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过度规范化带来的僵化危机后,陈默没有犹豫,迅速启动了代号为“活力重启”的组织变革计划。这次变革的核心并非推翻已有的管理体系,而是对其进行“松绑”与“赋能”,将决策权和创新空间更大程度地还给听得见炮火的一线,试图在稳固的体系骨架中,重新注入敏捷与活力的血液。
一、 权力下沉:从“请示汇报”到“战场指挥”
变革的第一刀,挥向了冗长的审批流程。林薇亲自牵头,对全公司的审批权限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调整。
她制定了清晰的“权限下沉清单”。例如,一定金额内的市场费用审批权下放至区域总监及事业部负责人;产品细节优化的决策权交由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自主决定,只需报备;客户服务中一定额度的补偿或费用减免,一线客服主管即可拍板。
“我们要相信在前线的人,”林薇在管理层会议上强调,“他们最了解实际情况。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我们要容忍他们在授权范围内因快速决策可能犯的错,这比因为拖延而失去机会的成本要低得多。”
为了配套权力下放,财务和法务部门迅速行动,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指南和事后报备机制,确保“放手”不等于“放任”。
二、 团队再造:组建跨职能“特战小队”
为了打破部门墙,促进协同,陈默借鉴了互联网公司常见的“特战小队”(Squad)模式。
针对重要的产品或市场突破项目,不再沿用传统的由单一部门主导、其他部门配合的模式,而是从技术、产品、运营、市场等相关部门抽调精锐人员,全职组成一个独立的、跨职能的“特战小队”。
小队拥有明确的目标(如:三个月内攻克某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标杆客户)、独立的预算和充分的自主权。小队长被赋予极大的决策空间,直接向陈默或林薇汇报,绕过原有的部门汇报体系。
第一个“特战小队”的任务,是攻克一个对数据安全和技术架构要求极高的政务数据合作项目。小队成员来自数据中台、隐私计算团队、法务和政府关系部。他们集中办公,目标唯一,沟通效率极高,原本需要跨部门反复开会讨论数周的技术方案和合规路径,在小队内部几天内就形成了共识。
三、 考核革新:导向价值与协同
KpI考核体系也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人力资源部推出了新的“价值贡献积分”制度。
积分不仅来源于个人或本部门的业绩指标达成,更大量来自于“跨部门协作贡献”、“知识经验分享”、“创新项目参与”、“客户价值创造”等软性维度。员工帮助其他部门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或是分享了一个成功的市场案例,都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并直接与季度奖金和晋升挂钩。
同时,对于“特战小队”这类临时组织,考核完全以小队整体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依据。成功了,全体重奖;失败了,共同复盘,但绝不追究个人责任,重点考察是否获得了宝贵经验。这极大地鼓励了员工参与跨部门项目和挑战高难度任务的积极性。
四、 文化重塑:重提“创业者精神”
机制变革的同时,一场文化重塑运动也在悄然进行。陈默亲自发起了“重走创业路”系列分享会,邀请老王、恒远制造项目的第一位地推员、以及经历过数据泄露危机的核心员工,讲述公司早期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紧密无间的合作,闯过一道道鬼门关。
公司内部墙上,贴出了新的文化标语:“拥抱变化,敢于试错”、“客户第一,协同致胜”、“我是创业者,不是打工仔”。这些口号不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与新的授权机制和考核导向紧密相连。
陈默在全员大会上动情地说:“我们建立体系,是为了更好地打仗,而不是为了把自己关进舒适的笼子。我希望每个人,无论岗位高低,都能找回那种‘这事我负责,我搞定’的创业者状态!”
五、 初现成效与持续挑战
“活力重启”计划推行数月,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那个政务数据合作项目的“特战小队”,凭借高效的协同和灵活的技术方案,成功击败了包括星海在内的多家强大对手,拿下了关键订单,为公司在高壁垒领域打开了新局面。
一位区域总监在获得费用审批权后,果断抓住时机,策划了一场精准的线下行业沙龙,成功签下了两家重量级核心企业,其速度和效果远超以往按部就班的推广方式。
技术部门内部,随着对“有益的失败”的容忍度提高,那个曾被搁置的风控算法优化项目被重新启动,虽然仍有风险,但团队士气高昂。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权力下放后,个别一线经理出现了决策失误,造成了少量损失;跨部门小队与原有部门在资源争夺上偶有摩擦;新的考核方式如何更精准地衡量“价值贡献”,仍需持续优化。
但重要的是,那种曾被压抑的活力、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兴奋拼搏的感觉,正在一点点回归。办公室里的讨论声变得更热烈,邮件往来的语气变得更直接,员工眼中的光芒变得更亮。
陈默知道,平衡秩序与活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动态博弈。“活力重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智伞”在管理体系上的认知进入了更成熟的阶段——体系是手段,而非目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发每一个人内心的创造力和责任感,让庞大的组织依然能像创业初期一样,敏捷、坚韧、充满无限可能。这场自我革新的勇气,或许正是“智伞”能够不断穿越周期、走向更远未来的根本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