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咱们大院也有电视机了!”
何雨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继续调试,让图像和声音更稳定一些。
虽然效果远不如国外那些高级货,但这毕竟是国内第一台自制电视机,意义非凡。
当晚,何家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都来看这个新奇玩意儿。
何雨柱把电视机放在窗前,接上天线,屏幕上正播放着新闻纪录片。
虽然只是黑白的画面,声音也带着杂音,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对于从未见过电视机的人们来说,这简直是魔法般的奇迹。
两个孩子兴奋地指着屏幕:“哥哥,里面有人!”
何雨水骄傲地告诉每一个来看电视的人:“是我哥做的!我哥何雨柱做的!”
何雨柱看着家人和邻居们开心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能用自己所学的技术给人们带来欢乐,这比在厂里完成任何大项目都有成就感。
夜深了,节目结束,屏幕变成了一片雪花。
意犹未尽的邻居们才陆续散去,边走边议论着这神奇的“电视机”。
何雨水帮着哥哥收拾院子,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哥,你太牛了!咱们是全国第一个有电视机的家庭吧?”
何雨柱笑着摇头:“那不至于,一些单位和领导家可能有进口的。但自制的,咱们可能是独一份。”
“反正你就是最棒的!”何雨水眼里满是崇拜。
等妹妹睡下后,何雨柱却没有立即休息。
他坐在桌前,拿出纸笔开始画图。
电视机虽然做出来了,但现在的样子太简陋,信号接收也不稳定。
他设计了一个更美观的外壳,改进了天线系统,还标注了哪些部件可以优化。
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项技术对国家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还没有电视机制造能力,如果能够批量生产,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可以出口创汇。
何雨柱越写越兴奋,索性做了个初步方案,包括生产线设计、材料采购、技术难点攻克等。
直到凌晨,他才满意地放下笔,决定明天就去厂里找领导谈谈这个项目。
第二天一早,何雨柱带着方案来到厂长办公室。
杨厂长见他来了,笑道:“雨柱啊,不是让你休息两天吗?怎么又跑来了?”
何雨柱把设计方案放在桌上:“厂长,我有个新想法,您看看。”
杨厂长戴上眼镜,仔细翻看何雨柱的方案,越看表情越严肃:“电视机?这玩意儿咱们能自己做?”
“我已经做出一台样品了,就在我家。”何雨柱简单汇报了昨天的成果。
杨厂长震惊地看着他:“你自己在家就做出来了?”
“只是初步成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何雨柱谦虚地说,
“但我认为这项技术有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还没有电视机制造厂,如果我们能率先突破,不仅能为国家创汇,还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杨厂长沉思片刻,猛地一拍桌子:“好!这个项目我看行!我这就向上级汇报!”
事情进展得比想象中还顺利。
上级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很快批准了电视机研发项目,由何雨柱担任总工程师。
消息传开,全厂都轰动了。
谁没想到何雨柱休息日在家鼓捣出来的东西,竟然又成了一个国家重点项目。
何雨水更是骄傲得不得了,逢人便说:
“那电视机是我催着我哥做出来的!
要不是我记着小本本上的承诺,还没这项目呢!”
何雨柱又开始忙碌起来,
但这次不同的是,他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的身影。
虽然现在只能收到一个频道,播放时间也有限,但这已经成了大院里的重要娱乐活动。
每天晚上,何家院子里都坐满了人,大家带着小板凳来看电视。
何雨水负责维持秩序,两个孩子则成了小小解说员,虽然他们的解说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一个月后,第一台量产型电视机下线了。
虽然仍是黑白的,但外观美观多了,信号接收也更稳定。
厂里举行了隆重的下线仪式,何雨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更让他高兴的是,第一批电视机刚刚生产出来,就接到了外贸订单!
虽然数量不多,但确实实现了何雨柱“出口创汇”的设想。
下班回家,何雨柱看到弟弟妹妹们正在看电视节目。
屏幕上播放着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弟弟妹妹们看得津津有味。
“哥哥,电视里的人在鼓掌!”小弟兴奋地说。
“因为他们做了很棒的事情。”何雨柱摸摸弟弟的头。
“就像哥哥一样棒吗?”小妹仰头问。
何雨柱笑了:“哥哥还在努力呢。”
何雨水转过头来,眼里有光:
“哥,你猜我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了?
