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清楚,一场更大的风暴或许即将来临。他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无论李建成耍什么阴谋诡计,他都绝不会让改革大业受到阻碍。“来人,密切关注李建成的动向,一有消息,立刻汇报。”李浩转身对侍卫说道,眼神坚定而决然。
然而,还未等李建成那边再有什么动静,新的难题却如同一堵高墙,横在了李浩和改革大业的面前。解决了李建成的干扰后,改革的各项举措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可谁也没想到,资金短缺这个棘手的问题,如乌云般迅速笼罩了整个改革进程。
原本规划好的农田水利建设,因为缺少资金购买工具和材料,工地上的工人们只能无奈停工,那些崭新的设计图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无声地叹息;新兴商业的扶持计划,也因资金不到位,许多商户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只能守着小小的店面,眼巴巴地望着商机流逝;教育改革中计划修建的学堂,更是连地基都还未打下,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李浩每每想起,都心如刀绞。
李浩深知,这资金短缺的问题若不尽快解决,改革大业必将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功亏一篑。于是,他赶忙召集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在宫中的偏殿内商议对策。偏殿内,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拉长在墙壁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李浩眉头紧锁,率先开口:“诸位大人,如今改革资金短缺,诸多项目面临停滞,大家可有什么良策?”
房玄龄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或许可以尝试向民间富商借贷。这些富商财力雄厚,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定能解燃眉之急。”
杜如晦微微点头,却又面露担忧:“话虽如此,但富商们向来唯利是图,他们必然会要求高额利息,这对朝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若借贷过多,日后还款也会成为难题。”
众人听后,纷纷低声议论起来,一时之间,偏殿内满是嗡嗡的讨论声。
这时,一位年轻的大臣站起身来,拱手说道:“李公子,大人,我们是否可以增加赋税?从百姓身上多征收一些,积少成多,或许能凑够改革所需资金。”
李浩听后,脸色一沉,缓缓摇头:“万万不可。改革的初衷便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若增加赋税,无疑是加重百姓负担,这与我们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而且,百姓若因此心生不满,改革便失去了民心,那后果不堪设想。”
那年轻大臣听后,羞愧地低下头,默默坐了回去。
又一位大臣提议道:“要不削减一些朝廷其他方面的开支,比如缩减宫廷用度,减少官员俸禄,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革。”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反对:“宫廷用度和官员俸禄,关乎朝廷的体面与官员的生计。若贸然削减,恐怕会引起朝中上下不满,影响人心稳定,这对改革同样不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却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一一否决。李浩坐在主位上,心急如焚,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座椅的扶手,指节泛白。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试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狂风,吹得门窗哐当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场艰难的商议而叹息。李浩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中没有一颗星星,如同他此刻看不到希望的内心。
时间在紧张的讨论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近深夜。大臣们一个个面露疲惫之色,却依旧没有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李浩缓缓站起身来,看着众人,声音有些沙哑地说道:“今日天色已晚,大家都先回去休息吧。此事容后再议,我就不信,偌大的大唐,会找不到解决资金难题的办法。”
大臣们纷纷起身,行礼后陆续离开偏殿。李浩独自一人留在殿内,望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资金短缺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横亘在他面前。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脚步声在寂静的大殿内回响。突然,他停下脚步,抬头望向殿顶,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放弃。大唐的未来,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而夭折。”
可在这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刻,新的资金来源又在哪里呢?李浩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而改革的命运,也在这未知中,悬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