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世纪对沈清梧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最高级别。顾延之亲自带着一份条件极其优厚、权限极大的合同上门拜访。首席历史文化顾问,拥有对《宣和风骨》项目从剧本、选角、服化道、礼仪到战争场面、朝堂议事场景等几乎所有环节的一票否决权和建议修改权,薪酬更是达到了业内顶尖水准,甚至包含了可观的项目分红。
沈清梧仔细审阅了合同条款,确认无误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刻起,她正式成为了这部备受瞩目的历史正剧的核心主创之一。
消息很快在业内传开,再次引发震动。一个没有任何正规学术头衔、甚至不久前还黑料缠身的艺人,竟能执掌如此大项目的文化命脉,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闻!质疑声、羡慕声、嫉妒声甚嚣尘上。
但这一次,伴随着“神臂弓”事件的光环,以及星耀世纪的力挺,公开的反对声音少了很多,更多的是暗地里的观望和等着看笑话的心态。不少人都在怀疑,沈清梧那点“存货”是不是已经掏空了?驾驭《宣和风骨》这样涉及复杂政治、军事、经济背景的宏大题材,她真的能行吗?
沈清梧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签约次日,她便雷厉风行地入驻了《宣和风骨》项目组。
项目组设在星耀大厦专门开辟的一层楼里,气氛严肃而忙碌。编剧团队、历史顾问(除了沈清梧,还有两位学院派的老教授)、美术指导、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核心成员均已到位。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沈清梧走进会议室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好奇、审视、怀疑、敬畏……各种情绪交织。
顾延之亲自坐镇,为她压阵:“各位,这位就是沈清梧老师,我们项目的首席历史文化顾问。沈老师在传统文化领域的造诣,想必大家近期都有所耳闻。今后,项目所有涉及历史细节、时代风貌的问题,以沈老师的意见为准。”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还算客气,但带着明显的学术优越感:“沈老师年轻有为,令人佩服。关于北宋末年的历史,尤其是靖康前后的朝局演变、典章制度,我们几个老家伙也研究了几十年,有些问题还想向沈老师请教一二。”
这话看似谦逊,实则是下马威,想掂掂沈清梧的斤两。
沈清梧面色平静,微微颔首:“孙教授客气了。学术探讨,共同进步。请讲。”
孙教授清了清嗓子,抛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关于宣和年间‘花石纲’对东南民生的具体影响,正史记载语焉不详,多集中于对蔡京、朱勔的批判。但具体到漕运路线的更改、沿途州府的接待损耗、以及因此引发的底层吏治腐败的连锁反应,不知沈老师可有更深入的见解?这对我们刻画地方官和百姓的处境很重要。”
这个问题极其专业,涉及经济史、社会史、制度史多个层面,需要极强的综合分析和史料挖掘能力。
所有人都看向沈清梧,包括顾延之,都捏了一把汗。
沈清梧却并未迟疑,略一沉吟便开口道:“花石纲之祸,非止于奇石本身。其关键在于‘应奉局’的设立,打破了原有的漕运和财政体系。”
她声音清晰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实:“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及一些地方志散佚记载,为运送花石,漕船被迫让道或征用,导致常规漕粮延误,沿途州县需额外增设‘排岸司’负责接待护卫,此项开支多转嫁于地方财政与民夫,谓之‘支移费’、‘折变钱’。而底层胥吏借此上下其手,横征暴敛,又发明所谓‘辇石钱’、‘破陂钱’等种种苛捐杂税。”
她顿了顿,继续道:“更深远者,在于对东南水系和农田水利的破坏。为运巨石,常需破堰拆闸,凿毁河道,致使水利失修,良田受淹或干旱。此乃伤及国本之祸,绝非《宋史》中一句‘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需’所能尽述。编剧若需刻画,可从一漕工之家、或一沿途小镇里正之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其悲愤无力之感自现。”
一番话,不仅回答了问题,引证了史料(甚至包括鲜为人知的地方志),更精准地指出了创作上的落点!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那两位老教授目瞪口呆,他们钻研多年,自然能听出沈清梧所言非虚,且有些细节是他们都未曾注意到的!
孙教授张了张嘴,最终心悦诚服地叹道:“……沈老师博闻强识,老夫……受教了!”
顾延之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强压下激动:“好!太好了!就按沈老师说的思路去调整!”
