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的清风茶馆,是百姓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茶馆是座两层的木质小楼,门口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清风茶馆”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每天上午,天刚亮,茶馆的伙计就开始忙着烧水、擦桌子,准备迎接客人。不到一个时辰,茶馆里就坐满了人,有喝茶聊天的,有听书看戏的,还有打盹休息的,热闹非凡。
茶馆的老板姓刘,是个精明的中年人,脑袋瓜转得快,知道百姓们喜欢听新鲜事、稀奇事,便请了个说书人,姓周,大家都叫他周先生。周先生五十多岁,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把扇子,肚子里装着说不完的故事,什么《隋唐演义》《包公案》,他都能说得绘声绘色,很受百姓们的欢迎。
这几天,便民皂坊成了西市最热门的话题,茶余饭后,百姓们都在议论,周先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素材。他花了两天时间,专门走访了皂坊的伙计、排队的百姓,甚至还偷偷跑到王二麻子的胡饼摊,看他用香皂洗手的过程,连王二麻子手上的老茧都数得清清楚楚。然后,他将这些素材整理加工,编成了一段新书,取名《香皂记》。
这天上午,清风茶馆里座无虚席,连门口的台阶上都站满了人,有的人甚至搬来了小板凳,早早地占好了位置。大家都是听说周先生有新书《香皂记》要开讲,特意赶来的,有的人还带着家人孩子,想让他们也听听这新鲜事。
茶馆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点心的甜味,伙计们穿梭在桌椅之间,端茶倒水,忙得不可开交。“给我来壶碧螺春!”“两碟花生!”“再来一壶热茶!” 的声音此起彼伏,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
终于,周先生穿着一身藏青色长衫,袖口挽起,露出里面洁白的衬里,手里拿着醒木,慢悠悠地走上台。他先向台下的观众拱了拱手,然后清了清嗓子,台下立刻安静下来,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要说的这段书,可是咱西市最近发生的新鲜事,主角是谁呢?就是那能洗去十年油污、让黑手可变白手的神皂!” 周先生拿起醒木,“啪” 地一拍,声音清脆响亮,像一道惊雷,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掌声和议论声:“终于要讲香皂了!我等了好几天了!”“我昨天刚买了一块玫瑰味的,确实好用,洗出来的衣裳香喷喷的!”“快讲快讲,我想听听这香皂是怎么造出来的!”
周先生等大家安静下来,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话说这神皂,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神仙赐的,而是咱们大唐的能人 —— 李少卿李杰李大人发明的。李大人是谁?那可是种胡椒让咱有饭吃,造新犁让咱种地省力的活菩萨啊!”
他顿了顿,提高了声音,眼神也变得庄重起来:“李大人看到百姓们用皂角洗衣洗手,又费力又洗不干净,冬天手冻得通红开裂,夏天油污沾满全身,心里着急啊。他日夜钻研,查遍了宫里的古籍,又亲自试验,用油脂、碱和香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手上都磨出了水泡,终于造出了这神皂!”
台下的百姓听得聚精会神,眼睛一眨不眨,仿佛亲眼看到了李杰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站起来的执着。有个老农想起了自己用贞观犁种地的轻松,忍不住点了点头:“李大人就是厉害,做什么成什么!”
“这神皂造出来,第一个试用的是谁呢?就是咱西市卖胡饼的王二麻子!” 周先生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诙谐,引得台下一阵笑声。“王二麻子那双手,黑得跟锅底似的,十年的老油垢,用皂角洗了无数遍都洗不掉,指甲缝里的油污硬得像石头。可他用李大人的神皂,在热水里一搓,你猜怎么着?”
台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瞪得大大的,等着他说下文,连喝茶的都停下了手。
周先生猛地一拍醒木:“奇迹发生了!满手的油污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指甲缝都干干净净,还香喷喷的!王二麻子当时就惊呆了,举着双手在西市狂奔,逢人就说:‘神了!这皂比十斤皂角还管用!’”
台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笑声,有见过王二麻子那双手的人,更是连连点头:“没错!我亲眼所见,真是太神奇了!以前他那双手,黑得发亮,现在洗得跟咱普通人一样干净!”“我也看见了,他还总把手凑到别人鼻子跟前让人闻呢!”