看到你们厂的报道了!
虽然没拍到你的特写,但我知道那机床项目是你带头做的!”
何雨柱有些惊讶:“这么快就上电视了?”
“那当然!现在你是名人了!”何雨水得意地说,仿佛成名的是她自己。
晚饭后,何雨柱陪着家人看电视。
现在的节目比一个月前丰富了些,有了新闻、纪录片,偶尔还会播放电影片段。
看着家人专注而开心的侧脸,何雨柱心里涌起满满的成就感。
技术革新、国家发展,最终不都是为了让人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哥,你在想什么?”何雨水注意到他的走神。
何雨柱笑笑:“我在想,下次给你做个彩色电视机。”
何雨水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什么时候?”
“等你再把承诺记在小本本上五年后吧。”何雨柱开玩笑地说。
“哥!”何雨水嗔怪地捶了他一下,大家都笑了。
窗外月色正好,窗内欢声笑语。何雨柱想着,这样的日子,真好。
……
四合院风云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四九城城飘着细雪,四合院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炖肉的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
何家屋里却格外热闹,十几个街坊邻居挤在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小小的木匣子上。
“出来了,出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
何雨柱小心翼翼地拧动着旋钮,木匣子正面的玻璃屏幕忽然闪动起来,先是密密麻麻的雪花点,接着渐渐聚拢成模糊的人影。
“哎呀!真有人!”
前院的王婶惊得往后一退,差点撞倒身后的八仙桌。
屏幕上,一个穿着整齐的女播音员正微笑着播报新闻,虽然画面黑白且不时跳动,但声音清晰可闻: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195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
屋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平日里最爱唠叨的几个老太太也张着嘴,眼睛瞪得溜圆。
在这个连收音机都算稀罕物的年代,能够看到真人影像的电视机,简直是天方夜谭。
何雨水飞快挤在最前面,小脸几乎贴到屏幕上:“哥,这里面的人是怎么进去的呀?”
何雨柱揉了揉妹妹的头发,脸上带着几分自豪:
“这不是真人进去,是把他们的影像传送到咱们家。”
“柱子,你这玩意儿真的不用电影胶片?”
三大爷推了推眼镜,弯下腰仔细打量着这个神秘的黑匣子。
何雨柱笑了笑,开始讲解起来:
“三大爷,这是电视机,我自个儿组装的。
您看这是显像管,这是调频旋钮,天线我架在屋顶上了…...”
他讲得头头是道,虽然没几个人真正听懂那些电子管、信号接收的原理,但都不住地点头,眼睛里满是钦佩。
“何家真是出了能人啊!”
后院李大爷感叹道,“这玩意儿我在百货大楼见过,要卖好几百块钱呢!
柱子居然自己能做出来,了不得!”
何大清站在人群后面,嘴上不说,脸上的笑意却藏不住。
他掏出烟袋,慢悠悠地点上,烟雾缭绕中眯着眼睛看儿子讲解,偶尔点点头。
张小娥忙前忙后地给邻居们倒水,脸上红光满面。
自从儿子鼓捣出这个“电视”,她在院里的地位水涨船高,以前那些不爱搭理她的小媳妇,现在见了面都主动打招呼。
人群中,只有贾张氏撇着嘴,站在门口不肯进屋,阴阳怪气地嘀咕:
“显摆什么呀,有个破盒子就了不起了?还不是一样吃窝窝头…...”
没人接她的话茬,大家都被电视吸引住了。
那晚,何家屋里挤了又挤,后来的人只好站在门外踮着脚看。
直到电视节目全部结束,屏幕上只剩下雪花点,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边走边议论着这个神奇的“电视匣子”。
等送走所有邻居,何雨柱才松了口气,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肩颈。
张小娥一边收拾满地的瓜子皮,一边嗔怪:“你这孩子,搞这么大动静,也不提前说一声。”
何大清敲了敲烟袋锅,看似随意地问:“这东西耗电厉害吗?”
“不算厉害,比点灯多不了多少。”何雨柱知道父亲心疼电费,赶紧解释。
何雨水还蹲在电视机前,小手轻轻摸着木匣子外壳:“哥,明天还能看吗?”
“能,天天都能看。”
何雨柱笑着把妹妹抱起来,“以后雨水天天都有电视看,好不好?”
