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咸阳宫正殿(秦始皇嬴政时期)
嬴政盯着天幕中“易小川以武将蒙毅身份活动”的画面,又想起自家掌机要的文官蒙毅,指节叩击御案的力道渐重,对李斯冷声道:
“朕的蒙毅,是‘典狱讼、掌朝政’的上卿,何时成了舞刀弄枪的武将?这易小川,分明是借蒙毅之名,行武将之实,混淆视听!”
他目光扫过天幕里易小川“拒绝参与权谋、只念回家”的描述,语气更沉:“朕的文官蒙毅,敢依法惩赵高、敢直言劝朕,是能为大秦筹谋的肱股之臣;这假蒙毅倒好,占着蒙氏名头,却对朝堂之事避之不及,一心只想着‘回未来’——他哪点配得上‘蒙毅’二字?”
秦朝·蒙府书房(文官蒙毅居所)
蒙毅捧着手中的律法竹简,却盯着天幕里“易小川以武将蒙毅身份征战”的画面,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对身旁的侍从沉声道:
“简直荒唐!我蒙氏世代事秦,我以文才侍君,掌朝堂机要,竟有外人借‘蒙毅’之名,当起了武将?”
侍从低声道:“大人,天幕说这易小川是未来人,不懂我大秦朝政,只懂领兵……”
蒙毅猛地将竹简拍在案上,眼中满是屈辱:“不懂朝政便罢了,竟敢冒用蒙毅之名!我蒙毅在朝堂上,敢与赵高对峙、敢劝陛下恤民,靠的是‘忠信’与‘才学’;他一个连大秦律法都不知的人,凭什么用我的名字领兵?”
天幕流转【#百帝之师#汉文帝#刘恒】
【废除肉刑:以“仁”改法,重塑法治温度
汉初沿用秦代苛刑,肉刑(黥刑、劓刑、斩左趾等)不仅摧残身体,更激化社会矛盾。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因罪当受肉刑,其女缇萦上书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并痛陈肉刑“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刘恒被缇萦的孝心与谏言打动,当即下诏废除肉刑: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剃发戴铁钳服劳役),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
这一改革并非简单“减刑”,而是从“惩罚肉体”转向“惩戒与教化结合”,首次在封建法治中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既保留刑罚的警示作用,又给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
【此后,汉景帝进一步减少笞刑数量(将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并规范笞刑工具与执行方式,避免罪犯受刑致死。
汉文帝的“废肉刑”成为后世法治改革的标杆:唐代《唐律疏议》延续“轻刑化”思路,废除诸多残酷刑罚;即便如明太祖朱元璋,虽重典治贪,但对普通百姓也借鉴“慎刑”理念,避免过度株连。
这一举措证明,“法治”并非只有“严苛”一条路,“仁政”与“法治”可相辅相成,成为历代帝王制定刑法的重要参照。】
【淮南王刘长是刘恒的异母弟,因自幼丧母,由刘恒抚养长大,性情骄纵。
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勾结匈奴、闽越,图谋叛乱,事败后被押解至长安。
当时朝堂多数大臣主张“诛刘长以儆效尤”,但刘恒顾虑“兄弟之情”与“天下观感”——若严惩亲弟,恐被视为“薄情寡义”,也可能激化其他诸侯对中央的猜忌(汉初诸侯势力仍强,“七国之乱”隐患已现)。
最终他选择“从轻处置”:废除刘长的淮南王封号,将其流放蜀郡严道县,且规定“载以辎车,县次传”,沿途供给衣食,不许苛待。
虽然后来刘长在流放途中因“羞愤”绝食而死,刘恒仍以“列侯之礼”安葬,并封刘长的四个儿子为侯,后来又封其中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恢复淮南国建制。
这一处理方式看似“妥协”,实则是“以柔术化解矛盾”的高明策略:既挫败了叛乱,维护了中央权威,又避免了“手足相残”的恶名,更向其他诸侯传递“只要不谋反,朝廷愿以亲情相待”的信号,暂时稳定了汉初诸侯与中央的关系。】
【后世帝王在处理宗室叛乱时,常借鉴这一思路:如唐太宗处理李建成、李元吉余党时,虽诛杀核心人物,但对其余宗室、部将多“既往不咎”,甚至重用有才能者(如魏徵);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对吴三桂的部将也区别对待,避免大规模清算,减少社会动荡。
汉文帝的“柔术”证明,“稳固政权”未必需要“铁血镇压”,“恩威并施、分化瓦解”往往能更长久地维护统治。
汉初因秦末战乱与楚汉相争,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刘恒即位后,将“休养生息”作为核心国策,而“皇帝节俭”是这一国策的关键支撑。
最典型的是“停建露台”事件:刘恒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召工匠核算成本,得知需“百金”(约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当即停建,叹道:“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在位23年,他从未扩建宫殿、增添车马,甚至将宫中多余的宫女放出,减少宫廷开支。
皇帝的“俭”直接转化为“民的利”:他多次下诏“除田租税”,将汉初的“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甚至在公元前166年至前155年,连续11年免除全国田租;同时鼓励农耕,“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对努力耕作的农民给予奖励;针对商人“囤积居奇”的问题,采纳晁错《论贵粟疏》的建议,推行“入粟拜爵”,让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境,换取爵位,既充实了边境军粮,又平抑了内地粮价,让农民受益。】
【这一系列举措的效果极为显着:到汉文帝末年,汉初的凋敝景象彻底改观,“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粮价从汉初的“石万钱”降至“石数十钱”,人口大幅增长,为“文景之治”的鼎盛与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世王朝在开国初期,几乎都会效仿这一模式:如唐太宗“戒奢以俭”,减少宫廷开支,推行“均田制”;明太祖“重农抑商”,奖励垦荒,均以“皇帝节俭+轻徭薄赋”的组合,快速恢复经济。
汉文帝的实践证明,“帝王的节俭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治国策略”,这一理念成为历代明君治国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