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1978年的秋天,青溪的风里少了几分潮气,多了些干爽的稻香。林晓棠提着帆布包走出青溪县城车站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拓宽了的柏油路——当年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能并排走两辆自行车,路两旁的白杨树长得笔直,叶子在风里哗啦啦响,像在喊她的名字。
“姑娘,要薄荷艾不?治痒的‘吴艾’,刚采的!”车站门口的小摊前,一个戴蓝布头巾的媳妇笑着招呼,竹篮里堆着青绿色的艾束,上面系着红绳,风一吹,艾香飘过来,还是当年的味道。晓棠走过去,指尖碰了碰艾叶上的细绒,刚要开口,那媳妇突然眼睛一亮:“你是……晓棠姑娘?上海来的知青,当年帮俺们治怪病的!”
晓棠愣了愣,随即笑了——她没想到,离开青溪九年,还有人记得她。“是我,”她接过一束艾,凑近闻了闻,“这艾还是跟当年一样香。”媳妇笑得更欢了:“可不是嘛!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种艾,都说是‘晓棠姑娘带回来的好东西’,王婆婆走之前还总念叨你呢!”
提到王婆婆,晓棠心里一沉。她谢过媳妇,提着帆布包往东河沟走。路上的田埂还是老样子,只是多了些灌溉用的水泥渠,麦田里的麦穗沉甸甸的,几个孩子在田埂上跑,手里拿着艾编的小蚂蚱。
东河沟的古墓远远就看见了——薄荷艾长得比人高,一片翠绿,围着古墓砌了圈矮墙,当年她插的木牌不见了,换成了一块水泥牌,上面用红漆写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墓”,字写得工整,还画了个小小的艾苗图案。
“晓棠!”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晓棠回头,看见苏明走过来,他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比当年胖了些,手里拿着个公文包,“我听说你今天回来,特意从省城赶过来的。”苏明笑着递过一本证书,“1975年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靠你当年记的笔记——里面的症状、地衣观察、吴氏记载,都是关键证据,省博物馆还把你的笔记复印存档了呢!”
晓棠接过证书,指尖摸着上面的字,突然眼泪掉了下来。她走到薄荷艾旁,伸手摸了摸艾叶,还是当年的触感,凉丝丝的,带着清苦的香。“吴氏,我回来了。”她轻声说,风拂过艾丛,叶子沙沙响,像在回应她。
“晓棠!”陈杏从田埂那头跑过来,穿着白大褂,头发梳得整齐,胸前别着个“副院长”的徽章。她一把抱住晓棠,声音哽咽:“你终于回来了!王婆婆去年冬天走的,走之前还拉着我的手说‘晓棠肯定会回来的,你要把艾种好,等她回来’。”
晓棠跟着陈杏去王婆婆的坟前,坟在陈家村的后山,旁边种着几株薄荷艾。晓棠把刚买的艾束放在坟前,蹲下来,轻轻拂去坟上的草屑:“婆婆,我回来了,艾长得很好,古墓也好好的,您放心吧。”风里飘着艾香,混着泥土的味道,暖暖的,像王婆婆当年的手。
第二幕
第二天上午,晓棠带着旧笔记本去了县文化馆。文化馆在县城的老戏楼里,门口挂着块新牌子,里面收拾得很干净,书架上摆着不少旧书和档案。馆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老花镜,看见晓棠的笔记本,眼睛一下子亮了:“这就是你说的‘青溪活档案’?我早就听说了!”