小女孩高兴地拍手:“那我是全院最幸福的小朋友啦!”
何大清和张小娥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
果然,从第二天起,何家就成了四合院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傍晚不到,就有小孩搬着小板凳来占位置。
何雨水一下子成了孩子王,所有小朋友都巴结她,就为能离电视近一点。
“雨水,这是我妈炸的麻花,给你吃。”
“雨水,我的毽子给你踢,让我坐前面行不行?”
“雨水,我帮你写作业…...”
何雨水才上小学一年级,哪经历过这阵势,小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她煞有介事地安排座位,谁表现好谁坐前面,谁今天惹她不高兴了,就只能站在门外看。
张小娥在妇女堆里也格外受欢迎。
以前院里妇女扎堆聊天,她总是插不上话的那个。
现在不同了,只要她一出现,立刻就被围住。
“小娥,听说那电视能看见大领导,是真的吗?”
“电视里的人都穿什么衣服啊?时髦不?”
“小娥,今晚放什么节目?几点开始?”
张小娥一一解答,虽然有些问题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但这不妨碍她成为妇女圈的焦点。
就连以前看不起她是从农村来的王主任夫人,现在也主动和她拉家常。
只有贾张氏一如既往地唱反调。
“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看那玩意儿伤眼睛,看久了要瞎!”
“张小娥得意什么呀,要不是她儿子瞎鼓捣,她能这么神气?”
“我家东旭要是想搞,也能搞出来,只是不爱显摆罢了!”
贾东旭是贾张氏的独子,比何雨柱大一两岁,两人从小就被比来比去。
何雨柱进了机械厂当工程师,贾东旭则在轧钢厂当学徒,工作体面但挣得不如何雨柱多。
贾张氏一直耿耿于怀,如今何家出了这么大风头,她更是酸得不行。
周六晚上,电视机里放戏曲节目《穆桂英挂帅》,院里老人们都来看。
贾张氏憋不住,在人群后面冷嘲热讽:“这黑白的,连个颜色都没有,看着多费劲。
等我儿子买了彩色的,那才叫好看呢!”
没人理她,大家都专注地盯着屏幕。
穆桂英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唱腔铿锵有力,老人们看得如痴如醉。
何雨柱正在调整天线,听到这话也不恼,只笑笑说:
“贾婶说得对,彩色的是更好。不过咱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彩色电视技术,国外倒是有了,但一台要好几千呢,而且四九城也没信号。”
一番话既展示了见识,又轻轻松松把贾张氏的话挡了回去。
院里人都听出意思来,有几个忍不住偷笑。
贾张氏脸一阵红一阵白,嘟囔了几句“就你能耐”,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何大清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晚上睡觉时对张小娥说:
“柱子是真长大了,处事有分寸,不像老贾家那个,被娘惯得没个样。”
张小娥叹口气:“要是柱子能赶紧说个媳妇就好了,这么好的条件,不知多少姑娘愿意呢。”
这话不假。
自从何家有了电视,来说媒的都快踏破门槛了。
隔壁院的大妈,街道办主任,甚至机械厂领导都打听过何雨柱的情况。
年纪轻轻,技术过硬,现在又展现出这般能耐,简直是理想的女婿人选。
何雨柱自己倒不着急,他的心思都在技术上。电视成功了,他又开始琢磨着怎么改进信号接收,还想试着装个电唱机。
周日午后,阳光很好,何雨柱在院里调试天线,一群孩子围着他问东问西。
“柱子哥,电视为什么能出人啊?”
“柱子哥,里面小人住在哪啊?”
“柱子哥…...”
何雨水像个骄傲的小公主,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我哥什么都会!他还会装收音机呢!我家收音机也是他自己装的!”
何雨柱揉揉妹妹的脑袋:“去,带小朋友玩去,别在这捣乱。”
何雨水撅着嘴,但还是听话地把小朋友们引开了。
不一会儿,院里就传来孩子们跳皮筋的声音。
贾东旭这时才慢悠悠地从屋里出来,穿着崭新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油亮。
他瞥了一眼何雨柱的天线装置,鼻子里哼了一声:“柱子,你这天线架得不合规矩啊,吹大风别掉下来砸着人。”
何雨柱头也不抬:“放心,我计算过风力,牢固着呢。”
贾东旭自觉没趣,又找话说:“你这电视能收几个台啊?”
