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计划的公布,如同一颗投入人类文明之海的巨石,激起的并非全是希望的浪花,更多的是难以置信的眩晕与深不见底的忧虑。将一颗恒星装入“笼中”?这听起来更像是神话而非可行的计划。然而,当联邦科学院与工程总部联合发布的、厚达数万页的《戴森球一期工程技术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路线图》以简化版形式向全社会披露后,所有人才真正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疯狂,更是一场需要以世纪为单位、倾尽整个文明之力去实现的、前无古人的 工程学奇迹。
宏观尺度的震撼:
计划的全息模拟演示,让最冷静的观察者也为之失语。那不再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将整个太阳系作为沙盘,进行的上帝般的操作。
数以亿计的“日冕”能量收集卫星,被设计成轻盈的菱形或六边形结构,如同金色的蜂群,精确分布在环绕太阳的数个同心轨道上。它们并非静止,而是遵循着复杂的动态平衡算法,像一场永恒的金色华尔兹,在避免碰撞的同时最大化接收光照。
连接这些卫星与节点空间的,并非实体缆绳,而是一道道由高强度磁场约束、肉眼不可见的能量导管。这些导管如同人体的血管网络,将收集到的恒星能量,以近乎光速输送到各个节点站进行初步处理和分配。
而作为“骨架”的节点空间站本身,每一个都堪比旧时代的一座小型城市,内部集成了能量中转、维护船坞、居住舱段、科研模块,甚至是小型生态农场。它们是人类文明悬挂在太阳烈焰边缘的前哨站,是这旷世工程的铆钉与支点。
微观技术的极限突破:
要实现这一切,联邦的科技树几乎被强行掰弯,指向了曾经不敢想象的方向。
· 材料革命:“太阳金”
传统金属在日冕附近的高温下会瞬间汽化。材料学家们受木卫二巨兽“灵能生物晶体”的启发,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复合材料——“太阳金”。它并非单一金属,而是在纳米级别上将高反射率陶瓷、碳纳米管、灵能导流层以及微量的“息壤”量子流体融合在一起。这种材料不仅能反射绝大部分有害辐射,还能将吸收的热能通过灵能层高效转换为可利用能量,其熔点和结构强度达到了理论极限。
· 制造革命:“轨道锻造厂”
在水星轨道建立的自动化工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厂房。它们是利用聚焦太阳光作为能源的巨型3d打印矩阵。被粉碎的水星矿石在失重环境下被激光熔炼、提纯,然后由灵能场引导,按照设计图直接“打印”出完整的能量收集卫星或节点站组件,精度达到微米级,效率是地面工厂的千倍以上。
· 运输革命:“光帆货运编队”
如何将数以万亿吨计的材料从水星运送到建设轨道?化学火箭效率太低。工程师们设计出巨大的、由超薄“太阳金”薄膜制成的 “光帆” 。这些光帆不携带燃料,而是依靠调整帆面角度,利用太阳光压本身作为动力。它们组成庞大的编队,如同在星海中航行的古老帆船队,沉默而坚定地将建筑材料“吹”向目的地。
· 能源传输革命:“灵能共振束”
无线能量传输的瓶颈在于损耗和扩散。苏婉团队基于聚灵阵的原理,开发出 “灵能共振束” 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建立同频灵能场,能量可以像在导线中一样,以“波导”形式定向传输,损耗率被降低到惊人的百分之一以下,解决了能量千里传输的核心难题。
社会的重构与牺牲:
如此规模的工程,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变。
“行星粉碎者”成为了新一代最艰苦也最光荣的职业,无数工程师和工人告别家人,长期驻扎在水星轨道和建设前线。
教育资源大规模向物理、工程、材料、能源等领域倾斜,整整一代人的童年梦想从艺术家、商人变成了“戴森球工程师”。
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金乌”计划倾斜,民用科技发展几乎停滞,民众生活水平维持在保障生存的基础线,一切为了那个遥远的、笼罩太阳的梦想。
这是一场文明的豪赌。联邦就像一位将所有筹码推上牌桌的赌徒,赌的是在敌人到来之前,自己能先一步将太阳的力量握在手中。
墨菲斯看着这一切,在私人记录中写道:“他们正在创造一个神迹,也可能是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当太阳被遮蔽的那一刻,我不知道照亮的是我们的未来,还是我们的墓碑。”
工程学奇迹的帷幕已经拉开,但这场演出的终点是文明的辉煌加冕,还是彻底湮灭的终章?时间,将给出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