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暑气尽消,秋高气爽。天空像被水洗过一样湛蓝通透,山峦层林尽染,金黄、火红、墨绿交织,绚烂夺目。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成熟后特有的醇厚香气和草木干燥的清冽气息。桃源村进入了最繁忙、也最令人喜悦的秋收季节。
合作社的药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林下参到了最佳的采收时节,粗壮的参体被小心翼翼地挖出,沾着黑油油的泥土,须根完整,药香浓郁。黄精、玉竹等根茎类药材也陆续成熟,社员们按照标准流程,选择晴好天气进行采挖,确保药材品质。新扩建的作坊里,新安装的自动化清洗、切片、烘干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毕,正开足马力运转,将新鲜的药材高效地加工成规格统一的优质饮片。
仓库里,分门别类、包装整齐的药材成品堆积如山,散发着阵阵药香。账本上,销售额和利润持续增长,合作社的集体积累更加雄厚,社员们的分红也水涨船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满足和自豪。
然而,林晚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丰收上。她深知,产业的繁荣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生态基础之上。秋收刚一结束,她便全力推动“桃源溪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的实质性工作。
凭借省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和王博士团队提供的详尽勘察设计方案,协会争取到的首笔县级水利专项资金也顺利到位。秋日水位下降,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在协会的协调下,桃源村联合下游的清溪村、柳林村,组织起一支由三村青壮劳力组成的施工队,正式启动了桃源溪上游重点险工险段的试验性清淤固堤工程。
开工那天,河滩上彩旗招展,人头攒动。简单的动员会后,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和村民们的号子声,沉积多年的淤泥被清理出来,加固堤岸的块石被稳稳地垒砌上去。虽然只是小范围的试验工程,却标志着沿岸村庄携手保护母亲河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福伯作为协会会长,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激动得老泪纵横:“盼了多少年啊,总算看到这一天了!”
与此同时,“桃源印记”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陆子川的全力奔走下,“桃源印记”的商标注册成功,几款核心产品也顺利通过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有了正式的“身份证”和品质背书,产品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陆子川还成功与省城一家知名的连锁养生会所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标志着“桃源印记”正式进入了稳定的高端渠道。
更让林晚惊喜的是,之前来村实习的孙雪研究生,在导师的鼓励和合作社实践的启发下,她的毕业论文选题正是《道地药材产区生态种植模式与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桃源村为例》。她将再次驻村,进行更深入的田野调查,这无疑将为桃源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学术支持和理论提升。
深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合作社新落成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林晚、福伯、陆子川、巧婶、大山叔等核心成员围坐在一起,总结今年的收获,谋划明年的发展。
“今年,咱们合作社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福伯声音洪亮,脸上是掩不住的喜色,“药材卖得好,作坊扩大了,河道治理开了头,品牌也打出去了!这都是大家伙儿齐心协力的结果!”
“是啊,”陆子川接口道,“更重要的是,咱们摸索出了一条‘生态种植—规范加工—品牌营销—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得到了各方的认可。现在找上门来谈合作的人很多,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宁缺毋滥,守住咱们的根和魂。”
林晚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待大家说完,她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福伯,陆大哥,各位叔伯婶子,今年的成绩确实喜人,但我想说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咱们的眼光要放得更远一些。”
她走到墙上那张越来越详细的村域规划图前,指着上面新标注的几个区域:“明年,我有几个新的想法。第一,在巩固现有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尝试引进或培育几种高附加值的珍稀草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第二,深度开发‘生态康养’业态,除了民宿,可以探索药膳食疗、四季养生课程等,把体验做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推动成立‘桃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引周边更多村子加入,扩大生态种植规模,形成区域品牌效应,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
她的话语,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涟漪。大家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宏伟壮丽的蓝图,在眼前徐徐展开。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气氛热烈而充满希望。
秋月皎洁,清辉洒满静谧的山村。林晚独自走在回老屋的小路上,脚步沉稳而坚定。仓库里药材的香气隐约可闻,远处桃源溪的流水声潺潺入耳。她深知,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有了这一年扎实的积累,有了这群同心同德的伙伴,有了清晰的方向,她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底气和平静。
收获,是为了更好的播种。这个秋天,桃源村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更播种下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