周先生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继续讲着,从皂坊开业时的热闹景象,百姓们排着长队抢购的盛况,到张寡妇用香皂洗干净油腻围裙的惊喜,再到李杰推出切块皂和限购规矩的善举,一件件说得绘声绘色,仿佛他就在现场一样。
“那张寡妇的围裙,被油汤浸得硬邦邦的,用皂角搓了半天,胳膊都酸了,也只洗掉了表面一点浮油。可她用了李大人的香皂,在热水里泡了泡,轻轻一搓,你猜怎么着?” 周先生故意卖了个关子,拿起醒木又要拍。
“快说快说!别吊胃口了!” 台下有人着急地喊道,引得一阵哄笑。
周先生哈哈一笑,一拍醒木:“那油污就像遇到了克星,顺着泡沫哗哗往下掉,不到一刻钟,围裙就洗得洁白如新,还带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张寡妇当时就哭了,说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用的东西,以后再也不用为洗油污发愁了!”
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有几个洗衣妇听得眼眶都红了,想起自己平日里洗油污的辛苦,深有同感。“可不是嘛,洗那些油污衣裳,真是能把人的腰累断!” 一个洗衣妇抹了抹眼睛说道。
周先生继续讲道:“李大人看到有些穷苦百姓买不起整块香皂,心里又犯了愁。他想,这香皂是给所有人用的,不能因为钱就把穷苦人拒之门外。于是,他让人把香皂切成小块,五文钱就能买一块,让穷人家也能用得起。”
“还有啊,有些奸商想囤积香皂高价倒卖,李大人立刻定下规矩,每人限购十块,切块皂限购两块。他说:‘咱这皂是给百姓用的,不是给奸商赚钱的!’这规矩一出,百姓们都拍手叫好,都说李大人是真心为咱百姓着想啊!”
每当说到精彩处,台下就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有个卖菜的汉子听得激动,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李大人真是好样的!咱老百姓就需要这样的官!不为自己谋私利,心里装着咱百姓!”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听完书后,颤巍巍地站起身,他拄着一根龙头拐杖,拐杖是儿子特意给他做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他对着司农寺的方向深深作揖,动作缓慢却庄重,声音哽咽:“这李大人,种胡椒让咱有饭吃,不用再饿肚子;造新犁让咱种地省力,不用再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又造香皂让咱干净,不用再受油污之苦,真是活菩萨啊!咱大唐有这样的能人,是咱百姓的福气啊!”
老人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百姓们纷纷站起身,对着司农寺的方向拱手作揖,嘴里不停地说着 “李大人万福”“大唐兴旺” 之类的话,茶馆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赞誉之声像春风一样,从清风茶馆传到了西市的大街小巷,又从西市传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议论李杰和他发明的香皂,都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很快,连皇宫里的李世民都听说了这些事。这天,李世民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内侍将西市关于香皂和李杰的传闻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他,从百姓排队抢购,到王木匠的洗皂专用木盆,再到清风茶馆的说书《香皂记》,说得详细具体。
李世民听后,放下手中的朱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身边的长孙无忌说道:“李杰这小子,不仅会做事,还会做人啊。种胡椒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让百姓有饭吃;造新犁提高了耕作效率,让百姓种地不那么辛苦;现在又造出香皂,改善百姓生活,让百姓能活得更体面。更难得的是,他能想到穷苦百姓,推出切块皂,还定下限购规矩,不让奸商钻空子,这份心思和能力,实属难得。”
长孙无忌也点头赞同,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着说:“陛下说得是,李杰虽年轻,却有大才,且心怀百姓,做事既有远见,又接地气,是我大唐之幸。臣听说,现在长安城里的百姓,都把他比作当代的鲁班、神农,说他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世民笑了笑,拿起关于司农寺的奏折,上面写着李杰关于推广贞观犁的新计划。他在奏折上批了个 “准” 字,说道:“这样的人才,该赏!让他继续好好干,朕等着他给大唐带来更多的惊喜。”
夕阳下,西市的便民皂坊仍在营业,排队的百姓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像一朵朵迎着晚霞绽放的花。皂坊的灯光与周边商铺的灯火交相辉映,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条街的热闹,也照亮了百姓们幸福的脸庞。
王记木盆铺前,王木匠还在忙着给顾客打包木盆,他的妻子正在清点铜钱,脸上的笑容从未消失。赵老汉挑着最后一桶水,送完这桶就能回家陪孙子了,他的脚步轻快,嘴里还哼着小曲。布店和针线铺的老板也在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店里的生意依旧红火。
李杰站在皂坊二楼的窗前,俯瞰着这一切。街道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欢笑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充满生机的乐曲。他的眼前,系统面板悄然弹出,上面显示着【民众好感度 + 50,解锁 “简易肥皂制作教程”】。
李杰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香皂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干净,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向往,像一颗颗种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终将汇聚成推动大唐进步的磅礴力量,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美好。而他,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这大唐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