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长白山下有个杨家屯,屯里有个叫杨老三的采参客。这年刚入秋,杨老三就收拾行囊,准备进山碰碰运气。临行前,他婆娘往他怀里塞了个护身符,嘱咐道:“今年山里不太平,听说黄大仙家闹分家,你可千万别往老林深处走。”
杨老三嘴上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他采参二十余年,什么阵仗没见过?次日天蒙蒙亮,他便背着竹篓进了山。
头两日倒是顺利,采得几株五品叶的老参。第三日晌午,杨老三正歇脚吃干粮,忽见不远处闪过一道金光。他心中一喜,暗道莫非是六品叶的参王?忙追了上去。
这一追便是大半个时辰,那金光时隐时现,引着他往老林深处去。待杨老三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竟迷了路。四周古木参天,雾气弥漫,分明是闯入了黄大仙的地界。
正自惶惑间,忽见前方雾气中现出一座大宅,朱门高墙,气派非凡。杨老三心中诧异:这深山老林,何时有了这般人家?
犹豫间,宅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个穿黄马褂的矮胖老汉,笑眯眯道:“贵客临门,有失远迎!老夫姓黄,家中正设宴款待宾朋,若不嫌弃,请进来喝杯水酒。”
杨老三正饥渴难耐,见主人热情,便拱手道:“那就叨扰了。”
进得宅内,只见厅堂宽敞,灯火通明,已有十余人分坐两席。黄老汉将杨老三引至东首一席,介绍道:“这位是胡三奶奶,咱们这片的保家仙。”席首是位白发老妪,面容慈祥,冲杨老三点头微笑。
“这位是常二爷。”黄老汉又指一位青衫男子道。那男子面色冷峻,只微微颔首。
黄老汉自己则在西首一席坐下,那席上多是些穿黄衣的男男女女,个个眼神精明。
酒过三巡,黄老汉忽然击掌道:“干喝酒无趣,不如咱们来玩个游戏助兴。”说罢取来两个大瓮,放在厅中,“咱们各显神通,将自己贴身之物投入对方瓮中,取得多者为胜。东席若胜,我赠各位黄金百两;西席若胜,胡三奶奶须让出西山的地盘。”
杨老三这才明白,自己撞上了仙家斗法。
胡三奶奶微微一笑:“既然黄老弟有如此雅兴,老身奉陪便是。”
比试开始,西席一个黄衣青年先出手,掏出一把金豆子朝东席瓮中掷去。那金豆子半空中却变作一群黄蜂,嗡嗡作响。常二爷不慌不忙,袖中飞出一只纸燕,穿梭几下,黄蜂尽数被收服,落入瓮中,复变回金豆。
东席这边,一个白衣女子取下发簪轻轻一划,一道银光直向西席瓮中。黄老汉张口吐出一股黄烟,挡住银光。两边你来我往,法术纷呈,看得杨老三眼花缭乱。
斗到激烈处,黄老汉突然看向杨老三:“这位客官既是中人,何不也参与一番?”
杨老三慌忙摆手:“我一介凡夫,哪会什么法术?”
黄老汉笑道:“无妨,你身上可有铜钱?投一枚便是。”
杨老三摸摸口袋,果然有枚铜钱,是妻子放进去镇邪的乾隆通宝。他依言取出,朝西席瓮中扔去。那铜钱出手后,忽放出金光,竟如利剑般穿透黄烟屏障,“当啷”一声落入瓮中。
满堂皆惊。黄老汉面色一变,随即强笑道:“客官好手段!这局是我们输了。”说罢真叫人取来百两黄金赠予东席。
胡三奶奶深深看了杨老三一眼,道:“多谢先生相助。”
宴席继续,杨老三却坐立不安。约莫一炷香后,他借故出恭,溜出厅外。穿过回廊时,忽听见厢房内有人声。他凑近窗缝一看,竟是黄老汉与几个子侄在密谈。
“那凡人破了我法术,定是身上有宝物。待会儿等他离去,你们暗中跟上,务必取他性命,夺了宝物...”
杨老三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退回厅内,凑到胡三奶奶身边低语告密。
胡三奶奶听罢冷笑:“好个黄皮子,果然耍诈。”她从怀中取出一张黄符递给杨老三,“待会你离去时,将此符贴在胸前,无论听到什么动静都莫回头。到家后,在门口撒上灶灰,三日莫出门。”
宴罢,杨老三战战兢兢告辞。黄老汉亲自送出门外,笑容可掬:“客官慢走,山路难行,小心脚下。”
杨老三贴上符纸,头也不回地往山下跑。只听身后风声呼啸,似有无数东西追赶,又闻吱吱惨叫,仿佛什么被挡在了身后。
跑到屯口时,天已蒙蒙亮。杨老三依言撒上灶灰,冲进家门倒头就睡。
三日后,杨老三方出门,听说山里发生了怪事:西山一带的黄皮子窝莫名其妙塌了个干净,不少黄鼠狼横死山中。而胡三奶奶庙里的香火却越发旺盛了。
后来有个云游道士经过杨家屯,听了杨老三的经历后,捻须笑道:“你那枚乾隆通宝经万人手,阳气十足,又得女子贴身收藏,阴柔相济,正是破邪的宝物。胡三奶奶借你之手赢了赌局,又借你之口揭穿黄皮子阴谋,一举两得。仙家斗法,凡人遭殃,你能捡回条命,已是万幸。”
杨老三这才后怕不已,从此再不敢往深山老林里去。而那枚救了他一命的铜钱,被他用红绳穿起,世代相传。
至今,杨家屯还流传着“黄皮子斗法,凡人破局”的故事,提醒着人们:深山老林多精怪,莫要贪心闯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