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极殿(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指尖摩挲着御案上的《贞观律》草稿,看着天幕中汉文帝废肉刑的记载,对身旁的魏徵笑道:
“刘恒此举,颇有古人仁君之风。昔年朕定天下,亦曾删减隋末苛法,如今看来,‘惩戒与教化并重’,确实是法治正道。”
魏徵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汉文帝因缇萦上书而改法,可见君听谏则明;陛下纳群臣之言修订律法,正与古人相合。
且刘恒处理刘长之事,恩威并施,与陛下当年不问建成、元吉余党,重用微臣之策,异曲同工。”
李世民望着天幕中“停建露台”的描述,目光更沉:“百金罢露台,朕当效仿。自朕即位,虽未大兴土木,但宫中用度仍可再减。帝王节俭一分,百姓便宽裕一分,这‘文景之治’的根基,正在于此。”
明朝·奉天殿(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盯着天幕上“废除肉刑”的内容,手中的朱笔重重顿在奏疏上,对李善长冷声道:“刘恒废肉刑,是因汉初凋敝需宽仁;朕治天下,却需‘重典惩贪’——贪官污吏剥民脂膏,若不用重刑,何以平民愤?”
待看到“对普通百姓借鉴慎刑理念”时,他语气稍缓:“不过,对良善小民,确需慎刑。朕定《大明律》,已删去前朝诸多酷法,便是不愿重蹈暴秦覆辙。但贪腐之徒,绝不可轻饶。”
听到“停建露台”的典故,朱元璋捋了捋胡须,面露赞许:“此乃明君所为!朕当年在应天称帝,亦未曾扩建宫室。
帝王当知,一砖一瓦皆取自民,奢侈便是亡国之兆。刘恒的节俭,该让后世子孙都学学。”
清朝·乾清宫(清圣祖玄烨时期)
康熙帝看着天幕中汉文帝处理淮南王叛乱的段落,指尖敲击着龙椅扶手,对明珠道:
“刘恒以柔术安诸侯,颇有智慧。朕当年平定三藩,未对降兵降将赶尽杀绝,亦是此法——若一味清算,反激民变,不如恩威并施,方能长治久安。”
明珠躬身附和:“陛下圣明。汉文帝暂稳诸侯,为文景之治奠基;陛下平定三藩,亦为盛世铺路,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当天幕提及“休养生息与节俭”,康熙帝转头对张廷玉道:“‘三十税一’‘停建露台’,这才是治国根本。
朕在位多年,始终轻徭薄赋,从不肯为一己之欲劳民伤财。民生殷实,国家方能稳固,刘恒此举,堪称帝王表率。”
天幕继续,只见,天幕中出现了一个手持青龙偃月刀的红脸壮汉,然后浮现出四个字《汉寿亭侯》
【关羽真的死了
你果然成了名将
要被这千古传唱
可我眼中的模样
仍在那汜水关上
你横刀立马而回
我手中温酒作陪
仅那把青龙偃月垂
已好似平地惊雷】
唐朝·太极殿(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目光落在天幕中红脸壮汉与“汉寿亭侯”四字上,待歌声唱到“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手中玉圭轻叩御案,对魏徵笑道:“关云长当年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这份勇毅,堪与我朝尉迟敬德、秦叔宝媲美。”
魏徵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虞世南曾赞关羽‘利不动,爵不絷’,其忠义果敢,正是乱世名将之风采。这歌声中‘横刀立马’的气魄,想来便是他能千古流传的缘由。”
李世民望着天幕中青龙偃月刀的虚影,眼神渐深:“乱世需此等勇将安邦,盛世更需此等忠义立心。朕麾下诸将,若皆有此等气节,何愁天下不定。”
明朝·奉天殿(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盯着天幕中手持青龙偃月刀的身影,听到“汉寿亭侯”四字时,手中朱笔重重落在奏疏上,对李善长沉声道:“关羽此人,史书载其‘威震华夏’,确有过人之勇。但乱世名将易得,忠义之臣难寻。”
李善长躬身道:“陛下圣明。关羽对刘备不离不弃,此等忠心,正是臣子典范。虽前朝曾有加封,但我大明当重其本真,彰其忠义。”
待歌声唱到“温酒斩华雄”,朱元璋嘴角微扬,语气却仍带着审视:“勇则勇矣,然恃勇而骄终难长久。朕麾下将士,既要学其忠勇,更要戒其骄矜,方能为大明镇守四方。”
【汜水关的十八位
再见你定是惭愧
那华雄必是鼠辈
怎有幸与你相对
我未曾向谁折腰
自眼中尽是云霄
可这杯温酒这一遭
真是一把快刀】
宋朝·紫宸殿(宋太祖赵匡胤时期)
赵匡胤盯着天幕中关羽持青龙偃月刀的身影,听到“汜水关的十八位,再见你定是惭愧”时,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佩剑,对赵普笑道:“十八路诸侯各怀心思,反让关羽一人逞威,这便是‘人心不齐,纵有千军亦难成事’。”
赵普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杯酒释兵权’,正是为了凝聚人心、避免藩镇割据,若如十八路诸侯那般各自为战,大宋江山何谈稳固?”
