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熄灭后,充电接口那一下微弱的火花像是某种提醒。林清歌没再碰它,只是把线彻底拔了下来,插头留在墙孔里,像一根被斩断的脐带。
她打开电脑,这次没连网,直接启动离线音频工作站。界面灰得有点旧,但干净。没有弹窗,没有收益预估,也没有“共鸣值+87”的提示框在角落闪烁。她点开一个空白项目,光标在中央闪了三下,她敲下标题:《主权》。
不是为了谁写,也不是为了换点数升级技能树。就是想写。
她调出一段音频,是昨晚陈薇薇那条“为自己写脚本”的花絮。声音有点抖,但节奏稳,像踩着碎玻璃往前走的人,疼,但没停。林清歌把这段人声拖进轨道,降速,提取语调曲线,生成一段钢琴动机——不是照搬旋律,而是抓住那种“明知会摔还敢迈步”的频率。
她闭上眼,手指在键盘上悬停。脑子里不是编曲逻辑,而是那天在天桥下,陈薇薇抬手欲比枪又停住的样子。不是表演,也不是认输,是卡在“习惯”和“真实”之间的那一秒迟疑。
她睁开眼,把这段动机复制进主旋律轨道,再叠上一层极轻的弦乐底噪,像风穿过废弃的电话亭。然后,她调出母亲《星海幻想曲》的哼唱录音——不是公开版,是夹在校服夹层那盘磁带里的私录片段,只有副歌那几句,背景还有药瓶碰撞的轻响。
她把这段声音反向处理,混进前奏三十七秒的位置,像埋进地基里的暗桩。
电脑右下角,系统浮窗突然弹出:“检测到高情绪波动,是否启动记忆回溯辅助创作?”林清歌没点关闭,而是直接按了电源键,强制关机。
三秒后重启,她进入bIoS,手动禁用了所有外联端口。再开机,世界清净了。
她戴上耳机,重新开始编曲。这次不用AI和声推荐,不用预设音色包,连节拍器都没用系统自带的。她从抽屉里翻出一个老式机械节拍器,上发条,咔哒咔哒的声音填满房间。她跟着这个物理节奏,一段段敲进鼓点,调整切分,把电子音效藏在弦乐衰减的缝隙里。
写到副歌时,她停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太顺了,太“好听”了。像是为评委写的,为粉丝写的,为系统期待的“爆款结构”写的。
她摘下耳机,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红笔,在纸上画结构图。主歌是碎步,预副歌是攀爬,副歌本该是跃起,但她画着画着,把那个最高点涂黑了。
她不需要高潮炸裂。
她要的是——在最高音的那个瞬间,声音微微发颤,像绷到极限的弦,没断,但已经听得出疲惫。
她重新编副歌。删掉两轨和声,把人声推到最前,故意保留一点呼吸杂音。高音区不加混响,干声直出,像在空房间里唱歌,没有回音,只有自己听得见。
编到第二段主歌时,耳钉突然发烫。她右手下意识摸上去,金属烫得像刚从火里捞出来。眼前画面一闪:医院走廊,心电监护仪的绿线平了,母亲的手垂在床边,她冲过去抓住,却抓到一片数据流。
系统又要来了。
她没慌,直接把耳钉摘下来,放进一个银色小盒——上周买的法拉第笼屏蔽盒,标签都还没撕。盒子一合,耳钉的光暗了。
她看了眼节拍器,还在走。咔哒,咔哒。她深吸一口气,继续。
混音时出了问题。人声和小提琴轨道叠在一起,试听时明显相位抵消,声音发虚,像隔着毛玻璃说话。她试了自动校正,没用。手动调相位,还是不对。
她想起江离上课时讲过:“声场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分层。人声是地基,其他是楼,楼盖太高,地基就看不见了。”
她翻出课堂笔记的扫描件——那盘磁带里除了录音,还有江离手写的批注,密密麻麻,像密码。她找到“声场分割三原则”那页:
人声居中,频率锁定在800hz-3khz
伴奏乐器左右分布,避免与人声抢频段
低频留白,给心跳留位置
她一条条改。把弦乐群拆成三轨,分别放在左30%、右30%、后置10%,人声独占中轴。鼓组降了3db,贝斯留底但不抢戏。最后,她在人声轨道加了一点点模拟磁带饱和,让声音带点旧质感,像从老录音机里放出来的。
改完,她按下播放。
前奏,机械节拍器的咔哒声中,钢琴动机缓缓进入,带着陈薇薇语调的起伏。弦乐底噪像夜风,轻轻推着旋律走。主歌部分,人声冷静,但咬字有点紧,像压抑着什么。
预副歌开始爬升,电子音效像星屑一样洒进来。副歌炸开的瞬间,她没让声音完美高亢,而是让尾音微微抖了一下,像站在悬崖边的人,终于喊出了那句“我还在”。
三十秒小样结束,她没急着重播,而是摘下耳机,等耳朵恢复平静。
房间里只剩下节拍器的声音。
她打开文件夹,新建一个离线硬盘分区,命名为“自主创作库”。把小样拖进去,重命名:《主权28.4.12》。右键加密,密码是母亲病历号的后六位。
做完这些,她才重新戴上耳钉。
金属已经凉了。
她点开系统界面,文娱点浮窗还在,但变成灰色,提示“本地创作未同步,收益延迟结算”。她没点上传,而是直接关了程序。
手机在桌上安静躺着。她拿起来,解锁,打开社交平台。陈薇薇的视频还在推送首位,评论区有人问:“你真的不怕翻车吗?”
她看着那条评论,没点赞,也没转发。只是把“自主创作库”的加密密钥,用备忘录记了一遍,存进离线文档。
然后她回到音频软件,新建项目。
标题还没想好,但旋律已经有了。是今天早上路过医院时,听见一个孩子在走廊里唱歌,跑调,但特别大声。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儿,像在对抗全世界的安静。
她开始敲键盘。
人声轨道加载,她录了一段清唱。没修音,没重来,就那一遍。
录完,她试听。
声音有点抖,高音差点没上去,但……是真的。
她正要调整,电脑屏幕突然一闪。
系统提示弹了出来,不是浮窗,是全屏强制弹出:
“检测到未授权创作行为,文娱点结算延迟。建议立即同步数据,以免创作成果丢失。”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
然后点开文件管理,找到《主权28.4.12》,右键,复制。
粘贴进一个空白U盘——这个U盘从没连过网,是她上周特意买的“纯物理存储设备”。
复制进度条走到98%,屏幕上的提示框突然变红:
“警告:检测到数据外传行为,创作权限可能受限。”
她没停。
进度条走到100%。
她拔出U盘,放进抽屉最底层,上面压了一本纸质乐理书。
再抬头时,电脑屏幕已经恢复正常。系统提示消失了,像从来没出现过。
她重新戴上耳机,准备录第二段。
手指刚碰到键盘,耳钉又烫了一下。
这次她没摘。
她只是轻声说:“这次,不是给你写的。”
说完,按下录音键。
人声刚录到一半,电脑突然黑屏。
不是关机,是画面直接消失了,只剩一个光标在中央闪烁,像在等她输入什么。
她没动。
三秒后,屏幕恢复。
小样还在,文件没丢。
她继续录。
录完,她把这段新旋律存进“自主创作库”,命名:《噪音小孩》。
然后打开抽屉,拿出那个屏蔽盒,把耳钉放进去,合上盖子。
房间里,机械节拍器还在走。
咔哒。
咔哒。
她打开新项目,敲下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