经此一役,项目组内再无人敢质疑沈清梧的专业权威。她开始高效地投入工作。
审阅剧本时,她不仅纠正了大量礼仪、称谓、典章制度的错误,更对人物行为逻辑和朝堂斗争提出了基于深刻历史洞察的修改意见。
例如,一场重头戏是宋徽宗与蔡京等权臣赏画论艺。原剧本写得如同寻常文人雅集。沈清梧批注:「此处非是单纯论艺。徽宗以画学博士之位笼络近臣,蔡京以精妙画技邀宠固位,其间机锋,关乎权力恩宠,言辞当更含蓄而暗藏机锋。可参考《铁围山丛谈》所载相关轶事,其对话当如高手过招,于风雅间定进退。」
美术指导拿出宫殿设计图,她只看一眼便指出:「垂拱殿御座方位有误,非正南,略偏东,取‘紫气东来’之意。殿中藻井图案应为‘蟠龙衔瑞草’,而非普通云纹。殿外丹陛石雕磨损程度,需与官员常走之路径相符。」
服装设计呈上服装图样,她细细看过:「亲王常服色用深紫,纹样为暗蟒,非明龙。宰相朝服簪花品类,依品级亦有定规,非止于美观。后宫娘子们虽争奇斗艳,但衣料、首饰、乃至熏香品类,皆隐含等级规制,逾越便是大罪,需得体现。」
其要求之严苛,细节之精准,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整个制作团队痛苦并快乐着。痛苦的是工作量剧增,快乐的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他们正在制作的,可能是一部真正能经得起推敲、留得下口碑的精品。
沈清梧仿佛一部人形自走历史数据库,又如同一位真正从那个时代走来的见证者,精准地还原着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
然而,就在《宣和风骨》项目如火如荼进行时,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这日,沈清梧正在审核一批道具——仿制的宣和通宝钱币。她拿起一枚,指尖摩挲着钱文,眉头微蹙:“铜色过于鲜亮,磨损感不足,且‘宣和’二字笔划略显臃肿,失却了徽宗瘦金体的风骨。需重新做旧,并核对《钱谱》修正钱文。”
道具组长连忙记下。
这时,晓芸拿着手机,脸色有些不安地走过来,低声道:“沈老师,您看看这个……”
手机上是一个新扒出的“爆料帖”,标题耸人听闻:「起底‘文化宝藏’沈清梧!惊人背景疑似涉及境外势力?!」
帖子内容写得极其阴险,没有直接证据,却用各种暗示和揣测,将沈清梧突然爆发的、与年龄经历不符的“深厚知识储备”,与她“不清不楚”的过去联系起来,暗示她的知识可能来自某些“特殊培训”,其目的可能是“通过文化输出渗透、扭曲历史认知”。下面还配了几张她之前被黑时拍到的、角度刁钻的模糊照片,和几张不明来源的境外学术机构图片,强行关联。
评论区显然有水军引导,各种“细思极恐”、“原来如此”、“就说她不对劲”的言论充斥其中。
这种指控极其恶毒,试图从根子上否定她的专业性和动机,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
晓芸气得手抖:“他们太卑鄙了!怎么可以这样污蔑人!”
沈清梧看着手机,面色依旧平静,但眼神却一点点冷了下来,如同结冰的湖面。
这不是田薇那种层次的人能搞出来的手段。这种扣帽子的方式,阴狠且致命,试图从根本上摧毁她。
是之前结下的某个仇家?还是她挡了谁的路?《宣和风骨》这个饼太大,眼红的人可不少。或者是……那个一直没放弃找麻烦的“周少”?
“知道了。”沈清梧将手机还给晓芸,语气听不出喜怒,“不必理会。跳梁小丑,自有天收。”
她继续低头审核钱币,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晓芸能感觉到,周围的空气仿佛骤然降温了几度。
沈清梧拿起另一枚铜钱,指尖用力,几乎要将其捏变形。
境外势力?扭曲历史?
她心中冷笑。
这华夏千年风骨,日月可鉴,山河作证。岂是几句宵小污蔑所能扭曲?
看来,有些人是真的急了。
开始用这种见不得光的手段了。
也好。
第十二回,风起青萍。
这潭水,是越来越浑了。
但她沈清梧,从来不怕水浑。
浑水才好摸鱼。
也好叫那些人知道,想把她拖下水,就得做好……
被她反过来按死在淤泥里的准备。
她抬起眼,目光穿过忙碌的办公室,仿佛看向了更远处无形的战场。
指尖一松,那枚不合格的铜钱当啷一声落回盘中。
声音清脆,却带着一丝肃杀的金戈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