待歌声唱到“这杯温酒这一遭,真是一把快刀”,赵匡胤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关羽这‘快’,是勇,更是破局的决断。朕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亦是趁势而为的‘快’,但若无民心所向,再快的刀也斩不开乱世迷局。”
汉朝·长乐宫(汉武帝刘彻时期)
刘彻看着天幕中“汉寿亭侯”的字样,听到“关羽真的死了,你果然成了名将”时,猛地攥紧御座扶手,对卫青沉声道:“朕的大汉,最不缺的便是忠勇之将!卫青,你北击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哪一个不比这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更壮我大汉声威?”
卫青躬身答道:“陛下所言极是。我大汉将士为保家国、拓土开疆,皆抱必死之心,关羽虽勇,却只护一主;我大汉将士,护的是天下苍生、大汉疆土!”
当歌声唱到“我未曾向谁折腰,自眼中尽是云霄”,刘彻嘴角扬起傲色:“这股不折腰的傲气,倒有几分我大汉风骨!但朕要的,不是一人的傲气,是整个大汉的傲气——让匈奴不敢南下牧马,让四方蛮夷皆称臣纳贡,这才是真正的‘眼中尽是云霄’!”
【后我将你生擒
便道了知己难寻
那日你座在降群
胜过了万两金银
只恨这相见恨晚
也恨你目光太短
也恨你那颗英雄胆
被情谊占的太满
斩颜良 诛文丑
孤差你一顿好酒
你五关六将而走
我信你未曾回首
本想用毕生所能
来敬这一场相逢
可名利请来的英雄
和鼠辈有何不同
罢了 罢了
便任这世人来吵
甚好 甚好
竟还有忠义不倒】
汉朝·长乐宫(汉武帝刘彻时期)
刘彻听到“本想用毕生所能,来敬这一场相逢”,猛地一拍御座扶手,对卫青沉声道:
“曹操惜关羽,却留不住他;朕惜你与霍去病,便给你们拓土开疆的机会——这才是‘敬相逢’的正道!关羽的‘相逢’,只在君臣私义;朕的‘相逢’,却在与天下英雄共护大汉!”
卫青躬身答道:“陛下圣明。臣与霍去病能北击匈奴,靠的是陛下的信任与大汉的国力。
关羽虽有勇,却无大汉这般强盛的后盾;他的‘忠义’,只能护一人一主,而臣等的‘忠义’,却能护大汉万里疆土!”
待歌声唱到“竟还有忠义不倒”,刘彻嘴角扬起傲色:“关羽的忠义,是一人之忠;我大汉将士的忠义,是一国之忠!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汉的忠义,不仅能让关羽千古流传,更能让大汉万代昌盛!”
