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王家村的初夏总裹着薄荷艾的清苦香,林砚刚把文化站最后一批东夷刻符拓片整理好,就拐进了村口的“守泉农家乐”。院子里的老梨树枝叶疯长,筛下细碎的阳光,落在靠窗的木桌上——那里摊着一张泛黄的王家村地形图,一个穿浅灰冲锋衣的男人正俯身看着,指尖在“后山神泉”的标记上轻轻点着。
“您是来考察的?”林砚拉过一把竹椅坐下,指尖还沾着拓片的墨痕。男人抬头,露出一双带笑的眼睛,手里还捏着支铅笔,笔尾挂着个小小的树叶形状挂坠。“我叫陈默,环保工程师,”他把桌上的玻璃杯往林砚那边推了推,杯壁凝着水珠,“想来看看王家村毒素清理后的生态恢复情况,特别是神泉周边的水源保护。”
林砚心里一动——自上次毒骨危机后,她一直担心土壤毒素残留影响水源,却没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士咨询。她指着地图上“古墓隔离带”的位置:“这一片的土壤我们用活性炭覆盖过,但总怕雨季会有渗漏;神泉的水虽然检测达标,可村民还是习惯去老井挑水。”陈默立刻拿出笔记本,笔尖飞快滑动:“我带了便携式检测仪,明天可以先测神泉下游的溪流;至于村民的顾虑,或许可以做个‘透明监测’——每天把数据贴在村广场,让大家放心。”
说话间,小虎抱着一捧刚摘的樱桃跑进来,看见陈默就喊:“林砚姐姐,这个人昨天还问我后山的薄荷艾长得好不好呢!”陈默笑着揉了揉小虎的头:“薄荷艾是很好的生态指示植物,它长得旺,说明土壤重金属含量低。”林砚看着他眼里的认真,忽然觉得,王家村的风里,好像多了点不一样的暖意。
第二幕
第二天清晨,陈默的环保监测车就停在了神泉旁。林砚陪着他蹲在泉边,看着他将检测仪的探头缓缓探入水中,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锌离子浓度稳定,铜离子几乎为零,比国家标准还好。”他转头看向不远处的农田,眉头微蹙——几袋没封好的化肥堆在田埂上,雨水正顺着袋口往下渗。
“村民们对‘生态’还是没概念。”林砚叹了口气。陈默没说话,只是从车里拿出几张彩色海报,上面画着“垃圾分类指南”和“化肥密封保存示意图”,还用东夷刻符的样式画了小图标。“我们去村广场搭个宣讲台吧,”他递给林砚一卷胶带,“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讲,比硬灌道理管用。”
宣讲会那天,陈默没讲复杂的术语,只举着从田里采的麦穗:“大家看,去年毒土的时候,麦穗只有这么短,”他用手比了个小拇指,“现在呢?”小虎立刻举起手里的麦穗,比他的手还长一截。陈默笑着点头:“只要我们护好土、护好水,明年的麦子能长得更高。”林砚站在一旁,看着他耐心解答村民的疑问——王婶问“垃圾分类会不会麻烦”,他就说“我帮大家做分类箱,贴好标签”;李叔问“神泉能不能洗衣服”,他就说“泉边我会装个洗衣池,用井水,神泉水留着喝更健康”。
接下来的半个月,两人几乎天天泡在一起。陈默画了王家村生态修复的详细图纸,林砚就帮他跟村民沟通占地问题;陈默在后山种耐旱的侧柏,林砚就带着“守护者联盟”的村民一起挖坑。有天傍晚下雨,两人躲在山神庙的屋檐下,陈默看着林砚淋湿的发梢,递过一条干毛巾:“你为这个村子付出的,比我多太多了。”林砚接过毛巾,闻到上面淡淡的皂角香:“这是我祖父守护的地方,也是我的家。”陈默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自己找了这么久的“能一起做事的人”,好像就在眼前。
第三幕
王家村的篝火晚会,是为了庆祝生态项目初见成效办的。村广场上堆起的篝火噼啪作响,老周抱着吉他弹起了《映山红》,村民们围着篝火跳着自编的舞蹈,小虎拉着几个孩子,非要给林砚和陈默让出中间的位置。
“今天谢谢你。”林砚看着篝火旁的村民,脸上满是笑意。陈默没看篝火,只看着她:“我应该谢谢王家村,让我找到想一直做的事。”他顿了顿,声音比晚风还轻,“更谢谢你,让我想一直留在这儿。”
林砚的心猛地一跳,篝火的光映在陈默脸上,能看到他微微泛红的耳尖。“我知道王家村有很多事要做,”陈默的指尖轻轻碰到她的手背,带着点紧张的温度,“我想和你一起做——林砚,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吗?”
周围的音乐好像突然停了,只剩下篝火的噼啪声和自己的心跳。林砚看着陈默眼里的认真,想起这些天他为村子做的一切,想起两人在山神庙躲雨的傍晚,想起他笔记本里画着的、标着“林砚建议”的图纸——她笑着点头,声音轻却坚定:“我愿意。”
“好啊!”小虎突然跳起来,手里还举着个用薄荷艾编的花环,往两人头上戴,“以后陈默哥哥就是我们村的人啦!”村民们跟着起哄,掌声和笑声裹着篝火的暖意,飘向远处的古墓和神泉。林砚靠在陈默身边,闻到他身上混合着泥土和薄荷艾的味道……
(第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