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帮人帮到底嘛!”
何雨柱站在房顶上,熟练地安装着天线杆。
阎解成在下面扶着梯子,仰着头说:
“柱子,今晚说什么也得来我家吃饭!
我让我妈炖只鸡!”
何雨柱笑道:“成啊!不过得把大茂也叫上,咱们三家好久没一起吃饭了。”
天线架设很顺利,接上线后,电视信号果然清晰多了,互相干扰的问题也基本解决。
当晚,阎解成家摆了一桌好菜,三家人在一块吃饭喝酒,其乐融融。
酒过三巡,许大茂感慨地说:“柱子,说真的,要不是你,我现在还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呢。来,我敬你一杯!”
阎解成也举起杯:“是啊,柱子帮了我们这么多忙,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何雨柱摆摆手:“都是哥们儿,说这些就见外了。咱们一个大院长大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阎母在一旁笑道:“你们别夸他了,再夸该飘起来了!”
正说笑着,二大爷许富贵闻着味来了,站在门口酸溜溜地说:“哟,三家聚会呢?真热闹啊!”
何雨柱忙起身相迎:“二大爷来得正好,一起喝两杯!”
许富贵摆摆手:“不了不了,就是过来看看。”说着眼睛却不住地往电视上瞟。
阎埠贵媳妇赶紧添了副碗筷,硬拉着许富贵坐下。
几杯酒下肚,许富贵话多了起来:“柱子啊,我家乡下侄子也想要一台,你这...……”
何雨柱立刻明白:“二大爷放心,下次有机会一定帮您弄一台!”
许富贵这才满意地笑了。
饭后,三家电视都开着,但声音都不大,再也没有之前的干扰问题。
院里的人自由选择去哪家看电视,关系反而更加融洽了。
…………
意外的回报
一天下午,何雨柱正在家休息,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许大茂满头大汗地站在门口:“柱子,快!跟我去趟医院!老阎出事了!”
何雨柱一惊:“怎么回事?”
“老阎搬电视时不小心摔了,电视砸身上,人昏过去了!”许大茂气喘吁吁地说。
何雨柱二话不说,推上自行车就和许大茂往医院赶。
到医院一看,阎解成已经醒了,但脸色苍白。电视屏幕碎了,碎片划伤了他的胳膊,缝了十几针。
“怎么这么不小心!”何雨柱责怪道,“电视那么重,一个人搬什么!”
阎解成苦着脸:“我想挪个位置,没想到脚下一滑...”
医生过来交代注意事项,说幸好没伤到要害,但需要住院观察一天。
阎解成一听住院就急了:“不行不行!住院得花多少钱啊!”
何雨柱按住他:“老阎,命重要还是钱重要?踏实住着,钱的事你别操心。”
许大茂也说:“就是,有我们呢!”
安顿好阎解成,何雨柱和许大茂出了医院。
“老阎这电视是没法看了。”许大茂叹气道,“屏幕都碎了,修起来不如买新的。”
何雨柱想了想:“我看看能不能找老周换个显像管,应该能便宜点。”
正说着,何雨柱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老阎这应该算工伤啊!”
许大茂一愣:“工伤?他又不是上班受伤的。”
“你忘了?前天街道办找老阎帮忙写宣传稿,答应给报酬的。”
何雨柱说,“他是在搬电视准备去写稿的时候受伤的,这不算工伤算什么?”
许大茂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二人立即去了街道办,找到王主任说明情况。王主任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当即表示可以报销医药费,还额外给了些营养费。
阎解成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柱子,大茂,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这次可就亏大了!”
何雨柱笑道:“都是哥们儿,客气什么!等你好了,我再帮你弄台电视!”
阎解成连忙摆手:“可不敢要了!这电视差点要了我老命!”
许大茂打趣道:“那你不要我可搬走了啊?正好我想屋里再添一台!”
阎解成急得直瞪眼:“你敢!”
三人笑作一团。
…………
四合院的新气象
阎解成出院后,何雨柱果然帮他换了显像管,电视又恢复了正常。
经过这次事件,三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经常互相串门,一起吃饭,有什么好东西也分享。
四合院里的其他人家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尤其是二大爷许富贵,终于在一个周末忍不住找何雨柱帮忙。
“柱子,你...”许富贵不好意思直说,只是搓着手笑。
何雨柱会意:“二大爷放心,有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您。”
没过多久,何雨柱果然帮许富贵弄了台电视,虽然是二手的,但屏幕比他们的都大,乐得许富贵见牙不见眼。
四合院里有了四台电视,成了胡同里的新闻。其他院的人都跑来参观,羡慕得不得了。
街道办王主任还特意来考察,决定把四合院评为“文明先进院”,发了流动红旗。
这下四合院更是名声在外,院里的人走出去都觉得脸上有光。
一天晚上,四家人商量着一起放电视,就在院中央摆上四张桌子,四台电视并排放在一起,播放不同的节目。
院里的人随便看,喜欢哪个看哪个,成了四合院一景。
三大爷阎埠贵诗兴大发,又吟道:“四机映院月光明,邻里和睦胜亲情!”