“目前就一个,中央台。听说津门那边也能收到,不过信号不好。”
何雨柱调整着天线角度,随口回答。
“才一个台啊,”
贾东旭立刻找到了优越感,
“我在百货公司见过进口电视,能收好多台呢!
虽然贵是贵点,但质量好啊,不像这自己组装的,不安全。”
何雨柱终于停下手里的活,直起身来看向贾东旭:
“进口的是好,不过要外汇券,还得有指标。
再说了,咱们国家的技术也不差,我用的国产电子管,效果不输进口的。”
这时,几个邻居也被吸引过来,听着两人的对话。
贾东旭见状更来劲了:
“国产的怎么能和进口的比?
你看国产手表和进口手表,是一个档次吗?
不是我说,自己组装的东西,终究不如正规厂家生产的。”
何雨柱也不急,慢条斯理地说:
“东旭,你这话不对。
咱们国家的工业水平进步很快,我这电视虽然是自己组装的,但每个零件都符合标准。
再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不是国家提倡的吗?”
“说得对!”
三大爷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插话道,
“柱子这孩子有志气,有本事!不像有些人,只会说风凉话。”
其他邻居也纷纷附和:
“就是,柱子多能耐啊!”
“自己组装电视,这全院谁有这本事?”
“东旭,你会吗?”
贾东旭被说得面红耳赤,支吾了几句就借口有事溜走了。
何雨柱摇摇头,继续调试他的天线。
他不想和贾东旭计较,从小到大,贾东旭什么都想和他比,却什么都比不过。
天线调试好后,电视信号果然更清晰了。
当晚放的是新上映的电影《英雄儿女》,院里坐满了人,连院外的人都闻讯而来,趴在墙头看。
电影放到精彩处,满院叫好。
王成手持爆破筒跳入敌群的场景,让许多老人抹起了眼泪。
何雨水看得入迷,小手紧紧攥着哥哥的衣角。
电影放完,人们还久久不愿散去,热烈地讨论着剧情。
何雨柱悄悄观察着大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他想起自己熬过的那些夜,查阅的各种资料,跑遍京城找零件的艰辛,此刻都觉得值了。
等送走众人,何雨柱发现门口不知谁放了一篮子鸡蛋,窗台上还有一小包红枣。
他明白这是邻居们的心意,虽然大家不富裕,但都想表达感谢。
张小娥抹着眼角:“院里都是好人啊,就老贾家那个…...”
何大清咳嗽一声:“提她干嘛,扫兴。”
何雨柱笑笑没说话。
他明白贾张氏为什么那么酸,以前院里就何家和贾家条件相当,如今何家出了风头,贾家自然不舒服。
几天后的傍晚,何雨柱下班回来,看见贾张氏在水龙头前洗菜,本想点头打个招呼就走,没想到贾张氏主动开口了:
“柱子,电视好看着呢?”
何雨柱有些意外,停下脚步:“还行,贾婶。”
贾张氏甩甩手上的水,故作随意地问:
“那什么,我家亲戚交了个女朋友,是文化馆的干事。
听说你家有电视,想来看看,你看方便不?”
何雨柱立刻明白了。
听说贾张氏有个侄子都快三十了,对象说了好几个都没成,
这次好不容易有个文化馆的干事愿意相处,贾张氏这是想借电视充面子呢。
“来看电视当然欢迎,”
何雨柱笑着说,“不过贾婶,电视信号不太稳定,时好时坏的,别让人家姑娘白跑一趟。”
贾张氏立刻变了脸色:
“不想让看就直说,扯什么信号不好!
就知道你家小气,有什么了不起的!”
何雨柱也不生气,只淡淡地说:
“贾婶,您要这么说,那我也没办法。
院里谁来看电视我都欢迎,但要是为了显摆,那还真没意思。”
说罢,他转身回了家,留下贾张氏在原地咬牙切齿。
晚饭时,何雨柱把这事当笑话说了。
何大清哼了一声:“这老贾家的,就想占便宜还要面子。”
张小娥有些担心:“要不就让她带未来侄子媳妇来看看?邻里邻居的,别闹太僵。”
何雨柱扒拉着饭:
“妈,您不懂,贾家就是想借咱们家的电视充面子。
要是真让她们来了,准得说电视这不好那不好,挑一堆毛病。
我才不给他们这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