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郡守府内,烛火通明。林凡与徐庶对坐于案前,虽是久别重逢,却无暇过多寒暄,面前铺开的南阳郡地图与各类文书账册,昭示着谈话的核心——如何将这片新夺之地,真正转化为稳固的根基。
徐庶风尘仆仆之色未褪,但眼神明亮,精神矍铄。他仔细聆听了林凡关于夺取宛城、击退曹仁的详细经过,又快速浏览了近期南阳各地的情报汇总,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沉吟道:“林兄用兵如神,虚实相间,此番拿下宛城,惊走曹仁,实乃奠定基业之关键一役。然,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南阳新定,疮痍满目,内有降卒民心未附,外有曹刘虎视眈眈,当务之急,在于‘安内’以‘攘外’。”
林凡深以为然,为徐庶斟上一杯热茶,叹道:“元直兄所言极是。如今宛城虽下,但南阳北部诸县尚在观望,甚至还有袁术残余势力盘踞。我军兵力有限,连番征战亦显疲态。若不能迅速稳定内部,恢复生机,只怕根基不稳,强敌再来时,危矣。不知元直有何良策?”
徐庶端起茶杯,并未立即饮用,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凡:“良策谈不上,唯有‘务实’二字。庶观南阳情势,有三急、三缓。”
“哦?愿闻其详。”林凡身体微微前倾。
“三急者:一急抚民。战火连绵,百姓流离,田亩荒芜,当迅速安辑流民,分发部分缴获粮种、农具,助其恢复生产,轻徭薄赋,示以仁政,方能收拢人心。二急整军。降卒数目庞大,良莠不齐,需尽快甄别整编,汰弱留强,以战俘营模式加以操练,将其转化为可用战力,同时犒赏原有将士,抚恤伤亡,维持士气。三急明政。废除袁术苛政,约法三章,选派公正官吏(或由石广元推荐寒门士子)接管各县,恢复行政体系,畅通政令。”
林凡连连点头:“此三急,实为根本。那三缓呢?”
徐庶微微一笑,神色略显凝重:“三缓者:一缓北上。北部诸县及袁术残部,可先遣使招抚,宣扬我军威德,若降则安之,若拒则缓图之,切不可在内部未稳时急于求成,再启战端。二缓与襄阳争利。刘表虽暂时默认现状,然其心难测,南阳赋税、官员任免等敏感事宜,可暂维持现状或模糊处理,避免过早刺激襄阳,待我根基稳固后再议。三缓……介入中原纷争。”他手指点了点北方,“曹操虽暂退,然其势未衰,袁绍虎踞河北,其志非小。此等巨头之争,我军目下实力,只宜作壁上观,暗中积蓄力量,不可轻易选边站队,引火烧身。”
林凡抚掌赞叹:“元直兄洞若观火,一番剖析,令茅塞顿开!安内而后图外,积实而后争雄,正合我意!”他当即下定决心,“便依元直之策!明日我便与高顺、石韬等商议,将此‘三急三缓’之策细化施行。这抚民、明政之事,尤其需赖元直兄鼎力相助!”
徐庶拱手正色道:“庶既来投效,自当竭尽绵薄,以供驱策!”
有了徐庶的加盟和明确的方略,林凡处理起南阳政务来,顿时觉得顺畅了许多。刘擎对徐庶亦是久闻其名,十分倚重,授权他与林凡共同署理军政大事。
一道道政令从郡守府发出,迅速传遍南阳各地:
《劝农令》:宣布减免本年度三成赋税,官府借贷粮种、农具于贫困农户,鼓励开垦荒地,招募流民定居授田。派出手持耒耜、象征性的“劝农使”,深入乡里,显示对农耕的重视。
《整军令》:设立“新兵营”,对所有降卒进行统一甄别训练。严明军纪,有功即赏,有过则罚。从原有部队中抽调骨干担任新兵军官,加速融合。同时,大犒三军,抚恤伤亡将士家属,士气为之一振。
《安民告示》:宣布废除袁术时期的一切额外苛捐杂税,实行“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罪视情节轻重论处。公开处置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袁术旧吏和趁乱劫掠的兵痞,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
《求贤令》:明确表示不计门第,唯才是举,广招南阳乃至天下贤能之士,充实郡县官府。石韬推荐了一批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经过考核后,被派往各县城担任官吏,打破了以往被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
这些措施务实而高效,如同春雨滋润久旱的土地,迅速产生了效果。流民逐渐返乡,田野间出现了劳作的身影,市集恢复了往日的喧闹,百姓的脸上开始有了希望。军队经过整编和休整,战斗力不仅没有因吸纳降卒而下降,反而因为结构优化和赏罚分明而更加凝聚。
林凡和徐庶常常一同巡视各地,视察农桑,检阅军队,审理积案。徐庶长于政务,处事公允,见解深刻,很快便赢得了官吏和民众的敬重。林凡则更多着眼于宏观战略和军备建设,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这一日,林凡正在与徐庶、高顺商议是否对北部负隅顽抗的少数县城用兵时,一名“暗羽”探子带来了来自北方的紧急情报。
探子风尘仆仆,呈上的情报却让在座三人都皱起了眉头。
情报显示,北方的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回师兖豫后,以雷霆手段击溃了袁术和吕布残部的反扑,稳定了后方。然而,曹操似乎并未立刻再次大举南下淮南,反而将兵锋指向了徐州北部和青州一带,似乎在清理周边,巩固侧翼。
更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的袁绍,终于不再满足于隔河观望!其麾下大将颜良、文丑,已率数万精兵,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延津等渡口,打造战船,征集民夫,摆出了一副随时可能渡河南下的架势!其目标,直指曹操控制的兖州、豫州腹地!