宋朝·紫宸殿(宋太祖赵匡胤时期)
赵匡胤听到“你五关六将而走,我信你未曾回首”,手指摩挲着腰间佩剑,对赵普笑道: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看似勇毅,实则是‘破釜沉舟’——他若回头,便失了对刘备的义;可这一路杀戮,却也失了几分仁心。”
赵普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杯酒释兵权’,便是不愿见‘君臣相残’的局面。关羽的‘义’是‘决绝’,陛下的‘义’是‘仁厚’——仁厚方能得民心,决绝只能得虚名。”
【任你挂印封金
一骑千里寻亲
吾拦了整个三军
好送你这段名勋
尔的义薄云天
尔的忠义为先
本以为不在人间
才好想留在身边
我怪你不曾降我
在心中这般不舍
可是你若是降我
那才是真的不舍】
三国·曹魏邺城(时间线架空)
曹操望着天幕中自己“拦了整个三军,好送你这段名勋”的场景,手中酒盏微微晃动,对郭嘉叹道:
“奉孝,当年我放关羽离去,满朝文武皆劝我斩之,唯有你懂我——关羽这般忠义之士,杀之可惜,纵之可彰我招贤之心。如今看来,我当年的决定,倒让这‘忠义’二字传得更远了。”
郭嘉轻摇羽扇,笑道:“明公圣明。关羽‘挂印封金’,拒的是名利;明公‘放行三军’,显的是气度。
世人只会赞关羽的忠义,却不知明公的‘容人之量’,才是成就霸业的关键。若明公当年斩了关羽,反倒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名声。”
当歌声唱到“可是你若是降我,那才是真的不舍”,曹操仰头饮尽杯中酒,眼中闪过一丝怅然:
“他若真降了我,反倒失了那份‘义薄云天’的气魄。这般人物,只可远观,不可强留——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又有何用?”
隋朝·大兴宫(隋文帝杨坚时期)
杨坚看着天幕中关羽“一骑千里寻亲”的画面,手指摩挲着御案上的《开皇律》,对高颎道:
“关羽的忠义虽可贵,但‘一骑千里’却需闯五关斩六将,伤及无辜,此乃‘为私义而犯国法’。朕制定《开皇律》,便是要‘以法统义’——再大的忠义,也不能凌驾于律法之上。”
高颎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前秦因苛法而亡,陈朝因无度而灭,陛下‘以法安天下’,正是吸取前朝教训。
关羽的‘义’若不合律法,便是‘乱义’;我大隋臣子的‘忠’,需以‘守法’为根基,方能保江山稳固。”
【后来我第一次败
应该会死在林外
那赤兔马儿好快
让华容道的你在
还真是谢那孔明
来让你还了这情
可若是轮到我赢
怕无人与你同行
后闻你刮骨疗毒
只伴了浊酒一壶
那年的三个江湖
那一日好似妇孺
又一把单刀赴会
一人把三军喝退
可那一夜我长醉
抵不曾杀你的愧
可惜了英雄迟暮
这千百年的反复
可惜你身首异处
没看我走完那路】
秦朝·咸阳宫(秦始皇嬴政时期)
嬴政盯着天幕中“华容道的你在”“身首异处”的歌词,指节叩击御案的声响冷硬如冰,对李斯沉声道:
“关羽放曹操于华容道,是‘徇私义而误军机’;最终身首异处,皆是‘妇人之仁’所致!朕统一天下,靠的是‘赏罚分明、公私分明’,若将帅皆学他这般,何谈一统大业?”
李斯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关羽的‘义’是糊涂义,为一己私情放虎归山,终致败亡;我大秦将士需守‘公义’——为大秦拓土、为万民安身,方为正道。若学关羽这般‘重私轻公’,恐难成大事。”
待歌声唱到“可惜你身首异处”,嬴政嘴角勾起一抹冷然:“成大事者,需有铁石心肠。他既懂‘单刀赴会’的勇,却不懂‘斩草除根’的狠,败亡是必然。朕麾下蒙恬、王翦,哪一个不是‘公私分明’,方能为大秦镇守四方?”
汉朝·长乐宫(汉武帝刘彻时期)
刘彻听到“刮骨疗毒,只伴了浊酒一壶”,猛地攥紧御座扶手,对卫青沉声道:“关羽这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气魄,倒有几分我大汉将士的风骨!当年霍去病出征匈奴,带伤作战,亦是这般勇毅——但关羽空有勇,却无谋,终致身首异处,可惜!”
