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毛坯装上。
程序启动。
电弧闪烁。
切削……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但就在第三件加工到一半时——
“滋啦——!”
一声尖锐的异响!
等离子弧突然变得不稳定,光芒乱闪,甚至溅射出异常的火花!
切削声瞬间变得刺耳!
何雨柱脸色一变,猛地拍下急停按钮!
机床戛然而止。
一股淡淡的、异常的臭氧和金属烧灼气味弥漫开来。
所有人心里都咯噔一下。
围上去一看,零件表面加热区域,出现了一小片明显的过烧和熔融痕迹!刀具也崩了一个小口!
第一次失败,来得如此突然。
张师傅立刻叫了起来:“你看!我说什么来着!这玩意儿就是不靠谱!瞎搞!差点把刀废了!”
刘师傅脸色难看,赶紧检查热源系统。
小李则紧张地查看控制电路和信号记录。
何雨柱没有说话,他仔细检查了过烧区域,又看了看崩刃的刀具。
“不是控制信号问题。”他初步判断,“是热源本身输出不稳定。等离子弧的气体流量或者电极损耗?”
刘师傅检查后,脸色尴尬:“是……是气体压力有点波动,我这稳压阀有点老……”
一个小小的问题,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失效。
张师傅在一旁冷笑,声音不大不小:“花里胡哨,还不如老老实实一刀一刀啃呢,慢是慢点,但稳当!”
压力陡然增大。
试点一旦开始,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牵扯到生产进度、资源调配,以及……人心。
何雨柱没有理会冷言冷语。
他看向刘师傅:“立刻更换稳压阀,检查所有气路接口。小李,检查同步触发信号,确认刚才没有干扰。”
他的冷静迅速感染了其他人。
慌乱被压下,排查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半小时后,故障排除。
试验继续。
但失败的阴影已经笼罩下来。
接下来的几件加工,虽然没再出现严重故障,但加工效果时好时坏,稳定性远不如实验室阶段。
硅光电池的信号时强时弱,控制电路受车间电网波动和附近大设备启停的影响,比较基准偶尔会漂移……
工业化生产环境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实验室的相对纯净。
一个个之前未曾充分考虑的问题,接连暴露出来。
一整天下来,加工了十件产品。
合格七件,过烧一件,欠热两件。
效率……甚至比原有工艺还略低。
因为频繁的调整、检查和故障处理,占用了大量时间。
下班时,张师傅脸上几乎带着“果然如此”的表情,摇着头走了。
刘师傅和小李情绪低落,看着那堆“不争气”的自制设备,沉默不语。
何雨柱清理着工作台,脸上依旧看不出太多情绪。
“失败是正常的。”他开口,打破沉默,“工业化环境就是这样,所有隐藏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暴露出来,才好解决。”
他拿起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次加工的参数、现象和结果。
“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七件合格品,而是这些失败数据。”
他指着那件过烧和两件欠热的记录。
“它们告诉我们,电网波动、气源稳定性、环境振动、甚至温度变化,都是影响因素。实验室里,我们太理想化了。”
“明天开始,一项项解决。先给控制电路加屏蔽和稳压,刘师傅你负责。小李,重点监测气源压力曲线,建立压力波动与加热效果的关联模型。”
他的语气没有任何动摇,仿佛眼前的挫折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刘师傅和小李看着他,被他那种近乎绝对的冷静和信心感染,低落的情绪渐渐消散。
“妈的,就跟它干上了!”刘师傅啐了一口,“我就不信收拾不了这堆破铜烂铁!”
小李也推了推眼镜:“嗯!数据更充分了,一定能找到规律!”
何雨柱点点头:“今天先回去休息。脑子清空了,明天才能打好仗。”
离开车间时,夜色已深。
何雨柱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他的脸上才慢慢显露出一丝疲惫。
压力怎么可能没有?
领导的期待,生产的压力,团队的士气,还有那些怀疑的目光……
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乱。
他是主心骨。
他必须看到问题之后的机会,必须从失败中提炼出价值。
回到宿舍,他没有立刻睡觉。
而是摊开笔记本,将今天的故障现象、数据、以及初步的改进思路,详细地记录下来。
画草图,列计划,写要点。
直到夜深人静。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将一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但他坚信方向是对的。
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地,把问题踩平。
第二天,试点继续。
改进措施陆续加上:控制电路加了屏蔽罩和稳压模块;气路增加了更精密的过滤和稳压装置;甚至给硅光电池加了恒温套……
稳定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失败率逐渐下降。
张师傅脸上的鄙夷虽然还在,但话少了。
第五天,他们加工了三十件,全部合格。平均效率比原有工艺提升百分之三十五。刀具磨损微乎其微。
第十天,加工一百件,合格率百分之九十八。效率提升稳定在百分之四十。
硅光电池的信号趋于稳定,控制电路基本不再受干扰。
那套粗糙的自制系统,终于在工业化生产的严酷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这天下午,沈工和赵厂长悄然来到试点线旁。
没有通知,没有陪同。
他们静静地看了整整一个多小时。
看着毛坯装上,电弧闪烁,刀具顺畅地切削,零件取下,检验,记录……
稳定,高效。
张师傅操作设备的手法,已经从最初的生疏抵触,变得熟练自然,甚至偶尔还会跟旁边的助手讨论一句加热效果。
赵厂长背着手,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的质疑已经消散了大半。
沈工则仔细查看了加工出来的零件和记录本上的数据。
最后,他走到何雨柱面前。
“规程细化了吗?操作要点培训到位了吗?点检维护制度建立了吗?”
何雨柱递上一份最新的文件:“初步完成了。正在持续优化。”
沈工翻看了一下,点点头。
“下周,组织一次全厂技术观摩会。你主讲。”
他看了一眼那台已经与数控系统融为一体的自制设备。
“这套东西,以后就叫‘雨柱一号’热辅助加工单元吧。”
说完,他转身和赵厂长低声交谈着离开了。
何雨柱站在原地。
“雨柱一号”……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更是一份责任。
一份将技术理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责任。
试点,算是成功了。
但更远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