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里的声音还在继续,冰冷而公式化。
“……部里对项目的进展非常关注,但也必须对投资负责。匿名反映的问题很具体,希望你们认真对待,按时提交说明材料……”
何雨柱的指节捏得发白,手心的汗浸湿了话筒。
他能感觉到身后团队成员投来的目光,充满了惊疑和不安。
“……好的,明白。我们会按时提交说明。”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然后挂断了电话。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怎么了,何工?”小李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刘师傅也凑过来,脸色凝重:“出啥事了?”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转过身,面对团队。
他没有隐瞒,将电话内容简要复述了一遍。
“匿名反映?哪个王八蛋背后捅刀子!”刘师傅一听就炸了,拳头猛地砸在桌子上。
小李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暂停?重新评审?那我们……我们这几个月的心血……”
恐慌和愤怒的情绪在小小的实验室里蔓延。
数月来不分昼夜的奋战,刚刚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眼看就要因为一纸莫名的“反映”而付诸东流。
何雨柱看着大家,目光扫过每一张写满焦虑和不甘的脸。
他没有跟着愤怒,也没有表现出慌乱。
他知道,这个时候,抱怨和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慌什么?”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投入沸水的冰,瞬间让躁动的气氛冷却下来。
“有人反映,说明我们的工作被人盯着,是好事。”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一周时间。我们需要做三件事。”
笔尖划过白板,发出清晰的声响。
“第一,整理新增‘残余应力监测’方向的完整技术论证报告。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初步试验数据、预期效益,全部写清楚,证据链要扎实。”
他看向小李:“小李,你负责理论部分和数据整理,用最直观的图表说话。”
“第二,准备现场演示。就用我们现有的简陋设备,演示从标样制备、噪声信号采集、特征提取到应力状态判别的全流程。不要怕设备丑,要的是过程清晰,结果可信。”
他看向刘师傅:“刘师傅,你负责硬件系统,确保演示过程万无一失,绝不能掉链子。”
“第三,”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预测评审专家可能提出的所有质疑点,准备好应对答案。尤其是技术风险、成本增加、以及……偏离原定路线的问题。”
他的冷静和条理,像一根定海神针,迅速稳住了军心。
“对!拿证据说话!”刘师傅重重一拍大腿,“咱行的端坐得正,怕啥!”
“数据都是实打实的!不怕他们看!”小李也推了推眼镜,眼神重新聚焦。
团队的斗志被瞬间点燃。
抱怨和恐慌被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争分夺秒的行动。
实验室里的灯光,再次亮彻长夜。
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不仅仅是为了项目,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心血和价值。
何雨柱几乎住在了办公室。
他亲自撰写报告的核心部分,字斟句酌,既要充分展示技术前瞻性和巨大潜力,又要坦诚说明当前局限和风险,把握好自信与谨慎的平衡。
他反复推演评审可能遇到的刁钻问题,准备各种预案。
同时,他还要协调各方,确保演示设备万无一失。
压力巨大,但他异常专注。
一周时间,飞逝而过。
评审会当天。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部里来的三位专家面无表情地坐在对面,翻看着何雨柱团队提交的厚厚报告。
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悉数到场。
沈工坐在一旁,神色平静,看不出波澜。
何雨柱站在演示台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汇报。
他没有过多渲染困难,也没有夸大成果,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从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产品性能离散问题说起,一步步引出对“冷却过程”和“残余应力”影响的发现过程,再到如何联想到利用巴克豪森噪声进行间接评估的思路。
逻辑清晰,证据链完整。
讲到关键处,他直接引导专家们来到实验室临时搭建的演示区。
刘师傅和小李早已严阵以待。
演示台上,设备确实简陋甚至有些粗糙,x射线应力仪老旧笨重,自制的噪声检测探头用支架固定着,线缆裸露。
但整个演示过程流畅而清晰。
从制备已知应力状态的标样,到噪声信号采集,再到特征提取和模型判别……
一个个步骤,有条不紊。
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相关性趋势明确。
虽然没有工业级产品的光鲜亮丽,却透着一股扎实、真诚和创新的锐气。
专家们的表情,从最初的审视和怀疑,逐渐变得专注,甚至流露出些许惊讶。
提问环节,问题果然尖锐。
“何工,你如何证明这种统计相关性具有普适性?而不是仅限于你们这批特定材料?”
“当前系统的测量重复性和稳定性如何保证?毕竟车间环境复杂。”
“新增这套应力筛查功能,预计会增加多少成本?对生产节拍有多大影响?”
“这与项目最初申报的在线监测目标,是否存在偏离?”
何雨柱沉着应对,一一解答。
不回避问题,不夸大其词,用数据说话,用逻辑服人。
对于普适性问题,他坦诚目前数据有限,但展示了清晰的后续验证计划和理论深化方向。
对于稳定性,他展示了团队针对车间环境设计的多种抗干扰措施和容错机制。
对于成本和节拍,他提供了详细的估算,并强调了潜在质量效益和废品率下降带来的巨大回报。
对于目标偏离,他坚定回应:“项目最终目标是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发现重大隐患并解决它,不是偏离,而是深化和必由之路。如果无视问题,才是真正的偏离目标。”
回答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安静。
专家们低声交换着意见。
良久,为首的专家合上报告,看向何雨柱,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却真实存在的赞许。
“何工,你们的报告和演示,很扎实。尤其是这种从生产问题出发、大胆假设、用数据验证、土法上马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特色。”
他话锋一转:“虽然理论深度和工程成熟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风险也确实存在。但方向是正确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他看向其他几位专家,得到肯定的眼神后,宣布了结论。
“部里同意你们继续沿此方向探索。但要求加强理论研究,加快工程化验证,严格控制成本,定期汇报进展。”
“希望你们能早日拿出真正可靠、可推广的成果。”
通过了!
巨大的喜悦瞬间席卷了何雨柱全身,他几乎能听到身后团队成员压抑的兴奋喘息。
“谢谢专家!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他郑重承诺。
评审会结束。
送走专家,刘师傅第一个冲上来,用力抱住何雨柱:“过了!何工!咱们过了!”
小李也激动得眼圈发红,说不出话。
何雨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释然的笑容。
沈工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句:“干得不错。”
一切尽在不言中。
危机解除。
项目不仅保住了,还获得了继续探索的许可。
团队的凝聚力,经过这次淬炼,变得空前强大。
何雨柱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太久。
他立刻召集团队,部署下一步工作。
“专家提的意见很中肯。我们要立刻着手三件事:扩大样本量,验证普适性;深化噪声与应力关联的机理研究;最重要的是,加快简易、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在线筛查装置研发!”
新的、更加艰巨的征程,再次开启。
但这一次,他们步伐坚定,目光清晰。
经历了这场风波,他们更加明白,创新之路从来不会平坦。
唯有脚踏实地,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击碎一切质疑,赢得真正的尊重。
实验室的灯光,依旧常亮。
照亮着他们通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