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业务的火爆,让“桃源印记”的品牌知名度超出了预期,但也让林晚意识到,虚拟世界的热度需要实体根基的支撑。尤其当越来越多的顾客在咨询中表达出“想亲眼看看药材的生长环境”、“想体验一下药膳制作”的意愿时,一个想法在她心中逐渐清晰——要让品牌“落地生根”。
“咱们的优势,不光是药材好,还有这一方好山好水,还有咱们祖辈辈传下来的药膳文化。”林晚在理事会上提出构想,“光在网上卖产品,像无根的浮萍。能不能利用咱们现有的‘桃源居’民宿和药田,搞一个‘体验中心’,让城里人来了,能看、能学、能吃、能住,真正感受到‘桃源印记’的魅力?”
这个想法立刻引起了热烈讨论。
“好主意!”巧婶第一个赞同,“咱们的药膳手艺,光自己吃可惜了!让客人尝尝鲜,肯定喜欢!”
张维从技术角度补充:“可以设计几条参观路线,比如有机药田观光道、药材加工展示坊、药膳体验厨房。把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体验)结合起来,附加值就大大提高了。”
福伯则有些顾虑:“人来人往的,会不会影响药材生长?安全、卫生、接待能力,都是问题。”
周支书倒是很支持:“老哥,顾虑得有道理,但事儿是干出来的!先小范围试试,慢慢来嘛!”
经过反复论证,理事会决定采纳林晚的建议,启动“桃源印记体验中心”一期项目。项目由林晚总负责,张维规划技术路线,巧婶主导药膳体验和接待,福伯和周支书协调资源保障。
一期项目选在“桃源居”民宿旁的一块空地,利用现有建筑改造一个“药材展示厅”和“药膳体验坊”。展示厅里,用图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各种药材的形态、功效、种植故事和加工流程;体验坊则设置几个灶台,由巧婶和几位擅长药膳的婶子担任“导师”,教游客制作简单的药膳汤饮和点心。
同时,规划了一条从民宿出发,穿过核心有机药田、路过加工车间再返回的环形观光步道,沿途设置介绍牌,由经过培训的社员担任向导。
准备工作琐碎而充实。巧婶带着妇女们试验简化版的药膳配方,既要保留功效和风味,又要便于游客短时间内上手操作。张维忙着编写讲解词和制作展板。水生则负责学习摄影,拍摄药田四季风光和劳作场景,用于宣传。
就在体验中心筹备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位不速之客到访。省城一家规模不小的健康产品连锁店的采购经理,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后,亲自驱车前来考察。这位姓王的经理,四十岁上下,精明干练,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合作意向,但条件苛刻:要求“桃源印记”以低于电商价一成的价格,长期稳定供货,并接受其品牌贴牌(即用连锁店自己的品牌包装销售)。
“王经理,感谢您的青睐。”林晚在会谈中,礼貌而坚定地回应,“‘桃源印记’是我们全体社员心血凝聚的品牌,它代表着我们的种植标准和文化传承。贴牌合作,目前不符合我们的品牌发展战略。关于价格,我们的定价是基于有机种植和精细加工的成本,以及确保合作农户合理收益的综合考量,无法让步。”
王经理显然有些意外,他没想到一个乡村合作社对品牌如此执着。会谈气氛一度有些僵持。
送走王经理后,理事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
“贴牌虽然利润低点,但量大稳定啊!”有社员觉得可惜。
“不能只看眼前,”林晚态度坚决,“品牌一旦放弃自主权,就失去了长远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做的是让‘桃源印记’本身成为值得信赖的标志,而不是替别人做嫁衣。”
这次看似失败的会谈,反而更加坚定了林晚打造品牌深度、推动体验经济的决心。她明白,只有让消费者真正理解并认同品牌背后的价值,才能建立起牢固的护城河,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
体验中心试营业的日子定在了桃花盛开的季节。虽然初期规模不大,但“实地参观+药膳体验”的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不少注重健康、喜爱自然的游客欢迎。孩子们在田埂间认识草药,大人们在灶台前学习煲汤,临走时带上几包带着阳光味道的药材……这些真实的体验,通过网络分享,进一步反哺了线上店铺的口碑和销量。
“桃源印记”的根,正试图更深地扎进脚下的土地,并向着更广阔的天地,伸展出新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