经验的老乡学习。”
“对对对!”周申连连点头,颇有感触,“我们这次在外面,就碰到一个老猎户,那看牲口脚印判断健康状况的本事,绝了!比我们有些……咳咳,”他意识到差点失言,赶紧刹住,“反正多交流肯定没坏处。”
廖奎笑了笑,没有再接话,但心里却记下了周申提到的“老猎户”。这些零碎的信息,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都能成为他完善“外出调研”理由的素材,或者成为他真正外出后,行动方向的参考。
提议已经提出,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需要的是耐心等待,以及或许需要创造一些条件,让这颗种子在合适的土壤和时机下,顺利发芽。廖奎知道,他必须密切关注场部的动向,尤其是杨场长和张振山的态度变化,随时准备抓住那可能稍纵即逝的机会。北大荒的天空依旧阴沉,但他仿佛已经看到,在那浓密的云层之后,隐约透出了一丝可供穿行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