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堡垒在完成了能源核心的跃迁后,进入了一个高效且充满活力的新发展阶段。
浓郁的活性晶能如同无形的滋养液,浸润着堡垒的每一个角落,也潜移默化地强化着其中的每一位居民。
林默首先将精力放在了能源网络的升级上。
借助“房东”提供的充沛且高品质的能量,他带领着赵小雨和张大山,开始替换和升级洞穴内老旧的传导线路。
新的线路核心采用了从晶甲蜥龙甲壳和天坑晶簇中提炼、熔铸的导能金属丝,外部包裹着特制的绝缘和强化材料,能量传输效率提升了数倍,稳定性也大大增强。
种植区内,原本的LEd生长灯被替换成了晶能光谱生长灯。
这种新型灯具直接汲取洞穴能源网络的晶能,释放出更接近阳光全光谱、且富含促进植物生长的特定能量波段的光线。
在新型灯光和更加浓郁的能量环境下,无土栽培槽中的作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茁壮成长,薯类块茎膨大速度加快,绿叶蔬菜几乎一天一个样,预计产量将比之前提升百分之五十以上。
赵小雨甚至尝试种植的一些药用植物,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
张大山的变化则更为直观。
他不再需要刻意引导,周身就隐隐有微弱的幽蓝电弧自行流转,仿佛形成了一层无形的能量场。
他对自身雷殛之力(林默为他的雷电异能正式命名) 的掌控越发精细,已经可以稳定凝聚出拳头大小的雷电球,射程延伸到了十五米左右,威力足以瞬间汽化一小块钢板。
他甚至开始尝试将雷电能量更高效地灌注到石腿中,探索开发诸如“雷步”(短距离爆发突进)、“震踏”(范围性震荡波)等进阶技巧。
他的地脉感知范围也扩大到了近二十公里,清晰度和信息接收能力显着提升。
赵小雨虽然主要精力放在医疗和后勤,但在高浓度晶能环境下,她的精神力也得到了滋养和提升。
她处理外伤、配置药剂的效率更高,对能量细微变化的感知也敏锐了许多。
她成功改良了初级能量恢复剂,新版的恢复效果更快,副作用更小,并将其正式命名为 “初级晶能补充液” 。
同时,她基于林默带回来的、关于蚀灵腐蚀性能量和精神污染的粗略信息,开始了针对性解毒剂和防护方案的前期研究,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和数据积累。
林默自身的提升则体现在综合层面。
他的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反应速度、力量和耐力都超出了普通人的极限。
更重要的是,他对晶能武器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他改进了晶能爆破弩枪的能量回路,使其威力提升百分之二十,后坐力减小;
他也开始利用洞穴内的小型机床和充沛能源,尝试设计和制造结构更复杂、威力更大的 “晶能狙击弩” 原型,旨在进行超远距离的精准狙杀。
防御方面,林默重点强化了刚刚修复的环境调控与防御系统。
升级后的能源核心使得该系统可以支撑更强力和更持久的能量场运作。
他预设的“能量紊乱场”和“低压窒息区”效果范围和持续时间都得到了延长,并且新增了一个预设模式——“晶能护盾强化” ,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洞穴主要入口区域的能量护盾强度,抵御更强的冲击。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堡垒的实力与日俱增。
然而,张大山前几日感知到的、来自西边“复兴号”方向的混乱波动,像一根细微的刺,扎在林默的心头。
他从不认为那是错觉。
末世里,任何异常都可能预示着机遇或是危险。
这天上午,林默将张大山和赵小雨召集到指挥室(由原本的安全屋升级而成,配备了更完善的监控和通讯终端)。
“我们的基础建设已经步入正轨,实力也提升了不少。是时候更主动地了解外部情况了。”
林默指着墙壁上那张略显简陋、但标注了洞穴、天坑、以及“复兴号”大致方位的地图,“大山叔前几天感知到的异常,我们不能忽视。”
“林小子,你是想……去‘复兴号’那边探探?”
张大山摩挲着手中的晶能爆破弩枪,眼中闪过一丝跃跃欲试。
实力提升后,他正想找机会试试身手。
“不,我们暂时不直接接触。”
林默摇头,目光冷静,“敌友未明,贸然前往风险太大。我计划建立一个前哨观察点。”
他指向地图上一个位于洞穴与“复兴号”之间、地势较高、且相对隐蔽的山头:
“这里,距离我们大约八公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复兴号’所在山谷的大部分区域。
我们需要在那里建立一个隐蔽的观察点,部署远程监控设备,长期监视他们的动向。”
“这个距离……在我的感知范围边缘了,可能会很模糊。”
张大山估摸了一下说道。
“所以需要设备辅助。”
林默看向赵小雨,“小雨,我们需要制作几套远程晶能监控探头。
利用小型晶能电池供电,信号通过中继器传回这里。能做到吗?”
