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啦——”
一只足下系有密信的云笺雀,振翅疾飞扑向京城。
温体仁坐在高椅上摩挲着扳指,看向鸟雀消失的方向,面色晦暗不明。
那日在玲珑亭中,心乱如麻,只顾着应对神尊雷霆手段,无暇细思。如今细细琢磨,才愈发觉得神尊给他挖的坑,深不见底。
“罢了……”温体仁长叹一声。
既已决定站在道场这边,做了这把刀,自然要向上位展现刀的顺手好用。
神尊要的是结果,他便要给一个结果,一个漂漂亮亮、足以证明他价值的结果!
至于未来结局……事已至此,唯有向前,方有一线生机。
只可惜,此番一动,他在朝中苦心经营的部分暗线,怕是要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了。
数日后,紫禁城,皇极殿。
早朝的钟磬余音尚在梁间萦绕,大殿庄严肃穆。
崇祯帝高踞龙椅,冕旒下的面容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与阴郁,邪祟频发,流寇肆虐,外加金兵叩关,桩桩件件压得他喘不过气。
早朝又是一阵无意义的拉扯,他烦躁的扫视殿下的大臣,衮衮诸公,蟒袍玉带,鹄立丹墀之下。
可这些道貌岸然之徒嘴上挂着为国为民,却连银子也不愿捐多少,如今辽东战事未了,国库空虚,急需银两……
就在例行的奏对接近尾声时,一位身着绯袍的监察御史,手持笏板,深吸一口气,猛地跨步出班。
“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崇祯眼皮微抬,不耐道:“讲!”
御史躬身,语带急切:“近日江南、山东等地,市井坊间突然有恶毒民谣传出,肆意诬蔑太一神尊,称其为祆邪假扮,更妄言神尊显世乃祸乱之兆,此等流言,荒谬绝论,其心可诛!”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痛心疾首:“陛下!神尊扫荡邪祟,安靖一方,此乃天下共睹之功。今邪祟肆虐,九州动荡,朝廷依仗神尊之处正多。”
“若神尊因我大明境内放纵此等污蔑而心生恶感,迁怒于朝廷,甚至……甚至不愿再出手剿灭邪祟,庇护我大明子民,则天下危矣、社稷危矣!”
“臣斗胆请旨,应立即严饬各地,追查谣言之源,严惩造谣传谣之徒。以安神尊之心,以定天下之危!”
他话音方落,队列中立刻有数名官员齐刷刷出列,躬身附和:
“臣附议!左御史所言极是。此等流言,包藏祸心,意在挑拨神尊与朝廷、与万民之关系,必须立刻掐灭,以儆效尤!”
“陛下,此谣不啻于火上浇油,自毁长城。若不严加禁绝,恐酿成大祸。”
“臣附议!应即刻行文江南、山东督抚,命其严厉查禁此谣,捉拿首恶!”
“陛下!邪祟肆虐,非神尊之力不可制。若因流言蜚语寒了神尊之心,致使神尊袖手,则我大明亿兆黎民,将尽陷祆邪之口!此非危言耸听,实乃迫在眉睫之祸!”
“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严查流言源头,严惩造谣传谣者,以正视听,亦向神尊表明我大明朝廷之诚意!”
“陛下……”
朝堂之上,齐哗哗地站出一多半的人,无论是畏惧道场力量,还是已被温体仁等人串联,亦或是出于自身对邪祟的恐惧,此刻都纷纷点头,出言附和。
一时间,要求严惩流言、安抚神尊的声音占据朝堂主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买账,一位老臣,须发皆白,颤巍巍出班。
“陛下,老臣以为,左御史言过其实。民间歌谣俚曲,自古有之,不过是无知小民茶余饭后的闲谈,何须如此大惊小怪,动辄以‘祸乱天下’论之?”
“太一神尊行止,确有诸多令人费解之处,且不说插手凡间之事,擅自圈地,改田亩祖制,倡行女学,废黜良贱之别,此等种种,哪一样不是悖逆千年礼法纲常?民间有所非议,也是情理之中,朝廷若因此便兴大狱,严刑峻法,岂非堵塞言路,寒了天下士林之心?”
“臣附议!”另一位官员接口道,“神尊既为真神,自有海纳百川之量,怎会因区区几句市井之言便迁怒苍生?”
“再者,道场行事霸道,侵夺地方之权,其心叵测。朝廷不思制衡,反因畏其神力而自缚手脚,听之任之,甚至为其张目,打压士林清议,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恳请陛下明察!”
“荒谬!”立刻有官员厉声反驳,“神尊乃应天命而降,救民水火,功盖寰宇!其行其止,岂是凡俗礼法所能框定?”
“尔等口口声声礼法纲常,却对真正护佑一方的神尊妄加污蔑,是何居心?难道要坐视邪祟横行,百姓遭殃,尔等才心满意足吗?”
两派官员顿时在殿上争执起来,一方强调神尊之威不可触犯、邪祟之祸急需道场解决。
另一方则咬定纲常礼法不可违、朝廷尊严不可失、道场威胁不可不防。
一时间,殿内唇枪舌剑,唾沫横飞。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崇祯帝,面色在冕旒的阴影下越发显得晦暗不明,指节紧紧抓着扶手微微发白。
他冷眼看着殿下的争吵,心中却是一片冰寒。
他确实乐见道场陷入舆论困境,甚至还暗地里推动这股谣言,意图让士绅阶层与道场互相消耗。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朝中竟有如此多的大臣,公然站在了道场一边,数量远超他的预估。
这股力量,已经足以在朝堂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声浪,甚至隐隐有倒逼他这个皇帝的态势。
更如芒在背的是,那些支持道场的官员,牢牢抓住了“邪祟无人制”、“天下大危”这个最现实的痛点。
崇祯深知邪祟的可怕,也明白目前除了道场,朝廷根本无力应对。
这才是最致命的软肋!
他阴鸷的目光扫过下方争论的臣子,最终落在那些山东、江南官员身上。
这些蠢货,空谈礼法,不识时务,且不想人间礼法如何束缚天上神仙?纵有千般不甘,此刻也绝不能因小失大,给神尊留下朝廷纵容污蔑的口实。
“够了!”崇祯低沉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瞬间压下了殿内的嘈杂。
所有大臣立刻噤声,躬身垂首。
崇祯的目光如冰冷的刀子,缓缓扫过殿中诸臣,尤其在那些江南、山东籍贯的官员脸上停留片刻,看得他们头皮发麻。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最先出言的那位御史身上,声音低沉而压抑。
“民谣之事,朕已知晓。妄议神明,污蔑神尊,确属大不敬!值此邪祟肆虐、苍生倒悬之际,更属其心可诛!”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仿佛从牙缝里挤出来:
“传朕旨意:着山东、江南等地巡抚、按察使司,即刻严查此等惑乱人心、诽谤神尊之谣传。
“无论何人,凡有传唱、散布者,一律严惩不贷!首恶者,立斩!协从者,流徙!再有妄议神尊、动摇民心者,视同谋逆,严惩不贷!”
“另,江南数府官员,坐视流言蔓延,管控不力,难辞其咎!着吏部议处!”
这道旨意,带着冰冷的杀意,清晰地表明了朝廷的态度。
“陛下圣明!”一众支持严惩的官员立刻高声应和。
崇祯面无表情地挥了挥手:“退朝!”
他拂袖起身,在太监的簇拥下转身离去,龙袍的背影在幽深的殿宇中显得格外孤寂而阴鸷。
他终究还是被迫向道场的力量低头了,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屈辱和更深的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