“袁本初……终于要动手了么?”高顺沉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袁绍实力远胜曹操,若其全力南下,中原局势将瞬间颠覆。
徐庶捻须分析道:“袁绍此举,意在趁曹操与袁术纠缠、元气未复之际,夺取中原富庶之地。若袁绍胜,则北方一统,其势不可挡,下一步必是荆襄或江东。若曹操胜……其声望将如日中天,亦成心腹大患。无论孰胜孰负,对我等而言,皆非纯粹利好。”
林凡点头,目光幽深:“鹤唳风声,山雨欲来。中原大战若起,荆州北疆,再无宁日。无论袁绍还是曹操,都不会允许南阳这股势力安然置身事外。或拉拢,或打击,必有所动。”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南阳北部边境:“我军‘缓北上’之策,恐需调整了。必须在南北两大巨头正式碰撞之前,彻底肃清南阳境内所有不安定因素,将北部屏障牢牢掌控在手!否则,战端一开,我腹背受敌,危矣!”
高顺眼中精光一闪:“军师之意是,对北部那些冥顽不灵的城池,动手?”
“不错!”林凡决然道,“不能再给他们观望摇摆的时间了!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或降或灭,尽快完成南阳全境的实质统一!然后,依托完整的南阳盆地,北依伏牛山,南靠汉水,整军经武,方可在这即将到来的乱世狂潮中,寻得一线生机!”
战略方向就此调整。军事准备立刻提上日程。高顺开始调兵遣将,囤积粮草,准备对南阳北部最后几座仍在袁术残部或地方豪强控制下的城池发动攻势。
就在林凡集团紧锣密鼓准备统一南阳全境,以应对北方变局之时,一封来自襄阳的、盖着荆州牧刘表大印的公文,被快马送到了宛城郡守府。
公文的内容,并非催促赋税或干涉人事,而是一封看似平常的“咨议”文书。文中提到,近日有河北使者至襄阳,“拜访”刘表,言及天下大势,并“顺便”问及了南阳现状,特别是刘擎将军的动向……
文书的措辞十分含蓄委婉,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却让林凡和徐庶瞬间警觉起来。
袁绍的使者,竟然已经悄无声息地将触角伸到了襄阳!而且,明显对南阳,对刘擎集团,产生了兴趣!
“袁绍……动作好快!”徐庶放下公文,面色凝重,“他这是在对荆州进行战略试探,也是在……对我等进行摸底。或许,拉拢或胁迫的使者,不日便将直接抵达宛城。”
林凡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芒:“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想埋头发展,奈何这天下大势,却不允许。”
他看向徐庶和高顺,缓缓道:“看来,我们不仅要加快内部整合和军事准备,更要开始考虑,如何应对这些即将登门的‘恶客’了。袁绍、曹操、刘表……这盘天下大棋,我们已被推上棋盘,想独善其身,已无可能。”
郡守府内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而充满悬念。
北方双雄的对决已拉开序幕,而南阳这片土地,注定无法再偏安一隅。袁绍使者的影子已经出现,下一步,他会带来橄榄枝,还是刀剑?
林凡集团将如何在这巨头的夹缝中周旋求生,甚至谋取发展?
新的风暴,正在加速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