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刚过去没几天,栀兰家里来了两位贵客,一位是嘉满,是栀兰和孩子们在关里老家最亲近的人。
另一位是苏北老家靠山村的村长,姓熊,是当年欺负嘉濠的那个熊氏兄弟的后代。
见到嘉满,栀兰的高兴劲儿,比见到亲弟弟还要真切。自从嘉濠闯了关东,黎家在关里上上下下的大事小情,便全靠嘉满一手打理。
如果说是嘉濠在东北为黎家撑起了一片天地,那黎家在关里的那一半安稳日子,都是靠嘉满稳稳托起来的。
嘉濠去世以后,嘉满对栀兰更是高看一眼,只要栀兰这边有需要,她都是尽心尽力,办得妥妥贴贴。
嘉满成了栀兰在老家唯一的依靠惦念,她每次回老家,都是奔着嘉满回去的,她把嘉满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村长不是来看栀兰的,他听说健斌在东北“发了财”,想动员他出资在老家建一个黎氏祖庙,为村里贴金。
他知道父辈跟嘉濠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不好意思一个人来,硬拖着嘉满陪他过来,他知道嘉满在黎家的身份,也深知他在栀兰心目中的地位。
嘉濠去世后,嘉满也一直想来东北来看望栀兰和孩子们,正好有这个机会,就答应陪他一起过来了。
叫栀兰大跌眼镜的是,这个熊村长竟然背着她,直接找到健斌谈成了项目。栀兰听说后,心里是有些不大舒服。她想,“他只知道钱是健斌赚的,却忘记了我是他的亲妈。”
健斌毕竟年轻,见到父母老家的人也格外惊喜,还是跟嘉满一起来的,嘉满这个面子,无论如何他是一定要给的。
文革的事情他没有什么印象,说起为老家父老乡亲办事,他也没推辞,当即就答应了。
村长此行大功告成,心里高兴极了。返程的头一天晚上,栀兰在家里备了酒席,款待了他们。
酒桌上,村长兴致勃勃,满面红光,投资项目谈得那么顺利,栀兰又给了那么大的面子,以家里设宴为他们饯行,他再三表示感谢。
酒过三巡之后,栀兰说话了。“你们能不远千里,来到我家,说明老家没忘了我,我见到了家乡的亲人,非常高兴。”
大家一顿寒暄,纷纷举杯。
“你们来找我儿子这件事,叫我很感动,这是你们看得起我。但是,这件事情,我不同意。”栀兰话锋一转,所有人的眼睛都长长了。
栀兰不紧不慢地陈述着自己的意见:
“第一,健斌年龄太小,这么大的事情,可不是他能决定的。第二,他的事业刚起步,没有精力来操办这件事。第三,他功不成名不就,还没完成给我养老送终的任务。所以,他还不到办这种事的时候。”
大家听到栀兰的话,好像空气被凝固了一样,一桌子人没有一点声音。栀兰看了看大家,故意提高了语调,笑着说,“十年以后,等他退休了,如果我还在世的话,我大力支持他,带头出钱。”
客人走了之后,栀兰对健斌说,“你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这是好事,可好事咱得办好才行。这么大的事,你哪能张口就答应呢?”
“我看他跟大叔一块来的,就没想那么多。”儿子说。
“他们以为只要拿到了钱,剩下的事就和咱们没有关系了,他想的可太简单了。”
健斌低着头,“村长也是好意,不想让你操心。”
“怕我操心?” 栀兰冷笑了一声,眼底满是不赞同,“我看是没把我放在眼里吧。他背着我直接去找你,就说明他是明知道这件事不应该这么办。”
她顿了顿,喘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但话里的分量一点没减:
“再者说,你现在正是创业的关键时候,公司里那么多事等着处理,哪有精力去管盖庙的事儿?前两年你搞扩建贷的款还没还完,哪有多余的闲钱盖祖庙?”
健斌听着栀兰的话,也意识到自己考虑得太简单了,脸上露出愧色:“嗯,我当时没想这么多,就觉得是为老家好。”
“为老家好没错,但咱不能当土鳖。咱家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我们花钱要花到明处,花得值。” 栀兰拿起桌上的水杯,吹了吹,递到健斌手里。
“你以为盖庙就只是出钱就行啦?地基选在哪儿,得咱们满意吧?盖什么样的,图纸得咱们把关吧?施工用什么材料,谁来监督,这些都得管。”
“还有,这么大的事儿,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他们悄悄地把钱拿回去,最后落到谁的手里了?花到哪里去了?” 栀兰的声音里带着点不解,也带着点气愤。
“妈是没有文化,现在也老了,但是我还没糊涂到什么道理也不懂吧?咱得把事儿办明白。”
“咱们黎姓的家人在东北的不在少数,老家村里也有不少咱们同族亲属,是不是要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会商量商量?”
“盖祖庙本来就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儿,不管是谁,愿意拿出一千块,那是一份心意,咱绝不嫌少。要是有人愿意出一万块,这份情分同样珍贵,咱也绝不嫌多。”
“现在可倒好,就找你一个人,好像这事儿就该咱们一家包了似的,这让其他亲戚怎么看?”
健斌捧着水杯没说话,心里却对栀兰分析得心服口服。他之前只想着盖祖庙是好事,却没琢磨这么多弯弯绕绕,要是真按村长说的那样办,最后真就落不到好。
栀兰看着儿子的样子,知道他听进去了,语气又软了些:
“妈不是不让你为老家做好事,妈也想为村里做点好事,真要盖祖庙,必须等你退了休,有时间了,咱们再好好琢磨。到时候妈肯定大力支持,带头出钱,妈手里的钱,不也是你们的钱么?”
她望着窗外,眼神变得悠远:“建祖庙可不是盖民房,今天盖好,明天要是不满意,还能扒了重修,可祖庙是永久的,哪能随意改动。”
“如果盖得马马虎虎,既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咱们花的钱,更对不起村里的乡亲。所以这事儿,现在不能急,得慢慢来,等条件成熟了,咱们再办,办就得办得让大家都满意。”
健斌点了点头,把水杯放在桌上,诚恳地说,“妈,我知道了,我明天就给熊村长打电话,把事儿跟他说清楚,等以后条件合适了,咱们再商量盖祖庙的事儿。”
栀兰看着儿子,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她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可她心里亮堂,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也知道怎样把事儿做明白。
她盼着有一天,能带着健斌一起回关里老家,看着那座祖庙稳稳当当立在村里,看着老亲少友们脸上的笑容,那样,她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