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垣方面强硬的回应,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又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激起了更大的舆论风暴。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措辞愈发严厉,甚至隐约出现了“进一步制裁”和“联合军事干预”的威胁论调。国内那些不明真相或被误导的声音,也仿佛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对霍聿枭和奉垣军的抨击更加肆无忌惮,将其描绘成“破坏国家形象、引发外患的战争狂人”。
奉垣城内,虽然百姓依旧支持他们的军队,但笼罩在城头上的阴云却愈发沉重。霍云苓组织的工商界集会,甚至遭到了少数受关内舆论影响的学生冲击,虽然很快被平息,但裂痕已然显现。前线的将士们更是憋着一股邪火,胜利的喜悦被无尽的委屈和愤懑取代,士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霍聿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不在乎外人如何评说,但他不能不在乎军心民意的动摇,不能不在乎这可能给敌人带来的可乘之机。就在他思索着如何破局,甚至考虑是否要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压制某些噪音时,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风暴,正悄然从另一个方向生成。
与奉垣在“龙吟”计划及后续工业项目中密切合作的德国,其立场在列强中本就相对微妙(受凡尔赛条约限制,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和合作伙伴)。几位受雇于德国大型报社、以“技术观察员”身份长期驻扎在奉垣的记者(实为德国军方或情报系统背景),在征得霍聿枭有限度的允许后,曾携带相机前往寮南前线。他们最初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记录下“龙吟”战车的实战表现,评估奉垣军的真实战斗力。
然而,他们的镜头,在记录钢铁巨兽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或者说职业本能地,捕捉到了这场战争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
这些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粉饰和裁剪,在柏林某家有影响力的报社主编(或许也掺杂了德国方面借此敲打日本、平衡远东势力的考量)的决断下,被精心挑选、编排,配以相对客观中立的文字说明,以特刊的形式,突然发行,并迅速被世界各大通讯社转载。
这组报道的标题平实而震撼:《远东战场的另一面:被遗忘的牺牲与不屈的抗争》。
当这组照片漂洋过海,出现在沪上、津口、广省等地的报纸上,甚至被一些尚有良知的国内报社转载时,那之前还喧嚣尘上的谴责声浪,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扼住了喉咙,戛然而止。
第一张照片:焦黑一片的奉垣军野战医院外,空地上密密麻麻摆放着覆盖着白布的阵亡将士遗体,一直延伸到镜头之外。寒风卷起白布一角,露出下面年轻却毫无生气的脸庞。文字说明仅有一句:“寮南某处,奉垣军阵亡者临时停放点。”
第二张照片:一个被联军重炮反复犁过的奉垣军阵地,战壕早已坍塌,泥土被鲜血染成了诡异的黑褐色。残破的枪支、炸烂的军装碎片、以及……无法辨认的残肢断臂,散落在冻土上。一个幸存的奉垣军士兵,棉袄破了好几个大洞,露出染血的棉絮,他呆呆地坐在一个弹坑边,怀里抱着一顶被打穿的钢盔,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被抽走。
第三张照片:特写。一个牺牲的奉垣军机枪手,至死仍保持着射击的姿势,身体却被炮弹破片几乎撕碎,他身下的泥土,被鲜血浸透凝固成深黑色。他那只紧紧握着机枪握把的手,粗糙,布满冻疮,指甲缝里塞满了黑泥。旁边散落着打空的弹链和黄澄澄的弹壳。
第四张照片:一群日军士兵,脸上带着征服者的狞笑,正用刺刀对着弹尽粮绝无兵器在手的奉垣军。背景是燃烧的村庄。
第五张照片:被联军炮火误伤(或有意轰击)的连湾平民村落,断壁残垣间,是百姓无助的哭泣和倒在血泊中的老幼妇孺。
第六张照片:对比鲜明。一边是奉垣军士兵在啃着硬邦邦的“铁疙瘩”压缩饼干,就着雪水下咽;另一边,是从缴获的日军物资中发现的精美罐头和清酒。
最后一张照片:数辆“龙吟”战车在晨雾中向前挺进,车身布满弹痕和刮擦的印记,履带沾满了泥泞和暗红色的污渍。它们的身后,是无数跟随冲锋的奉军士兵,他们脸上没有胜利的狂热,只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与疲惫。照片说明引用了其中一名德国记者的现场笔记:“他们不是在进攻,而是在夺回。用生命和鲜血,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沉默。
死一般的沉默。
当这些血淋淋的、未经修饰的影像,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任何华丽的辞藻、任何义正辞严的谴责,都显得如此苍白、虚伪和可笑。
之前叫嚷得最凶的国际舆论,仿佛集体失声。那些标榜“文明”、“人道”的报纸,无法解释照片中联军士兵的暴行,无法解释那片被鲜血浸透的中国土地,更无法解释为何一个“野蛮”的军阀麾下的军队,会展现出如此惨烈的牺牲和坚韧。
国内那些曾被蒙蔽的民众,看着照片上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同胞如此惨状,看着那些年轻士兵破碎的躯体和无神的眼睛,看着被战火摧毁的家园……一股巨大的羞愧和愤怒,如同岩浆般在他们胸中翻涌、爆发!
“原来……原来前线是这样的!”
“我们……我们都在骂些什么啊!”
“奉垣军……他们是在保家卫国啊!”
“该死的日本人!该死的列强!”
舆论的风向,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惊天逆转!之前谴责奉垣的声音被淹没在了一片同情、支持和愤怒的浪潮中。学生们不再上街反对奉垣军,而是开始集会,呼吁政府支持奉垣抗战,抵制日货,声援前线将士!就连一些原本态度暧昧的政客和文人,也纷纷转变口风,开始赞扬奉垣军的英勇,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
奉垣城内,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百姓们奔走相告,将刊登照片的报纸奉若珍宝,泪水模糊了双眼,却是为那些牺牲的英雄而流,为这支不屈的军队而流。
前线的指挥部里,霍聿枭默默地看着秦穆送来的、转载了照片的国内报纸。他一张张地翻看,手指在那些牺牲将士的照片上久久停留,眼眶微微发热。
他没有说话。
良久,他才放下报纸,望向窗外。
“告诉弟兄们,”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人……看到他们了。”
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当血染的影像撕开谎言的面纱,人心的向背,便是最公正的审判。然而,霍聿枭知道,舆论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喘息,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敌人,绝不会因为几幅照片而放弃他们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