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架返航的米-26再次升空,前往接应第二批等待者时,留下的二十名护卫队员恪守着李默的命令,与剩下的幸存者们保持着既保护又警惕的距离。
地面上,那堆由护卫队员留下的食物和饮水,像一块无形的试金石。最初无人敢动,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极度饥饿和干渴的驱使下,终于有人颤抖着伸出手,拿起一块压缩干粮,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当发现护卫队员们对此并无阻止,只是默默警戒四周时,紧绷的气氛终于开始松动。
信任,如同干涸大地上的第一滴雨,开始缓慢渗透。
更重要的是,第一批五十人登机离开时,虽然忐忑,却并无强迫和混乱,直升机也如承诺般离去,留下了护卫和再次返回的承诺。这一切,都被剩下的幸存者们看在眼里。
当直升机巨大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天际,并缓缓降落时,地面上剩余的幸存者们,眼中最后一丝疑虑也大多消散了。这一次,不需要太多动员,更多的人主动走了出来,沉默而有序地走向登机区域。
第二批、第三批……
同样的场景,在另外两个方向也几乎同步上演。
东方向旧工业园区的幸存者们,依托仓库,生存稍好,但也面临着物资逐渐耗尽和变异生物威胁的困境。李默提供的“工作换生存”的明确规则,以及护卫队留下食物并承诺保护的行为,打动了这些习惯于秩序和交换的前人们。
西方向山谷避难所的幸存者们,生存环境最为恶劣,人数也最少。李默承诺的医疗支持和稳定食物,对他们而言是根本无法拒绝的诱惑。
所有人都选择了信任。
这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在残酷末世中,权衡了留下等死与冒险一搏之后,做出的最现实的选择。李默展现出的实力(拥有直升机、武装人员)、秩序(明确的规则和高效的执行)以及那看似冷酷实则划下底线的警告,共同构成了一种值得冒险投靠的“确定性”。
随着一架架米-26不断往返,如同勤劳的工蜂,将三处据点共计超过九百多名的幸存者,连同最初那二十名忠诚执行守卫任务的敢死队员,全部安全地接回了驻地。
当最后一架直升机降落,最后一名新成员踏上驻地的土地时,整个接纳流程已经因为前几批的经验而变得愈发顺畅高效。
小雅的登记团队速度更快,分类更明确;林倩的医疗筛查更有针对性;王铁的治安巡逻更加密不透风;老赵的厨房则始终保持着食物的供应和那份诱人的香气。
地下长城驻地的人口,几乎在一夜之间暴涨了近二分之一!
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安置压力和管理挑战,但看着这片原本空旷的地下空间里,因为大量新面孔的加入而显得更加热闹、也更加充满生机时,李默心中涌起的,更多的是责任与动力。
这些选择信任他、信任这个集体的人们,将他们的未来,乃至生命,都押注在了这里。他不能,也绝不会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信任的洪流已经汇入,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庞大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投入到那关乎未来的“百日计划”与家园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