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办三楼的小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季秋水指尖拂过退休老干部座谈会的名单,纸页边缘印着的红色标记格外醒目——那是她前一晚逐人标注的细节:张老有腰椎间盘突出,需准备靠垫;李老有糖尿病,要避开高糖茶点;王老是独居老人,会后得安排车送回家。
“小赵,这次座谈会不只是听意见,更要让老同志们觉得‘回家’了。”季秋水把标注好的名单推到小赵面前,语气比往常更柔和些,“你看,张老去年摔过一跤,腿脚不方便,到时候你提前在会议室门口放个折叠凳,让他进门能先歇脚。茶要泡碧螺春,李老喝不了浓茶,记得多兑点温水。”
小赵捏着名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那点对“形式主义”的嘀咕淡了些,却还是忍不住问:“季科长,咱们这么细致,会不会太麻烦了?县里最近事多,而且……”他没把“老同志们未必在意”说出口,可眼神里的犹豫藏不住。
季秋水拿起桌上的搪瓷杯,杯身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已经有些磨损——这是退休老秘书老王头去年送给她的。“你刚入职时,老王头给你讲过他帮老百姓抢收麦子的事吧?”她轻轻摩挲着杯沿,“当年他为了赶在暴雨前收完村西头的麦田,在地里泡了三天,脚都肿了。这些老干部,以前把心掏给老百姓,现在咱们多花点心思照顾他们,不是应该的吗?”
座谈会前一天,季秋水带着县委办的同事们忙到很晚。会议室里,原本冰冷的金属椅都套上了深蓝色的绒布座套,墙角摆上了两盆郁郁葱葱的绿萝;长条桌的一端,专门留出了“休息角”,放着血压仪、老花镜和急救包,旁边的保温桶里温着红糖姜茶——知道几位老大姐冬天容易手脚凉;就连签到表,都特意用了大号字体,旁边还备了放大镜。
“季科长,您连老同志们爱抽的烟都备好了?”同事小李指着桌上的软盒香烟,有些惊讶。
季秋水笑着摇头:“张老有支气管炎,不能闻烟味,咱们备的是薄荷糖。这些细节,都是我前阵子去老干部活动中心聊天时记下来的。咱们县委办,既要办好事,更要暖人心。”
座谈会当天,二十多位老干部刚走到县委办门口,就看到季秋水带着同事们站在台阶下迎接。小赵手里捧着热毛巾,挨个递到老干部手里:“张老,您慢点走,台阶上我铺了防滑垫。”
张老接过热毛巾,心里暖烘烘的:“小季啊,你们这细致劲儿,比我们当年在县委办工作时还周到。”
会议室里的暖光灯把空气烘得格外温和,老干部们刚在铺着绒布的座椅上坐定,季秋水就端着一个印着“老干部活动中心”字样的白瓷茶盘走了过来。茶盘里的玻璃杯都晾到了适宜的温度,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她先走到李老身边,轻轻把杯子递过去:“李老,您有糖尿病,我特意用凉白开兑了碧螺春,温度刚好能入口,您试试。”
李老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一阵熨帖,他抿了一口,笑着点头:“正好正好,不烫也不凉,小季你这心思比亲闺女还细。”季秋水又转身走到张老旁边,弯腰拿起椅背上的荞麦皮靠垫,小心翼翼地往他腰后塞,还伸手轻轻按了按:“张老,您上次说腰椎间盘突出犯了,坐着久了疼,这个靠垫是我让家里老人帮忙缝的,荞麦皮填得匀,您靠着能撑住腰。”张老往后靠了靠,舒服地叹了口气:“哎,还是你们年轻人想得周到,我家里那个靠垫,都没这个舒服。”
这时,县委办主任张建军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径直走到会议桌的“休息角”。他从袋子里掏出几个保温杯,笑着说:“各位老领导,知道你们开座谈会容易口干,我特意从食堂打了热乎的银耳羹,放了点冰糖,不甜腻,还能润嗓子。”说着,他就拿起保温杯,挨个给老干部们倒:“王老,您胃不好,这银耳羹我让厨房多炖了半小时,软糯得很,好消化。”王老接过保温杯,打开盖子闻了闻,眼眶微微发红:“建军啊,你们这哪是开座谈会,这是把我们当家里老人疼呢。”
座谈会正式开始,张建军先站起身,双手捧着一杯茶,对着老干部们鞠了一躬:“各位老领导,今天请大家来,一是想听听你们当年的工作经验,二也是想跟大家说句心里话——县委办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你们当年打下的好底子。你们在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县的村村落落,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些我们都记在心里,也想好好学。”
张老听了,率先打开了话匣子:“建军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当年我在县委办的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乡全靠自行车,有时候遇上雨天,泥巴能把车轮子糊满,推都推不动。可就算这样,也得去啊,老百姓在村里等着呢,他们的事耽误不得。”