赵小雨思索片刻,点了点头:“技术上可行。
我们库存里有不少废弃的摄像头模块和小型显示屏,可以拆解改造。
能量传导和信号转换是关键,我需要一点时间试验,利用晶能的某些谐波特性进行信号传输,应该能规避大部分传统干扰。”
“好!这件事由你主要负责,大山叔协助,需要什么材料直接去仓库取。”
林默拍板,“尽快弄出两到三套可用的原型。观察点的建设和部署,由我亲自负责。”
接下来的几天,赵小雨泡在了她的临时实验室里,与各种电路板、晶能回路、信号发射模块为伍。
张大山则负责利用他的能力,感知和挑选最适合用于制作探头外壳和能量电池基座的矿物材料。
林默则开始为前出建设观察点做准备。他仔细检查了峭壁口的隐蔽升降平台,确保其运行顺畅且噪音控制在最低水平。
他准备了伪装网、速干水泥、高强度合金支架等建设材料,以及足够支撑数天的食物、水和应急药品。
同时,他特意带上了已经完成初步测试的晶能狙击弩原型和几支特制的“三式晶能穿甲箭” ,以备不时之需。
三天后,赵小雨成功制作出了三套远程晶能监控探头。
探头外壳由暗灰色的岩石粉末混合特殊胶剂制成,完美模拟自然环境。
核心是改造后的高清摄像头和微光夜视模块,能源来自一块拳头大小、可持续工作半个月的晶能电池,信号通过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晶能谐波发射器传出。
“有效传输距离理论上有十公里,但实际可能会受地形和能量环境影响。需要在路径上设置至少一个中继器。”
赵小雨向林默展示着成果。
“做得很好。”
林默赞赏地点点头,“中继器我会在沿途合适位置部署。”
一切准备就绪。
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林默再次独自离开了洞穴堡垒,如同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危机四伏的山林之中。
他凭借着前世积累的丰富野外行进和潜伏经验,避开可能存在变异生物的区域,利用地形和植被完美隐藏自身,朝着预定目标点稳步推进。
沿途,他在几处制高点的隐蔽石缝中,部署了赵小雨制作的晶能谐波中继器,确保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经过大半天的谨慎跋涉,他终于抵达了预定的山头。
这里视野极佳,透过稀疏的林木,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约五公里外,那个位于山谷盆地中的“复兴号”聚居点。
那是一个依托着一个废弃的大型物流仓库和周边几栋建筑建立起来的幸存者营地。
外围用车辆残骸、沙袋和粗糙的木栅栏搭建了简易的防御工事。
可以看到一些人影在工事后方活动,但数量似乎……比林默预想的要少很多?
而且整个营地给人一种死气沉沉、戒备异常森严的感觉。
林默没有贸然靠近,他在山顶选择了一处岩石嶙峋、植被茂密的背阴面,开始动手建设观察点。
他用工具开拓出一个仅容一人藏身的小型石缝,内部用合金支架加固,入口处用伪装网和自然植被进行精心的遮蔽。
随后,他将两个远程晶能监控探头巧妙地安装在岩缝两侧的隐蔽位置,调整好角度,一个对准“复兴号”营地大门和主要活动区域,另一个则监视营地侧翼及后方的动静。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经渐晚。
林默隐藏在观察点内,启动了探头。
指挥室内,赵小雨和张大山紧张地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起来的、来自数十公里外的实时画面。
画面质量出乎意料地好,甚至能看清营地围墙上巡逻人员的大致衣着和动作。
营地内部似乎有些混乱,一些建筑有破损的痕迹,像是经历过战斗。
巡逻的人员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惊惶,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警惕地观察着营地外的黑暗,仿佛在惧怕着什么。
“看来他们确实遇到了麻烦。”赵小雨轻声说道。
张大山凝聚精神,尝试向那个方向延伸自己的感知。
距离依旧有些远,反馈模糊而嘈杂,但他确实捕捉到了一种弥漫在营地中的、浓郁的恐惧情绪,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让他感到有些熟悉的阴冷气息?
“不对劲……”
张大山皱紧了眉头,努力分辨着那丝熟悉感的来源,“林小子,你那边小心点。我感觉……那营地里或者附近,好像有……有点像我们之前在天坑遇到的那些鬼东西的味道……但很淡,而且感觉……不太一样?”
隐藏在观察点内的林默,通过微型耳机听到了张大山的话,眼神骤然锐利起来。
“复兴号”的动乱,难道和那些蚀灵有关?
还是……出现了类似的东西?
他调整了一下探头的焦距,更加仔细地扫描着营地及其周边的每一寸土地。
夜幕缓缓降临,山谷中的黑暗如同浓墨般化开,只有“复兴号”营地内零星的火把和微弱灯光,在黑暗中摇曳,仿佛随时会被吞噬。
就在林默准备持续监视,等待更多发现时,其中一个对准营地侧翼的监控画面,突然捕捉到远处山林边缘,几个模糊的黑影以一种极不自然的、扭曲的姿势,悄无声息地掠过!
林默瞳孔猛地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