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之前《山河泪》的官宣如同在沈清梧的王冠上镶缀了一颗最璀璨的宝石,不仅彻底粉碎了之前的质疑,更将她推向了实力派演员的巅峰位置。各种顶级资源争先恐后地涌来,但沈清梧却出人意料地选择暂缓接戏,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云麓文化产业园”推广大使的工作中。
这一决定在团队内部也曾引发讨论。苏墨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多接几个好本子稳固地位。但沈清梧看得更远:“云麓项目是政府重点工程,影响力远超一部电视剧。做好这个推广大使,不仅能提升我的社会形象和话语权,更是我们积累人脉、拓展格局的绝佳机会。周家既然在这个领域有企图,我们就更不能退。”
她的目标明确:要在云麓项目这个舞台上,正面迎击周家,让对方知道,她沈清梧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周家对云麓项目果然志在必得。周氏集团旗下的文化公司不仅组建了豪华的竞标团队,更是利用其强大的媒体资源,早早开始造势,各种通稿将周氏的方案吹得天花乱坠,仿佛项目已是其囊中之物。周文斌甚至几次在公开场合看似无意地提及“云麓项目需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来操盘”,暗指某些“靠流量起家”的艺人掺和进来“不专业”。
面对周家的舆论攻势和隐隐的贬低,沈清梧并未急于反驳。她沉下心来,做了大量扎实的功课。她不仅深入研读了项目规划,更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建筑学者和社区代表,聆听各方诉求。她以推广大使身份发布的调研笔记和视频,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和对项目落地细节的务实关注,专业度和真诚感赢得了评审委员会和公众的广泛好评,与周家浮于表面的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一次项目方案评审会,成为了双方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战场。
周家的代表在会上展示了极其炫目的方案效果图,大谈特谈“国际视野”、“高科技赋能”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却对文化内涵和社区融合等核心问题语焉不详。
轮到推广大使发言时,沈清梧站起身,没有看华丽的ppt,而是面向评审委员,语气平和却自信从容:
“感谢周氏团队的精彩展示。我对方案中的宏大规模和商业前景印象深刻。不过,作为推广大使,我更关心的是项目的‘魂’——如何真正让传统文化在这里活起来,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漂亮的壳。”
她话锋一转,目光敏锐地看向周家代表:“我注意到,方案中对‘非遗活态传承区’的规划,提到将引入‘标准化流水线体验’。我请教过几位老师傅,他们很担忧,非遗技艺的精髓在于‘匠心’和‘独特性’,过度标准化是否会扼杀其生命力?再者,方案中计划迁走原有的部分老街坊,引入高端商业体,这是否考虑了原住民的情感纽带和社区生态的保留?‘云麓’的初衷,是打造一个有温度、有记忆的文化家园,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商业地标。”
她的提问,句句切中要害,直指周家方案重商业轻文化、重形式轻内涵的核心弱点。这些问题,恰恰是评审委员会内部也存在争议和担忧的地方。
周家代表被问得措手不及,试图用一些空泛的“创新融合”、“提升品质”来搪塞,但在沈清梧具体而专业的追问下,显得苍白无力。
沈清梧并未咄咄逼人,而是适时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认为,是否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古镇改造经验,采用‘微更新、渐进式’的策略,保留原有肌理,让原住民参与进来,让非遗技艺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传承?或许,这样才能真正让云麓成为一座‘活’的文化产业园。”
她的建议既有高度又具操作性,赢得了不少评审委员的暗自点头。
这场交锋,沈清梧凭借扎实的功课、清晰的逻辑和对项目内核的深刻理解,完胜只会堆砌概念和数据的周家团队。她不仅成功凸显了周家方案的浮躁与缺陷,更树立了自己专业、负责任、有深度的推广大使形象。
会后,评审委员会内部对周氏方案的质疑声大增,要求其进行重大修改。周家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颜面扫地。
“干得漂亮!清梧!”苏墨兴奋不已,“看周家还怎么嚣张!”
沈清梧却并未放松警惕:“这只是第一回合。周家吃了亏,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下次的手段,恐怕就不会这么‘文明’了。”
果然,几天后,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针对沈清梧的负面言论,质疑她“一个演员凭什么对重大项目指手画脚”、“是否借推广大司身份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暗示她与某位评审委员“关系密切”。手法低劣,但传播很快。
同时,沈清梧团队接到匿名威胁电话,警告她“适可而止”,“别挡了别人的路,引火烧身”。王猛和李振也汇报,近期似乎有不明车辆在跟踪沈清梧的行程。
冷五的眼神变得无比冰冷:“他们开始用下三滥的手段了。”
沈清梧面色沉静:“意料之中。加强安保,法律层面坚决回击诽谤。至于跟踪……冷五,交给你了,想办法揪出尾巴,给他们一个警告。”
“明白。”冷五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云麓项目上的较量,已经从台面上的方案比拼,蔓延到了台下的暗流涌动。周家这头巨兽被激怒后,开始显露其狰狞的一面。但沈清梧毫无惧色,她深知,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战斗。她不仅要赢得项目的话语权,更要借此机会,狠狠挫一挫周家的气焰,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让那些藏在暗处的眼睛知道,她沈清梧,不是好惹的。
真正的风暴,随着云麓项目的推进,正变得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