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最烦女人叽叽歪歪,根本不给她继续狡辩的机会。
他冷哼一声,看向一旁的宫人:“太上皇后身体不适,速速送回宫歇息,传朕旨意,若无要事,太上皇后以后不得随意离开寝宫,更不得再踏足皇后的坤宁宫半步!违者严惩不贷!”
“是,陛下!”
宫人们被崇祯的怒气所慑,连忙上前,半扶半请地将吓得呆若木鸡的郑氏架起,匆匆带离了坤宁宫。
郑氏被宫人簇拥着,一步三回头,眼中充满惊恐与怨恨。
她没想到,这个曾经任她摆布的皇帝,如今竟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不留半点颜面。
她想要反抗,却被崇祯那凌厉的目光死死压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终只能不甘地被送回自己的宫殿,形同软禁。
坤宁宫内,气氛重新归于平静,却留下了一丝压抑。
朱皇后忽然想到昨夜自己为妹妹求情,不由心有余悸。
崇祯轻轻握住她的手,安抚道:“皇后不必担忧,往后,无人敢再欺负你,朕的皇后,理应母仪天下,而不是被这等妇人所扰!”
“她若再敢来生事,朕便废了她!”
朱皇后望着崇祯坚定而充满保护欲的眼神,心中的委屈与不安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动与依赖。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将成为后宫真正的主人!
......
翌日清晨的朝会。
气氛较之往日似乎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轻松与活络。
昨日坤宁宫中太上皇后被崇祯帝“请回”的传闻,已如风般迅速传遍了宫廷内外。
皇帝的强势,不仅震慑了后宫,也让朝臣们隐隐感觉到,大宋的官家,真正硬起来!
当崇祯帝端坐金銮殿上,例行问政之后,礼部尚书李若水便踱步出列,手持笏板,躬身奏道:
“启奏陛下,臣礼部有一事上奏,关乎皇家绵延,社稷长久。”
崇祯帝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李若水清了清嗓子,恭敬地说道:“陛下圣德英武,中兴大宋,实乃万民之福。
然臣观陛下春秋正盛,如今三十之龄,膝下却仅有一后一妃,子嗣一人,未免过于单薄。
此番北伐凯旋,正是四海升平,广开后宫,为皇家开枝散叶,延续万年基业的良机。
臣等奏请陛下,依祖宗旧制,广选秀女,充实后宫!”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大义凛然。
然而崇祯心里清楚,这并非李若水的一时兴起。
他昨夜与朱皇后提及选妃之事,朱皇后心中有数,深知这种事情,由她这个皇后提出最为得体,但若直接向皇帝开口,又恐显得自己急于讨好,或是别有图谋。
于是,朱皇后便悄悄知会了内侍总管康履。
康履是宫中老人,深谙此道,便心领神会地找到了礼部尚书李若水。
由礼部尚书在朝会上正式提出,既合乎规矩,又避免了皇帝因“好色”之名而遭人诟病。
“选妃之事,确已延宕许久。”崇祯帝神色平静,波澜不惊地说道,“既然诸位爱卿有此心,便依礼部所请,操办选妃事宜吧。”
此言一出,殿内众臣皆露出赞同之色。
大宋中兴,帝王有子,乃是社稷之根本,天经地义之事。
李若水闻言大喜,再次躬身道:“臣等遵旨!敢问陛下,此番选妃,欲选多少人,又依何规矩进行?”
崇祯帝沉吟片刻,知晓宋朝选秀制度并无固定程式,往往根据皇帝的需求和后宫的实际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想选多少个就选多少个,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不过崇祯是个正经人,非好色之人,他既不想像宋徽宗那般荒淫无度,充斥后宫,扰乱朝纲;也不想完全不顾子嗣绵延之责。
思索片刻,崇祯道:“朕意,选妃一事,不必大操大办,劳民伤财,此后,三年一次,每次选取良家女子三人即可。
至于资质样貌,依朝廷旧例,由太监初选、宫女二审,最终由皇后面试定夺,出身方面,不必苛求门第,只求品性端庄,身家清白,不涉罪臣之后,年岁则以十五至十八为宜。”
此言一出,殿内众臣无不惊诧,继而纷纷交头称赞。
“陛下圣明!”
“此举节俭有度,既顾皇家子嗣,又体恤民情,真乃圣君之范!”
三年一次,每次三人,如此节制的选妃规模,在大宋历代帝王中,堪称前所未有。
这不仅表明了崇祯帝并非沉迷女色之君,更昭示了他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的决心。
如此,崇祯帝不仅是中兴大宋的英武帝王,更是一个勤俭自律、远胜于历代昏君明主的表率。
李若水连忙领旨:“臣等遵旨,即刻拟定选妃细则,呈陛下御览。”
选妃之事,就此在朝会上敲定。
诸臣交口称赞官家高风亮节,称陛下此举是圣君之范。
殊不知,崇祯只是顺口提了几句大明旧制的选妃标准。
历朝历代论后宫之治与皇帝私德,明朝堪称翘楚。
大明选妃,不论宫闱权贵,皆从小户人家遴选,经全国八轮严苛海选而入,容貌、体态、音色、才艺,无一不求上乘。
这八轮淘汰之严,较后世所谓选秀更甚百倍。
崇祯前世后宫不过一后二妃:
周皇后节俭淑德、治家有方,女红精湛,通晓文史;
田贵妃才艺冠绝,琴棋书画、骑射园艺、乃至骑兵战术无不精研;
袁贵妃温婉恭顺,长于音律与舞艺。
三人皆国色,而各擅所长,互不倾轧。
因此,当田国丈将艳绝天下的陈圆圆送入宫中,侍奉崇祯时,崇祯甚至懒得多看一眼。
绝色易得,知行并美者难求,崇祯不缺绝色女子,甚至已经脸盲了。
此种宫闱风气,使得大明三百年后妃虽少,然精而不多,宫斗之事尤为罕见。
崇祯深知,帝王之业,在于强兵足食、朝政清明,而非沉溺声色。
节制欲望,是君王自律之始,也是社稷长治久安的根本。
此心不移,方能令天下臣民信服,令大宋基业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