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安排,开始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何雨柱那些“精密系统”的挑战欲望。
何雨柱为元元制定的“学龄前能力发展计划表”,精确到每天不同时段的游戏、阅读、户外活动。
但元元用行动宣告: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会在地毯上玩积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对计划表上“音乐启蒙时间”的提醒充耳不闻。
他会指着绘本上的恐龙,问出一连串何雨柱知识库之外的“为什么”,打乱整个“逻辑思维训练”的节奏。
最让何雨柱这位逻辑大师头疼的,是元元的情绪。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来得毫无征兆,如同不可预测的软件bUG。
因为一块饼干碎了,可以哭得惊天动地;因为一颗小石子,又能瞬间破涕为笑。
何雨柱起初试图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干预。
“元元,根据分析,饼干碎裂是由于受力不均导致的结构失效。哭泣无法改变物理事实,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一、食用剩余部分;二、换取新饼干。”
结果往往是元元哭得更凶。
这时,林婉会走过来,不会讲大道理,只是蹲下身,轻轻抱住儿子。
“元元是不是很难过?妈妈知道,漂亮的饼干碎了真可惜。我们看看能不能把它拼成一个小怪兽呀?”
通常,元元在她怀里抽噎几下,就会被新的提议吸引。
何雨柱站在一旁,看着妻子三两下化解“危机”,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他意识到,面对儿子这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他惯用的线性逻辑和最优解算法,时常失灵。
他需要升级自己的“交互协议”。
他开始观察林婉与元元的互动,像研究一门新技术。
他注意到,林婉更注重“连接”而非“纠正”,是先接纳情绪,再引导行为。
某个周末下午,元元因为拼不好一个复杂的工程车模型, 挫败感爆发,将零件扔了一地。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上前指导“正确拼装流程”。
他走到元元身边,没有说话,只是盘腿坐在地毯上,捡起一个零件,慢慢摸索着。
元元红着眼睛,气鼓鼓地看着他。
何雨柱拼了几下,故意拼错,然后挠挠头,用元元能理解的语气说:“哎呀,这个齿轮好像找不到它的好朋友了,元元能帮爸爸找找吗?”
元元的注意力被转移了,他盯着爸爸手里的零件,小眉头皱着,似乎在思考。
过了一会儿,他伸出小手,在地毯上扒拉了几下,捡起另一个零件,递给何雨柱。
“这个?”何雨柱接过,尝试组装,这次成功了。“哇!元元真厉害!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元元的小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情,挫败感不翼而飞,开始积极地帮爸爸“找朋友”。
父子俩头碰头,在地毯上一起完成了剩下的拼装。
虽然耗时比何雨柱独自完成长了一倍,但过程充满了笑声和互动。
拼好后,元元兴奋地举着模型满屋子跑。
何雨柱看着儿子的背影,对走过来的林婉说:“我好像……初步掌握了‘情感连接驱动任务协同’的新协议。”
林婉笑着递给他一杯水:“何工,恭喜你,育儿系统升级成功。”
何雨柱的“下一代系统V1.0”日志,内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阶段:学龄前。观测到主体‘元元’自主意识显着增强,系统交互模式需从‘指令-执行’升级为‘引导-协作’。引入‘游戏化’和‘共情’模块后,任务完成度和双方满意度均有提升。”
“备注:主体对机械结构展现出浓厚兴趣,重复拆卸行为可视为早期工程思维萌芽。需提供安全、可拆解玩具作为支持环境。”
家里的氛围,在何雨柱的“系统升级”后,变得更加松弛和快乐。
他依然会做计划,但学会了留出大量的“弹性时间”和“自由探索空间”。
他甚至开始享受这种不可预测性,元元天马行空的问题,常常能给他僵化的工程师思维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一天晚上,哄睡元元后,何雨柱和林婉靠在沙发上休息。
林婉头靠着何雨柱的肩膀,轻声说:“有时候觉得,不是我们在教育元元,是元元在教会我们更多。”
何雨柱揽着她的肩,表示赞同。
“嗯。他让我明白,最精密的系统,也需要留给‘不确定性’和‘情感变量’足够的空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优化。”
窗外月色正好,屋内灯火可亲。
何雨柱的“幸福工程”,在加入了“成长中的孩子”这个充满动态变化的变量后,虽然运行逻辑变得更加复杂,却也收获了更多计划之外的、温暖的“数据反馈”。
这份由爱驱动的工程,仍在不断迭代,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