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的风裹着塞北的寒意,掠过城墙时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李恪身着玄色铠甲,站在云州城楼之上,目光扫过远处连绵的草原 —— 自巡边以来,他已走访云中、定襄等六座军堡,云州作为北疆与突厥接壤的要冲,防务本应最为严密,可连日来的观察,却让他心中生出几分疑虑。
“殿下,云州守将周延广求见,说已备好膳食,请殿下入城歇息。” 亲卫低声禀报。李恪微微颔首,转身走下城楼,目光却不经意间扫过城门口的守军 —— 按大唐军规,守军换岗需有将领监督,可今日换岗时,周延广的亲兵却刻意避开其他士兵,与城外接应的商贩模样之人低声交谈,虽动作隐蔽,却逃不过李恪锐利的眼睛。
入城后,李恪以 “长途跋涉,需先查看防务” 为由,拒绝了周延广的膳食安排,径直前往军营。营中士兵操练虽整齐,却难掩眉宇间的疲惫;军械库的弓箭、铠甲虽数量充足,却有部分器械上积了薄尘,显然许久未曾检修。更让他起疑的是,当问及 “近日突厥动向” 时,周延广眼神闪烁,只含糊答道 “突厥各部安分,暂无异动”,与他此前从斥候处得知 “突厥别部频繁在云州边境徘徊” 的消息截然相反。
“周将军,本王听闻近日有突厥商贩频繁往来云州,可有此事?” 李恪漫不经心地问道,手指却轻轻敲击着桌案。周延广心中一惊,连忙道:“确有此事,不过都是些寻常商贩,臣已命人严加盘查,未发现异常。”
李恪不再追问,只淡淡道:“今日已晚,明日再与将军细谈防务。” 入夜后,他召来亲卫与云州本地的斥候,低声吩咐:“密切监视周延广的府邸与城门口的动向,若有可疑人员往来,即刻回报,切勿打草惊蛇。”
三更时分,亲卫匆匆来报:“殿下,周延广的亲兵悄悄出府,前往城外十里坡,与几名突厥人接头!” 李恪立刻起身,率五十名精锐亲卫,骑马直奔十里坡。夜色如墨,十里坡的树林中隐约有火光闪烁,几名突厥人身着夜行衣,正与周延广的亲兵交接一个包裹,口中说着晦涩的突厥语。
“动手!” 李恪一声令下,亲卫们如离弦之箭般冲上前,不等对方反应,便将几名突厥人与亲兵制服。当场搜出的包裹中,竟藏着云州城防图与守军布防名册,还有一封周延广写给突厥别部首领的密信,信中承诺 “三日后深夜开城门,献城归降,助突厥大军入关”。
“将人押回军营,即刻审讯!” 李恪语气冰冷。在亲卫的严厉审讯下,亲兵很快招供:周延广因克扣军饷被弹劾,恐遭罢官,竟暗中联络突厥别部,欲以献城换取突厥王庭的庇护;而该别部受突厥王庭暗中支持,早已集结数千骑兵,只待周延广献城,便趁机突袭云州,打通入侵大唐的通道。
得知真相后,李恪当机立断,连夜召集云州副将与各营校尉,出示密信与城防图,宣布周延广的谋逆罪行。众将领见状,皆义愤填膺,纷纷表示愿听李恪调遣。“周延广身为守将,通敌叛国,罪不容诛!” 李恪下令将周延广从府中擒获,押至军营广场,当着全体士兵的面,宣读其罪行,以谋逆罪将其斩首示众。士兵们见状,无不振奋,此前的疲惫与疑虑一扫而空。
随后,李恪迅速整顿防务:命副将接管云州守军,加强城防巡逻;将城防图重新绘制,调整守军布防,将周延广的亲信士兵调离关键岗位;同时,派斥候摸清突厥别部的营地位置,决定 “先发制人,消除边患”。
次日黎明,李恪亲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兵,趁着晨雾,突袭突厥别部的营地。突厥人以为周延广已按计划准备献城,毫无防备,被唐军杀得措手不及。李恪手持长枪,冲锋在前,一枪便挑落突厥别部首领,唐军士兵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短短一个时辰,便大破突厥别部,斩杀千余人,俘虏三千余人,其余残兵狼狈逃窜,再也不敢靠近云州边境。
捷报传回长安时,李世民正在朝堂商议西域战事。当得知李恪在云州 “察觉奸情、果断平叛、大破突厥” 的消息后,他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对群臣道:“恪儿在北疆,不仅安抚军民,更能临机决断,平定叛乱,实乃朕之幸,大唐之幸!”
而远在云州的李恪,此刻正站在城楼上,望着恢复平静的草原。他知道,这场平叛不仅消除了云州的边患,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 无需卷入长安的储位之争,他亦能在北疆为大唐守护一方安宁,用实实在在的功绩,践行身为皇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