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大使带着一脸难以抑制的狂喜,几乎是飞奔着冲进项目基地,大声宣布“国内将派遣一支顶级农业专家团前来学习交流”时,孙连城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连同他的膝盖骨,一起碎成了粉末。
学习?
交流?
学什么?学他怎么在地上画圈圈吗?
交流什么?交流《致富经》一百种不为人知的打开方式吗?
他当场就想表演一个原地飞升,最好直接飞回二十一世纪的公司年会上,死在酒桌上都比在这儿丢人现眼强。
“不行!绝对不行!”
孙连城一把将伊莎贝尔拽到一处无人角落,声音都带上了哭腔。
“大姐,我求你了,这次你可得帮我挡住啊!”
他急得抓耳挠腮。
“那是咱自己人,是专家!我这点三脚猫的忽悠功夫,在坎巴这帮老哥面前还能混一混,在真正的国士面前,我就是个开屏的孔雀——除了屁股啥都露了!”
伊莎贝尔正在检查一把从军阀仓库里缴获的战术匕首。
她用拇指轻轻划过森冷的锋刃,感受着那股割裂空气的寒意,头也不抬。
“你的理论,当然要由你亲自阐述。”
她抬起头,那双深蓝色的眸子在阳光下,盛满了看好戏的笑意。
“难道,你想让凡人,替神明代言吗?”
伊莎贝尔走到孙连城面前,极其“贴心”地帮他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床单“神袍”。
动作轻柔,眼神却充满了玩味。
“别担心,我已经让乌蒙元首的裁缝,为你赶制了一件更华丽的。”
她吐气如兰,凑到他耳边,温热的气息吹得他耳朵根一阵酥麻。
“保证让你在同胞面前,神性十足,仙气飘飘。”
孙连城一个激灵,感觉自己信她一句话,都会被卖了还帮她数钱。
几天后,专家团抵达。
车队扬起的尘土还未散尽,孙连城就看到了领队的那位老者。
头发花白,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眼神锐利而严谨,手里还捏着一个笔记本。
正是国内农业科学界的泰斗——陈院士。
陈院士一下车,看到眼前这幅诡异的景象,眉头瞬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
一群肤色黝黑的坎巴人,正对着一个身穿白色宽大袍子(新赶制的,镶着金边,更像五星级酒店的豪华浴袍了)、一脸生无可恋的年轻人顶礼膜拜。
他显然对这套“神神叨叨”的东西,充满了来自唯物主义学者的本能抗拒。
临时的“研讨会”,就在一片刚搭好的大棚里召开。
没有ppt,没有投影仪,只有一张木板桌,和一群盘腿坐在地上的坎巴官员。
陈院士也不废话,开门见山,直接向“神座”上的孙连城抛出了一个致命问题。
“孙……同志。”
他显然对“先知”这个称呼难以启齿。
“我看过大使馆发来的报告,对你的‘内循环经济模型’很感兴趣。但理论需要数据支撑,请问,在你的模型里,关于坎巴地区特有的红土土壤改良方案,以及在旱季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具体的参数和技术路径是什么?”
来了!
他来了!他带着专业问题和审视的目光走来了!
孙连城感觉自己的后背瞬间就被冷汗浸湿,新做的“神袍”都贴在了身上。
参数?路径?
他只知道游戏升级打怪的路径!
全场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包括伊莎贝尔那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漂亮眼睛。
他完了,今天就要神格破碎,当场社死。
电光火石之间,孙连城的社畜本能再次占领了高地。
当老板问你一个你完全不懂的问题时,怎么办?
——答:把问题用一种更高深、更玄学的方式再扔回去!
孙连城缓缓闭上眼睛,做出一副正在“接收神启”、精神力不堪重负的痛苦表情。
足足憋了半分钟,他才缓缓睁开眼,眼神中充满了“看破不说破”的慈悲与疲惫。
他没有回答问题,而是走下“神座”,弯腰,从地上捧起一撮红土。
他把土凑到鼻尖,轻轻嗅了嗅,仿佛在品鉴一杯陈年的佳酿。
然后,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他用一种悲天悯人的语气,轻轻吐出四个字:
“时候,未到。”
陈院士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算什么回答?打太极?
孙连城没给他追问的机会,他伸出手,指向远处一群正在田间挖着简易沟渠的坎巴村民。
“道法自然。”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带着一种奇异的镇定。
“土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河水知道自己该流向何方。我们,只需要看着,不要打扰。”
“去问土地,别问我。”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专家团所有人都懵了。
这是什么?故弄玄虚?还是某种他们不理解的东方神秘哲学?
陈院士是个严谨的学者,他压下心中的疑虑,决定用实践检验真理。
他带着团队,脱下皮鞋,换上解放鞋,真的走进了田间地头。
接下来的几天,专家团没有再找孙连城“开会”。
他们吃住都在村里,和那些坎巴村民一起劳作。
然后,他们震惊了。
他们发现,坎巴人正在用一些看似原始、却异常有效的方法在改良土地。
比如,将某种特有的水生植物和牲畜粪便混合发酵后,埋入红土中,大大改善了土壤的保水性。
他们还发现,村民们挖掘的那些看似随意的沟渠,完美地利用了微小的地势落差,在旱季最大限度地收集晨露,并能精准地灌溉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这些技术,不是凭空出现的。
都是项目部的老王、老张那些老工程师,根据当地情况,结合自己几十年经验,手把手教给村民的。
但在陈院士和专家团看来,这一切都成了孙连城那句“道法自然”的最好注脚。
他们脑补出了一整套完美的逻辑闭环:
先知(孙连城)并没有直接给出技术方案,因为他知道,任何外来的“先进技术”都可能水土不服。
他用“神启”的方式,激发了坎巴人民的本土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他用“道法自然”这句充满哲学思辨的话,是在点拨他们这些象牙塔里的技术官僚——不要总想着“技术输出”和“标准答案”,要深入实践,要相信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力!
这哪里是什么经济模型?
这分明是一堂深刻的、关于发展援助思想的哲学课!
考察结束前夜,陈院士在自己的工作报告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此次坎巴之行,收获巨大。孙连城同志为我们提供的,并非一套具体的技术方案,而是一把解锁思想枷锁的钥匙,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他让我们深刻反思了过去‘专家指导、民众执行’的援助模式的局限性。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是‘授人以渔’这四个字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激发内生动力,是相信与等待。”
“他让我们这些技术工作者明白,有时候,最高明的指导,就是不指导。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对外援助工作,具有颠覆性的启示意义。”
报告写完,陈院士看着窗外那片在月光下生机勃勃的土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悟了。
而此时,那个让他们“顿悟”的孙连城,正躺在行军床上,为自己又一次成功蒙混过关而窃喜不已。
就在这时,帐篷帘子被猛地掀开。
伊莎贝尔走了进来,她那张总是带着玩味笑意的脸上,此刻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一个军用平板电脑,重重地塞到了孙连城手里。
屏幕上,是一段热成像卫星监控视频。
视频中,一小股约十几人的队伍,装备精良得令人心惊,正呈标准的战术队形,如手术刀般精准地穿越邻国的边境丛林。
他们的目标,直指坎巴境内。
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职业军人的冷酷与高效。
这绝不是什么乌合之众的军阀。
这是一群潜入羊圈的饿狼。
伊莎贝尔的声音,冰冷如铁,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看来,有人不想让你的国家,安安稳稳地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