他顿了顿,眼神飘向窗外,像是回到了过去:“有一年夏天,村里闹旱灾,庄稼都快枯死了,老百姓急得直哭。我们县委办的人,白天跟着村民一起去河边挑水浇地,晚上就在村部的煤油灯下写报告,商量怎么引河水灌溉。那时候没有电脑,报告全靠手写,写累了就趴在桌上歇会儿,醒了接着写。最后终于把水渠修通了,看着水流进田里,老百姓高兴得放鞭炮,那场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握着笔,原本还想插话,可看着张老动情的样子,又想起前一天季秋水跟他说的话:“老同志们讲的不是‘过时的事’,是他们用一辈子攒下的经验。咱们要做的,是把耳朵竖起来,把心沉下去。”他默默低下头,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把张老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了下来。
张老越讲越投入,从“自行车下乡”讲到“田埂上的办公会”,说当年为了听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他们直接把会议开在田埂上,老百姓一边薅着麦子,一边提意见,有啥说啥,没一点隔阂;又从“手写的信访记录”讲到“连夜帮老百姓修水渠”,说有次暴雨冲垮了村里的水渠,他们连夜组织干部群众抢修,有的人手被石头划破了,流着血还接着干,就怕耽误第二天浇地。讲到这里,张老抹了抹眼角:“那时候条件是苦,可看到老百姓丰收时的笑脸,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季秋水赶紧递过一张纸巾,又把张老的茶杯续满热水:“张老,您喝口水歇会儿,慢慢讲。我们今天专门把后续的工作都推了,有的是时间听您讲。”
这时,坐在角落的刘老清了清嗓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也说两句吧。当年我负责会议服务,别看这活儿不起眼,细节里全是学问。每次开大会前,我都要提前两小时去会场,把每个麦克风都试一遍,连备用电池都要检查三遍,就怕开会的时候出岔子。还有参会人员的座位,谁有老花眼,得安排在靠前的位置;谁腰不好,得给准备靠垫,这些都得记在心里。有一次开全县的农业会议,来了一百多个人,我提前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写在座位牌上,还在牌子旁边放了一支备用笔和一张便签纸,就怕有人忘带笔。散会的时候,有个老书记跟我说,‘老刘啊,你这细心劲儿,让我们心里踏实’。”
刘老的话刚落,小赵就忍不住提问:“刘老,您当年准备会议的时候,要是遇到突发情况,比如麦克风突然坏了,您是怎么处理的?”刘老笑了笑:“这就靠提前准备了。我每次都会多备两个便携式麦克风,还会跟技术人员提前沟通好,让他们在会场旁边等着,一旦出问题,三分钟内就能解决。咱们做会议服务,不能等问题来了再想办法,得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想到前面。”
接下来,李老说起“当年组织群众抗旱,连续半个月没回家”,说他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跟着村民去水库拉水,晚上十点多才回村部,累得倒头就睡,连给家里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王老聊起“怎么用‘土办法’调解邻里矛盾”,说有次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闹得不可开交,他把两家人叫到一起,没讲大道理,而是带着他们去看当年一起修的水渠,说“你们当年能一起出力修水渠,现在怎么就不能互相让一步呢”,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
座谈会一直开到傍晚六点多,早就过了下班时间,可没有一位老干部抱怨。张建军看了看时间,笑着说:“各位老领导,我已经安排好了车辆,每辆车都配了咱们县委办的同事,负责把大家安全送回家。晚上食堂还准备了晚饭,要是大家不着急,咱们一起去食堂吃口热乎的。”
老干部们纷纷摆手:“不了不了,家里都等着呢,你们也忙了一天,赶紧下班吧。”季秋水和小赵陪着张老往外走,小赵特意放慢脚步,扶着张老的胳膊:“张老,您今天讲的‘田埂办公会’,我都记下来了。以前我总觉得基层调研就是开个座谈会,听村干部说说情况就行,现在才知道,得真真切切走到老百姓的田埂上、家门口,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以后我们去基层,肯定多向您学习。”
张老拍了拍小赵的手,欣慰地笑了:“年轻人,知道学就好。我们这些老家伙,不怕经验没人用,就怕没人愿意学。你们肯听、肯学,我们就高兴。”走到门口,张建军已经把车安排好了,司机正站在车门边,等着扶张老上车。看着张老坐进车里,季秋水还特意叮嘱司机:“路上开慢点,到了张老家楼下,记得扶他上楼。”司机连忙点头:“放心吧,季科长,我一定把张老安全送到家。”
当晚,小赵回到办公室,翻出白天的笔记本,越看越觉得有价值。他想起季秋水说的“老干部是活档案”,干脆熬夜整理起了老同志们的发言。他把内容分成“群众工作经验”“基层调研方法”“会议服务细节”“矛盾调解技巧”四个部分,还特意在每个经验后面标注了“可借鉴之处”,比如“张老的‘田埂办公会’——建议今后基层调研,减少会议室座谈,增加田间地头走访”。
