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伞”总部的现金流管控与内部价值重构如同精密的仪器在极限运转,但陈默深知,真正的生机往往藏在主流视野之外,藏在被忽略的角落。他启动了一项代号为“火种”的秘密行动,要求包括林薇、方哲乃至部分核心骨干在内的团队成员,暂时跳出代码、报表和谈判桌,真正“沉下去”,深入到那些被星海和主流资本忽略的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市场,去寻找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业需求。
一、 摒弃预设,回归原始调研
陈默给参与“火种”行动的成员立下规矩:不许带“智伞”现有的解决方案ppt,不许开口就谈联邦学习和tEE。唯一要做的,就是像最原始的学徒一样,去观察、去倾听、去提问。
“忘记我们是谁,忘记我们有什么。只关心一个问题:他们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麻烦的?”陈默在行动前的动员会上,反复强调这一点。
林薇带领一支小队,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县级市。这里小微企业密集,家族作坊式工厂遍地,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毛细血管。她们没有去找当地的银行或政府机构,而是通过朋友介绍、甚至直接上门拜访的方式,接触了几家典型的微型工厂主。
在一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小工厂里,老板姓李,五十多岁,皮肤黝黑,手上沾着油污。当林薇试图用专业的金融术语询问他的“融资需求”和“风控痛点”时,李老板一脸茫然。
“贷款?难啊!”李老板摆摆手,“银行要看报表,我们这种小厂子,账都是自己记的,哪有什么规范报表?机器设备抵押了,就没钱进原材料了。找民间借贷?利息太高,吃不消。”
他真正的烦恼在于:“最近有个外地大客户,下了个单子,量不小,但要求交货后三个月才付款。我这垫不起那么多原材料钱啊!不接吧,可惜;接吧,万一对方拖款或者耍赖,我这厂子可能就垮了。以前也吃过这种亏。”
方哲去的是一个沿海的渔业小镇。他发现当地渔民组成了一种古老的“互助会”来筹集资金购买新渔船或应对灾祸。但这种基于人情和地缘的互助模式极其脆弱,一旦有人违约,往往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互助体系崩溃。他们缺乏一种可靠的信誉记录和约束机制。
“大家都知根知底,但真要白纸黑字算钱,又伤感情。要是有个既清楚又不好得罪的‘中间人’能帮我们记着账、做个保,就好了。”一位老船长对方哲这样感叹。
其他小组反馈回来的信息五花八门:有农产品合作社担心收购商压级压价,希望有办法证明自己产品的品质和来源;有小商贸城的商户苦恼于同行之间互相赊账引发的三角债;还有地方性的小型物流公司,急需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判断陌生托运方的信用,避免运费拖欠…
二、 需求提炼:非标、关系型与信任成本
每天晚上,各小组会通过加密线路召开视频会议,汇总当天的见闻。陈默和白板,将那些散乱、感性的需求一点点提炼、归类。
他们发现,这些下沉市场最普遍的需求,并非大银行服务的标准化融资,而是高度“非标准化”的:
1. 基于特定交易(如订单、应收账款)的短期周转需求,而非基于固定资产的长期贷款。
2. 对交易对手方信誉的判断需求,尤其是在进行跨地域、跨熟人圈交易时。
3. 对自身信用资产的“可视化”和“可流转”需求,以便在需要时能够用作证明或抵押。
4. 极低的成本容忍度,无法承担复杂的流程和高昂的服务费。
更深一层,这些需求的背后,核心痛点是“信任成本”过高。熟人社会的信任边界有限,无法支撑更大范围的商业合作;而现代金融体系的信任建立方式(抵押、报表、征信记录)对于他们来说又门槛太高,或者不适用。
三、 技术匹配:褪去炫技,回归本质
带着这些最原始的需求,团队再次审视“智伞”的技术库。
“我们之前是不是太执着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完美性’了?”方哲在会议上反思,“比如我们的联邦学习模型,追求极致的精度和安全性,需要庞大的算力和数据支撑。但对于李老板来说,他可能只需要一个能快速验证那家外地公司是否曾经有过严重拖欠货款记录的工具,哪怕准确率只有80%,也比他完全靠猜要好一万倍。”
思路开始转变。
“也许,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全市场的、完美的风控系统。我们可以先提供一些‘轻量级’、‘模块化’的工具。”一位产品经理兴奋地说,“比如,为那个渔业小镇开发一个极简版的‘互助链’,就记录每次互助的金额、时间和参与者,规则提前写好,到期自动提醒,记录不可篡改。这不需要多高的技术,但能解决他们的大问题。”
“还有李老板的订单融资需求,”林薇接着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和当地的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由他们来提供核心企业的订单信息确权,然后我们基于这些确权的订单,为李老板这样的上游小供应商提供快速的融资撮合?我们的技术用来确保订单数据和资金流向的透明和不可篡改,降低多方之间的信任成本。”
技术不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降低信任成本。目标从“建造一艘航母”变成了“打造一批适应不同水域的小艇和渔网”。
四、 火花闪现:老王驿站的启示与升级
与此同时,陈默并没有忘记老王驿站这个“根据地”。他让技术团队将“火种”行动中发现的思路,优先在驿站进行小范围试验。
他们帮助驿站的“社区信用联盟”开发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微信小程序。联盟内的小商铺可以上传与居民发生的赊账记录(金额、时间、事由),居民确认后,这条记录就会被打上加密时间戳存入一个简单的区块链系统。虽然简陋,但避免了口头承诺易引发的纠纷,并且积累了每个居民的社区商业信用数据。
更妙的是,一位参与开发的技术员受到启发,提议:“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小程序和驿站的‘凭证’系统做个简单对接?比如,居民可以用良好的赊账还款记录,来兑换一点驿站的积分或者折扣?”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老王的支持。很快,社区内部悄然运行起一套微型的、基于真实消费和还款行为的信用生长体系。虽然规模极小,却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活”的案例,证明了在缺乏传统征信数据的地方,基于社区关系和交易历史的信用同样具有价值。
“火种”行动没有立刻带来巨额的收入或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但它带来了一样更宝贵的东西:方向感。
团队不再迷茫于如何应对星海的围剿,也不再焦虑于庞大的技术架构如何落地。他们眼睛亮了,因为他们看到了无数个像李老板、老船长那样真实的人,他们有着真实的烦恼,而“智伞”的技术,哪怕只是剥离出最核心、最简单的一小块,都有可能像一颗火种,落入这些干渴的需求荒原中,点燃星星之火。
陈默看着白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需求笔记和初步构思的解决方案草图,知道他们找到了活下去的另一种可能——不是硬碰硬地杀回主流市场,而是迂回到更广阔、更原始的下沉市场,去满足那些最基础、最未被充分服务的需求,积攒力量,等待燎原之势。
活下去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