二大爷许富贵难得地没有反驳,反而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啊!”
许大茂悄悄对何雨柱说:“柱子,说实话,当初找你买电视,我就是想显摆显摆。没想到现在院里这么和谐。”
何雨柱笑道:“这是好事啊!大家和和气气的,比什么都强。”
正说着,阎解成端着盘花生米过来:“说什么呢?加我一个!”
于是三人又凑在一起,边吃花生边看电视,其乐融融。
“自从有了电视,院里热闹多了。”
“是啊,最重要的是大家关系更近了。这都是柱子的功劳。”
正说着,何雨柱转过头来:“嘀咕什么呢?过来看电视啊!”
夕阳西下,四合院里欢声笑语,四台电视闪着光,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何雨柱看着这景象,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小时候,院里没电视,大家就聚在一起听收音机,讲故事。
如今时代变了,生活好了,但邻里之情依旧温暖。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生活吧。
……
洗衣声中的决心
天还未亮透,四合院里已响起了有节奏的捶打声。
何雨柱睁开眼,侧耳倾听。
那是母亲张小娥在院里洗衣的声音,一下,又一下,木棒捶打着浸透水的衣物,在清晨的寂静中传得老远。
他披衣起身,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
晨风还带着凉意,院里老槐树下,母亲正弯着腰,一下下捶打着石板上堆积如山的衣物。
“妈,怎么又这么早?”
何雨柱走到母亲身边,看着她被水泡得发白起皱的双手,心头一紧。
张小娥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笑道:“醒啦?不多睡会儿?厂里今天不是休息吗?”
“您这么吵,我哪睡得着啊。”
何雨柱半开玩笑地说,眼睛却盯着那堆成小山的脏衣服——不仅有他们自家的,还有邻居委托清洗的。
为了贴补家用,母亲接了不少洗衣活计。
“嫌吵就回屋去,我这马上就洗完了。”
张小娥又弯下腰,继续捶打起来。
鬓角已有了星星点点的白丝,腰背也不再挺直。
何雨柱站在那儿,看着母亲辛苦的背影,忽然一阵恍惚。
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穿越前,他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名机械工程师。
起初他惶惑不安,但渐渐地,被这个淳朴时代里真挚的人际关系所打动。
尤其是张小娥,这个看似普通却坚韧不拔的母亲,用无私的爱温暖了他这个“外来者”。
而现在,看着母亲日复一日地徒手洗衣,何雨柱心里很不是滋味。
“妈,我来帮您。”他挽起袖子就要上前。
“别别别,你这双手是要画图纸、搞技术的,哪能泡在水里?”
张小娥连忙阻拦,“快去洗漱,早饭在锅里温着呢。”
何雨柱被母亲推着离开院子,回头望去,晨曦中母亲弯腰洗衣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木棒捶打衣物的声音一声接一声,仿佛也敲击在他的心上。
这一刻,他下定了决心。
——
四九城机械厂的工作间里,何雨柱正对着一台老旧的机床出神。
“柱子,想啥呢?师傅叫你都听不见!”同事王大锤拍了他一下。
何雨柱回过神来,看向车间那头正在指导学徒的老师傅,忙应声道:“来了来了!”
作为机械厂的工程师,何雨柱凭借前世的知识,已经悄悄改进了几项生产工艺。
引起了厂里技术骨干的注意,他目前成就非凡。
中午吃饭时,何雨柱端着饭盒坐到车间主任李建国旁边。
“李主任,向您打听个事儿。”
“说吧,柱子。”李建国扒拉着饭盒里的白菜炖粉条。
“您说,咱们厂能不能尝试生产一些家用电器啊?”
李建国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家用电器?你小子又有什么鬼点子了?”
何雨柱嘿嘿一笑:
“我就是想,现在妇女同志家务劳动太重了,特别是洗衣服这一块。
要是能有个机器代替手工,不是能解放大量劳动力吗?”
“机器洗衣?”