第二天一早,小赵把整理好的初稿交给季秋水。季秋水翻看时,发现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季科长,我昨天去张老家附近的超市,看到他常买的降压药快没了,我已经帮他买了两盒,今天下班送去。”
季秋水抬起头,笑着说:“小赵,你这进步可真大。咱们对老干部的关怀,不只是座谈会上的周到,更要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里。”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季秋水特意把走访老干部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早上八点不到,就带着小赵和同事们拎着提前备好的物资出门——给王老带的是刚从食堂蒸好的杂粮馒头,给李老准备的是按医嘱分装的降压药,给赵老捎的则是她从家里带来的手工毛线毯。
“走访不是走过场,要让老同志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咱们的心意。”出发前,季秋水总会把物资再检查一遍,“王老牙口不好,杂粮馒头得选发酵得软乎的;李老的药要分好早中晚,用不同颜色的袋子装清楚;赵老晚上睡觉容易冷,这毛线毯是我妈织的,厚实,盖着暖和。”
第一站去的是独居的王老家里。推开斑驳的木门,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可屋里却有些杂乱——桌上堆着没洗的碗筷,窗台上落了一层薄灰。王老见他们来,赶紧手忙脚乱地收拾:“哎呀,你们怎么来了,我这屋子还没收拾呢。”季秋水连忙按住他的手:“王老,您坐着歇会儿,收拾屋子的活儿交给我们。”
说着,她就拿起抹布擦桌子,小赵则挽起袖子洗碗,同事小李负责扫地。季秋水擦到书架时,看到上面摆着王老和老伴的合影,照片已经有些泛黄,她特意找了块干净的软布,轻轻擦去照片上的灰尘:“王老,这照片拍得真好,您和阿姨看着真精神。”王老看着照片,眼神柔和下来:“这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拍的,那时候我还在县委办上班,特意请了半天假陪她去拍的。”
收拾完屋子,季秋水坐在王老身边,拿出笔记本:“王老,您当年在县委办负责文书工作,肯定攒了不少写材料的经验,跟我们说说呗。”王老一下子来了精神,从抽屉里翻出一摞用线装订的文稿:“你们看,这是我当年写的工作总结,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写,改一遍就要重新抄一遍,有时候一篇稿子要抄三四遍。”
他指着文稿上的修改痕迹:“写材料不能光喊口号,得接地气,比如写农业工作,得去田里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跟农民聊聊收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实在。”小赵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还时不时提问:“王老,那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怎么才能让数据更准确呢?”王老笑着说:“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统计工具,全靠腿跑。每个村都要去,挨家挨户问,把数据记在本子上,回来再一点点核对,错一个数字都不行。”
第二天去的是行动不便的李老家里。李老前年摔了一跤,之后就只能坐在轮椅上,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只有一个保姆照顾。季秋水刚进门,就掏出血压仪:“李老,我给您测测血压,最近感觉怎么样?”她把袖带缠在李老胳膊上,动作轻柔:“您别紧张,放松就好。”测完血压,看到数值正常,她才松了口气:“李老,您血压控制得不错,药还得按时吃。”说着,她把分好的药递给李老:“红色袋子是早上吃的,蓝色是中午,绿色是晚上,您别记错了。”
李老接过药,眼眶有些湿润:“小季,你们比我儿女想得还周到。”季秋水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了,您当年在县委办负责信访工作,肯定遇到过不少难办的事,跟我们说说您的经验呗。”李老喝了口茶,慢慢说道:“当年的信访工作,全靠‘耐心’二字。有次一个村民因为宅基地的事,天天来县委办闹,我就每天跟他聊天,听他说难处,还陪他去村里了解情况。最后帮他解决了问题,他特意给我送了一袋自己种的花生。”他顿了顿:“做信访工作,不能把老百姓当‘麻烦’,要把他们当家人,他们才会跟你说实话。”
周五下午,他们来到了张老家。张老住在县委大院的老宿舍里,房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客厅的书架上摆满了旧工作笔记,整齐地码了三层,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年份,从1978年到2010年,整整三十多年。小赵走到书架前,看着一排排笔记,忍不住问:“张老,这些笔记您还留着啊?”