晓棠把笔记本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碎砖还在,薄荷艾标本虽然有点干,但颜色还在,小柱子的画、陈杏的信,都用透明纸包着,保存得很好。“这里面记了1968年挖古墓、治怪病的事,还有吴氏的故事,”晓棠指着笔记里的内容,“还有这些年陈杏给我写的信,里面有青溪的变化。”
馆长一边翻,一边点头,不时用铅笔做标记:“这太珍贵了!我们要复印存档,还要编成《青溪古墓与民俗》,让更多人知道青溪的故事。”他抬头看着晓棠,“你要是有空,帮我们一起整理吧?把这些信、照片都加进去,让内容更完整。”
晓棠笑着答应了。接下来的几天,她每天都去文化馆,把笔记本里的内容逐页整理,还把苏明给的木牍拓片、李伯的《青溪草药志》手抄本复印件也加了进去。有时候陈杏会来帮忙,指着笔记里的病人记录说:“这个张大妈,去年还来医院看我呢,她孙子都上小学了,还知道‘薄荷艾能治痒’。”
一周后,晓棠去了陈家村小学。学校是新盖的,红砖墙,玻璃窗,操场上飘着五星红旗。小柱子穿着中山装,戴着红领巾,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他现在是村里的代课老师。看见晓棠来,他赶紧让孩子们自习,跑了出来:“晓棠姐!你可算来了!孩子们都等着听你讲古墓的故事呢!”
晓棠跟着他走进教室,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睁着大眼睛问:“老师,你真的见过古墓吗?里面真的有会治病的艾吗?”晓棠坐在讲台上,拿出笔记本,翻开里面的古墓图:“我当年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东河沟挖水渠,发现了一座古墓,里面有个叫吴氏的阿姨,她知道薄荷艾能治痒,就把艾陪葬在墓里,提醒后人……”
她给孩子们讲地衣孢子的故事,讲李伯怎么用薄荷艾治病,讲大家一起种艾守古墓的事。孩子们听得入迷,有的拿出小本子记,有的举手问:“老师,我们现在种艾,是不是也在帮吴氏阿姨呀?”晓棠笑着点头:“对呀,你们种艾,就是在把吴氏阿姨的善意传下去。”
离开小学前,小柱子把孩子们的笔记递给晓棠,上面画满了古墓和薄荷艾,还有歪歪扭扭的字:“我要守着艾,守着古墓。”晓棠摸着这些笔记,心里暖暖的——青溪的故事,终于传到了下一代。
第三幕
十月的青溪,天高气爽,东河沟的麦田一片金黄,薄荷艾也到了采收的季节。晓棠、陈杏、小柱子带着村里的孩子和小学的学生,提着竹篮,去东河沟种艾。
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有的拿着小铲子,有的提着水壶,小柱子教他们怎么挖坑:“坑要挖得浅一点,艾苗的根不能埋太深,不然长不好。”晓棠蹲下来,帮一个小女孩把艾苗放进坑里,用手培土:“种完要浇点水,记住了吗?”小女孩点点头,认真地浇水,像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事。
陈杏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笑着对晓棠说:“现在村里种了五十多亩艾,明年还要扩大,准备办个艾制品厂,做艾绳、艾香囊,让更多人知道青溪的‘吴艾’。”晓棠看着眼前的艾田,风吹过,一片翠绿,心里想:“吴氏当年肯定没想到,她留下的艾,能帮着青溪人过日子。”
种完艾,晓棠去了原来的知青点——现在改成了公社文化站。门口的土坯房刷成了白色,墙上挂着“青溪民俗展示”的牌子,里面摆着当年知青用的农具、晓棠的旧笔记本复印件、薄荷艾标本,还有赵小磊从上海寄来的信。
“这是赵小磊去年寄来的,”文化站的管理员指着墙上的信,“他说在上海也种了艾,跟学生讲青溪的故事,还说以后要带学生来青溪看看。”晓棠走近看,信上的字还是当年的潦草字迹:“晓棠,青溪的艾还在吗?我跟我儿子说,当年我在青溪,跟你一起挖过古墓,种过艾……”
晓棠摸着信,突然觉得,不管走多远,不管过多少年,那些跟青溪有关的人和事,都不会消失。就像这艾,种在土里,就能生根发芽,长出血脉。
晚上,晓棠在新笔记本上写下:“1978年秋,我回到青溪。爱还在,人还在,理还在。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比如爱,比如故事,比如一代代传下去的善意。”
窗外的月光落在书桌上,桌上的薄荷艾标本飘着淡淡的香。晓棠抬头看向窗外,东河沟的方向一片安静,她知道,那里的艾还在生长,那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她,终于回到了属于她的土地。
(第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