李建国摇摇头,“国外倒是有,听说叫什么洗衣机器,但咱们一没技术二没图纸,怎么搞?”
何雨柱凑近些,压低声音:
“主任,我前段时间在图书馆翻到一些外文资料,好像有点门道。要不,您让我试试?”
李建国盯着何雨柱看了会儿。
这小伙子近来表现突出,提出了几个小改进都见效了,厂领导已经开始关注他了。
“这样,你先写个方案给我。
要是可行,我去向厂领导申请一下。”
李建国顿了顿,“不过别抱太大希望,现在厂里任务重,主要是保障生产计划完成。”
何雨柱心里有数,点头道:“明白,谢谢主任!”
——
当晚,何雨柱趴在昏黄的灯光下,开始绘制洗衣机设计图。
前世的他参与过家电设计,对洗衣机的工作原理了如指掌。
虽然这个时代材料和技术有限,但制作一个简易洗衣机并非不可能。
“柱子,这么晚还不睡?”
张小娥推门进来,端着一碗热汤面,“看你晚上没吃多少,给你下了碗面。”
何雨柱连忙用书本遮住图纸:“马上就睡,妈。您忙一天了,快去休息吧。”
张小娥瞥了一眼桌上露出的图纸一角,笑了笑:
“又在搞什么发明啊?上次你改的那个手摇风扇,王婶她们可喜欢了,都说你脑子灵光。”
何雨柱心里一暖。
无论他做什么,母亲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
“就是个想法,成不成还说不定呢。”
他接过面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卧着个荷包蛋,而母亲碗里从来只有清汤面。
张小娥摸摸他的头:“我儿子肯定行。不过别熬太晚,伤眼睛。”
母亲离开后,何雨柱更坚定了要造出洗衣机的决心。
他回想起来,龙国第一台洗衣机应该是1978年才问世。
如果他现在能造出来,足足提前了二十四年!
接下来的几周,何雨柱白天在厂里工作,晚上就埋头研究洗衣机。
最大的难题是电机和防水技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有很多限制。
“要不先从手动的开始?”一天晚上,何雨柱自言自语道。
他重新修改方案,设计了一款手摇式洗衣机。
通过齿轮传动,摇动手柄带动内桶旋转,虽然仍需人力,但比手洗省力多了。
周六一早,他带着新方案找到李主任。
“手摇式?”李建国仔细翻看图纸,
“有点意思。不需要电机,结构也简单,咱们厂现有设备就能生产。”
“我也是这么想的。先做一款手动的试试水,如果反响好,再研究电动款。”何雨柱解释道。
李建国点点头:“这样,下周一开生产例会,你跟我一起去,向厂领导汇报这个方案。”
——
周一的生产例会上,何雨柱有些紧张地站在会议室前面。
几位厂领导坐在下面,交头接耳地看着他带来的设计图。
“小伙子,你这个洗衣机,真能洗得干净衣服?”副厂长赵大勇质疑道。
“赵厂长,我做过实验。”
何雨柱拿出一个小模型,“通过旋转带动水流冲刷,再加上肥皂粉的作用,比手洗更均匀,而且不会损坏衣物。”
他展示了模型的工作原理,几位领导显然产生了兴趣。
“成本如何?普通家庭能承受吗?”党委书记问道。
何雨柱早有准备:“初步估算,材料加人工,一台成本大约四十元。如果批量生产,还能降低。”
会议室里一阵窃窃私语。
四十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
“价格是个问题啊。”
厂长最后发言,“这样,先试制几台看看效果。如果确实好用,可以考虑先供应机关单位或者宾馆使用。”
他转向李建国:“建国,这个任务交给你们车间,由何雨柱同志主要负责。但注意不能影响正常生产任务。”
何雨柱心中一阵激动,连忙保证:“谢谢厂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
试制过程并不顺利。
第一个难题是材料。
当时塑料制品稀缺,洗衣桶必须用金属制作,但又需要防锈处理。
何雨柱试验了好几种涂层,最终选定了特制的防锈漆。
齿轮传动系统也反复调整了多次,才达到省力又高效的效果。
最大的挑战是密封问题。
手动洗衣机需要保证旋转时不会漏水,何雨柱尝试了多种密封材料,最后发现橡胶密封圈效果最好,但橡胶在当时也是紧缺物资。
“主任,橡胶圈的问题解决不了啊。”何雨柱无奈地向李建国汇报。
李建国沉思片刻:“我有个老同学在橡胶厂工作,我写封信问问,看能不能搞到一些橡胶边角料。”
三天后,一小箱橡胶边角料送到了车间。何雨柱如获至宝,连夜加工制作密封圈。
一个月后,第一台手动洗衣机原型机组装完成。
那是个看上去很简陋的铁桶,内部有一个带拨片的旋转内桶,侧面有一个手摇柄,外面有个排水阀。
但在当时,这已经是革命性的家用电器了。
测试当天,车间里围了不少好奇的工友。
王大锤自告奋勇:“我来试试!”