张老笑着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蓝色封面的笔记:“这些都是宝贝啊,比金银珠宝还珍贵。当年我处理过一个宅基地纠纷的信访件,两户人家因为半堵墙闹了半年,甚至还差点打起来,村里调解了好几次都没用。”他翻开笔记,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画着宅基地的平面图:“我当时没急着下结论,而是每天下班都去两户人家家里坐会儿,跟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说心里的委屈。有次去老王家,他跟我说,那堵墙是他父亲当年亲手砌的,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去老李家,老李说他儿子要结婚,想把房子翻新,可那堵墙挡着路。”
小赵接过笔记,仔细翻看,只见里面不仅有详细的事件经过,还有张老手绘的“宅基地纠纷调解流程图”,从“上门倾听诉求”到“实地勘察测量”,再到“组织双方协商”,每一步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标注了“跟老百姓沟通时,要先听他们说,再讲道理”“协商时要找双方都信任的人在场,这样更容易达成共识”这样的细节。
“最后怎么解决的啊?”小赵追问道。张老笑着说:“我找了村里的老支书,还有两户人家都认识的老邻居,一起商量出了个办法——把那堵墙往后挪半米,既保留了老王家的念想,又不影响老李家翻新房子。问题解决后,两户人家还一起请我吃了顿饭,说要不是我耐心听他们说,这矛盾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
季秋水看着笔记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满是感动:“张老,您这些笔记都是无价之宝啊,以后我们处理信访工作,可得多向您学习。”张老把笔记递给小赵:“这笔记你们拿去看,要是能用得上,我就高兴了。咱们县委办的工作,就是要一代传一代,把好经验传下去,把为民服务的心思传下去。”
离开张老家时,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小赵手里捧着那本旧笔记,感觉沉甸甸的——那不仅是一本工作笔记,更是老同志们用一辈子的坚守,写下的“为民初心”。他抬头对季秋水说:“季主任,我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老干部是活档案’是什么意思了。他们的经验,比书本上学到的管用多了。”季秋水笑着点头:“是啊,走访不是简单的慰问,是向老同志们取经,更是把这份‘为民’的情怀接过来,传下去。”
半个月后,小赵整理的《老干部工作经验汇编》正式完成。季秋水不仅把汇编印发给全县乡镇党政办,还特意在县委办设立了“老干部经验咨询岗”,每周邀请一位老干部来坐班,为年轻干部解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揭牌那天,张老特意来了。他看着“老干部经验咨询岗”的牌子,激动地说:“小季啊,你们这是把‘老经验’变成了‘活教材’啊。以后,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为县里的工作出份力,心里高兴!”
季秋水握着张老的手,眼眶有些湿润:“张老,这都是您和老同志们的功劳。是你们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是要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份初心,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干部工作经验汇编》上。小赵看着汇编封面上的一句话——“老经验里藏着新智慧,老故事里有为民心”,心里突然明白了季秋水说的“传承”是什么。那不是对过去的照搬,而是从老同志们的经验里,找到“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初心,用这份初心,照亮新时代的工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