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的喧嚣渐渐散去。
何雨柱独自一人,走到寂静的车间。
那台立下汗马功劳的“雨柱二号”原型机,静静停放在角落,闪烁着淡淡的待机光。
他伸出手,抚摸着微凉的机箱表面。
仿佛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数据和奔涌的算法。
这里面,凝聚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凝聚着团队的汗水和智慧,凝聚着从挫折中崛起的坚韧。
它不再仅仅是一台设备。
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技术追求,象征着一代工程师的工匠精神。
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刘师傅、小李,还有其他团队成员,都跟了过来。
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何雨柱身后,看着那台机器。
目光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过去的艰辛与荣耀,未来的挑战与希望,都在这一刻,沉淀为无声的力量。
何雨柱转过身,看着他的团队。
“休息两天。”他开口,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然后,我们讨论下一个课题。”
众人点头,眼神明亮,没有丝毫犹豫。
车间的尽头,窗外,晨曦微露。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新的征程,就在脚下。
部里的验收评审会,规格比预想的还要高。
不仅来了技术司、装备司的领导,还邀请了数位白发苍苍、在行业内德高望重的院士和专家。
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肃穆。
何雨柱站在汇报席上,身后是精心准备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他没有穿西装,依旧是一身洗得发白的工装,但熨烫得平整,眼神清澈而坚定。
汇报开始。
他没有过多渲染项目的艰辛,也没有夸大技术的前沿性,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从红星厂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入,一步步展开技术攻关的逻辑链条。
从最初为解决颤振问题而生的热辅助加工构想,到在线监测系统的诞生与迭代,再到面对钛合金难题时的挫败与反思,最终到可靠性加固和航天级应用的突破。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配有详实的数据、图表、现场照片和视频记录。
尤其是钛合金件加工监测的对比视频,系统精准预警与便携式应力仪的复测结果同屏显示,说服力极强。
他重点阐述了系统设计中的“可靠性优先”和“失效安全”理念,展示了针对各种极端工况的压力测试数据和应对方案。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扎实的工作和清晰的思路。
汇报结束,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一位老院士推了推老花镜,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千钧重量。
“何雨柱同志,你的汇报,让我想起我们当年搞‘两弹一星’的时候。”
一句话,让整个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老院士目光深远,仿佛穿越了时空。
“那时候,我们也是一穷二白,要啥没啥。但有一点,和你们现在很像。”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何雨柱身上。
“就是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这种用‘土办法’解决‘洋问题’的智慧,这种对可靠性、对万无一失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