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药旅”的成功运营和“桃源印记”系列产品的热销,让这个深藏于山村的品牌声名鹊起,影响力逐渐超出了县域,开始吸引更广阔平台的注意。机遇以更汹涌的姿态扑面而来,考验着合作社的定力和智慧。
首先找上门来的,是一家知名的线上旅游平台。他们的区域经理带着团队,直接驱车来到桃源村,希望将“桃源药旅”精品路线纳入其平台的热门生态旅游板块,进行联合推广和在线预订。
“我们可以为你们带来全国范围的流量曝光,”平台经理信心满满,“但需要你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套餐价格和更稳定的接待能力保障。”
面对巨大的流量诱惑,理事会内部出现了分歧。水生等年轻人非常兴奋,认为这是品牌飞跃的绝佳机会;福伯和周支书则担忧,大规模客流涌入,现有的接待体系能否承受?价格让步会不会影响收益和品质?
林晚冷静地分析了利弊:“平台合作是趋势,但不能被流量绑架。我们的核心是体验,不是走量。我建议,可以合作,但采取‘限量预约’模式,控制单日接待上限,价格坚持价值导向,绝不打价格战。同时,必须在平台页面突出我们的生态理念和文化特色,避免被同质化。” 这个有理有节方案,最终获得了平台方的理解和尊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几乎同时,一家省城的大型健康生活连锁超市也抛来了橄榄枝。他们希望在超市内设立“桃源印记”品牌专柜,销售其高端线产品和衍生品。但对方提出的进货价压得很低,账期要求长,还希望定制专供包装。
“进驻大超市,品牌档次就上去了!”有社员觉得机会难得。
张维算了笔账:“按他们的条件,我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薄,而且大量备货资金压力很大。定制包装还可能稀释品牌统一性。”
林晚再次展现了战略定力:“渠道拓展不能牺牲品牌价值和合理利润。我们回复对方,可以供货,但价格和账期需重新商榷,必须使用我们的标准包装以保持品牌识别度。合作是双向选择,我们要找的是尊重我们价值的伙伴。”
这些“高大上”的合作接洽,既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压力。更直接的压力,则来自周边区域的模仿和竞争。很快,邻近县市出现了几家类似的“药旅”项目,有的直接复制“桃源药旅”的路线设计,有的在宣传上打擦边球,甚至出现了包装仿冒的“桃源”牌产品。
“他们这是抄袭!”水生气愤地拿着仿冒包装袋来找林晚。
“模仿,说明我们做对了。”林晚平静地说,“但我们要用更快的创新和更深的底蕴来保持领先。加快《桃源药食同源乡土志》的出版进度,申请相关商标和外观专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优化体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永远跟不上。”
面对纷至沓来的机遇和挑战,林晚意识到,合作社原有的松散管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在张维的建议下,她开始着手推动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优化,参考现代企业制度,设立清晰的产品部、市场部、运营部等职能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和流程,并引入简单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社员积极性。同时,强化“桃源印记”品牌管理委员会的功能,对品牌授权、质量标准和对外合作进行严格把关。
声名鹊起,意味着被放在聚光灯下审视。每一个决策、每一个产品、每一次服务,都关乎品牌的生死。夜晚,林晚独自在办公室梳理着近期的工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充满了斗志。她明白,“桃源印记”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从“活下去”到“活得好”,需要更强大的内核和更清晰的战略。这场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