他把几件脏工作服放进洗衣机,加入水和皂粉,然后开始摇动手柄。内桶缓缓旋转起来,水声哗哗,泡沫翻滚。
五分钟后,排水,取出衣服。
“嘿!真干净啊!”王大锤拎起一件工作服,原本油渍斑斑的衣服现在已经洁净如新,“比手洗得还干净!”
工友们纷纷上前查看,啧啧称奇。
李建国脸上也露出笑容:“柱子,成功了!”
何雨柱却摇摇头:“还得改进。摇动还是太费力,齿轮比需要调整。而且排水阀的位置也不合理。”
又经过两周的改进,第二代样机问世了。这次操作更加省力,洗衣效果也更好。
厂领导观摩后很满意,决定小批量生产二十台,先供应给厂里的劳模和优秀工作者作为奖励。
何雨柱却有自己的打算。
——
周五晚上,何雨柱特意请了半天假,借了厂里的板车,将一台包装好的洗衣机拉回家。
张小娥正在院里晾衣服,见儿子拉来个庞然大物,惊讶地问:“柱子,这是啥呀?”
何雨柱神秘地笑笑:“妈,这是我给您准备的礼物。”
他打开包装,露出一台崭新的洗衣机。虽然只是铁皮桶加手摇柄,但在当时看来,已经相当精致了。
“这是.…..洗衣机?”
张小娥曾在报纸上见过国外洗衣机的照片,惊讶地睁大眼睛,“你们厂生产的?”
“嗯,我设计的。”何雨柱有些自豪地说,“专门为您设计的。”
他演示了使用方法:注入热水和皂粉,放入脏衣服,摇动手柄,然后排水。
张小娥看得目瞪口呆:“这,这真的能洗干净?”
“您试试不就知道了?”何雨柱笑着把母亲刚换下来的几件衣服放进去。
张小娥迟疑地摇动手柄,听着桶内哗哗的水声,五分钟后,取出衣服——果然干干净净,比手洗的效果还好。
“这.…..太神奇了…...”张小娥摸着洗净的衣服,又看看儿子,眼眶突然红了,“柱子,你...”
“妈,以后您就不用那么辛苦手洗衣服了。”
何雨柱轻声说,“我知道您接洗衣活是为了补贴家用,以后有我呢,我马上要转正了,工资会提高的。”
张小娥抹抹眼角:“妈不是累,是高兴...…我儿子有出息了..….”
她抚摸着洗衣机光滑的外壳,忽然想起什么,“这很贵吧?厂里能让你随便拿回来吗?”
“您放心,这是厂里奖励给我的。我是设计者,优先分到一台。”
何雨柱解释道,“而且厂里已经开始生产了,以后会有更多家庭用上洗衣机。”
张小娥绕着洗衣机转了好几圈,爱不释手:“真好,真好.…..”
这时,邻居们被这边的动静吸引,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张姐,这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啊?”前院的赵大妈好奇地问。
“这是洗衣机,我儿子设计的!”
张小娥自豪地介绍,“看,这样摇几下,衣服就洗好了!”
她当场演示起来,邻居们看得啧啧称奇。
“这可比手洗省力多了!”
“雨柱真有本事!”
“什么时候能买到啊?我也想要一台!”
何雨柱笑着回答:“厂里已经开始生产了,很快就能上市。”
看着被邻居们围在中间、脸上洋溢着自豪笑容的母亲,何雨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用自己的知识,为母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晚上,何雨柱在日记中写道:
“洗衣机试制成功。
母亲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在这个时代,我找到了比前世更加真实的成就感。
或许穿越至此,正是为了用现代知识,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窗外,月光洒满小院,那个曾经回荡着捶衣声的空间,此刻安静宁谧。
而在这个城市的另一端,机械厂里,二十台洗衣机正在加紧生产,即将走进一个个家庭,改变许多主妇的生活。
何雨柱不知道,他这只小小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将会引起怎样的变革风暴。
此刻的他,只是享受着为母亲带来便利的简单幸福。
但历史的长河,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微小的改变汇聚而成,最终奔涌向前,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