卫青躬身答道:“陛下圣明。霍去病带伤作战,是为‘破匈奴、安大汉’的大义;关羽刮骨疗毒,却只为‘守一城、护一主’的小义。且关羽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这才丢了荆州、送了性命。我大汉将士,既要学他的勇,更要学‘审时度势’的智。”
【从那日锋芒潜藏
到今日天下名扬
我又见你的面庞
又唤了一声云长
罢了 罢了
便愿君走好
昨日桃花尚早
今日天下皆晓
手握春秋半轴
一对丹凤双眸
端坐三尺高楼
官拜汉寿亭侯】
夏朝·斟鄩王宫(夏启时期)
夏启望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官拜汉寿亭侯”的画面,手指摩挲着身前玉琮,对辅臣伯益沉声道:
“关羽持刃立名,靠的是‘勇’;朕承大禹基业、定世袭之制,靠的是‘德’与‘信’。乱世需勇将安乱,治世需仁德安民,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伯益躬身应道:“君上圣明。昔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靠的是‘为民之心’;关羽‘名扬天下’,靠的是‘为主之忠’。我大夏子民需学大禹的‘公心’,而非关羽的‘私忠’,方能保社稷长久。”
待歌声唱到“今日天下皆晓”,夏启摇了摇头:“天下皆知关羽,却不知‘治世在德不在刃’。朕定要以‘仁’治夏,让子民安居乐业,而非靠勇将威名传世。”
商朝·殷都王宫(商汤时期)
商汤盯着天幕中关羽“端坐三尺高楼”的身影,手中青铜爵微微晃动,对伊尹叹道:“关羽‘官拜汉寿亭侯’,靠的是‘斩将夺旗’;朕灭夏建商,靠的是‘顺天应人’——夏桀暴虐失民心,朕才得以承天命,这‘民心’比‘勇名’更重。”
伊尹躬身附和:“王上圣明。昔年夏桀筑酒池肉林,失尽民心;王上轻徭薄赋、广纳贤才,才得天下归心。
关羽的‘忠义’是对一主的忠,王上的‘忠义’是对天下万民的忠,二者格局天差地别。”
当歌声唱到“罢了罢了,便愿君走好”,商汤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关羽虽勇,却不懂‘民心为根本’,终致身首异处。朕治商,定要以‘民’为先,让商朝基业远超关羽的虚名。”
西周·镐京王宫(周武王姬发时期)
周武王看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的歌词,指尖轻抚腰间青铜剑,对姜子牙笑道:“关羽读《春秋》明忠义,却只懂‘为刘备尽忠’;朕灭商兴周,靠的是‘尊周室、安诸侯’的大义——《周礼》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大义’比私忠更重要。”
姜子牙躬身应道:“大王圣明。昔年商纣无道,大王率诸侯伐纣,是‘替天行道’;关羽护刘备,是‘为私党争利’。我大周推行‘分封制’,靠的是诸侯对周室的‘公忠’,而非关羽那般的‘私义’,方能保天下太平。”
待歌声唱到“今日天下皆晓”,周武王摇了摇头:“天下晓关羽之勇,不如晓大周之德。朕定要以《周礼》教化万民,让‘礼义’传于后世,而非只留勇将之名。”
春秋·鲁国曲阜宫(鲁定公时期)
鲁定公听到“手握春秋半轴”,手中竹简重重放在案上,对孔子叹道:“关羽读《春秋》却行‘杀伐之事’,倒不如先生‘周游列国、传仁政之道’。《春秋》讲‘微言大义’,讲的是‘仁’与‘礼’,而非‘勇’与‘杀’。”
孔子躬身应道:“君上圣明。《春秋》之要义,在‘正名份、明礼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羽虽读《春秋》,却行‘过五关斩六将’的杀戮,是‘知其文而不知其义’。若天下诸侯皆学关羽的‘勇’,而非学‘仁政’,乱世永无宁日。”
当歌声唱到“官拜汉寿亭侯”,鲁定公摇了摇头:“爵位易得,仁德难修。关羽靠勇得爵位,先生靠仁德得天下敬仰,这‘仁德’才是真正的传世之基。”
战国·秦国咸阳宫(秦孝公时期)
秦孝公盯着天幕中关羽“天下名扬”的画面,手中商鞅所着《商君书》微微颤动,对商鞅沉声道:“关羽靠‘忠义’名扬天下,却不懂‘变法强国’;我大秦要东出函谷、一统天下,靠的是‘法治’与‘耕战’,而非‘私忠’。”
商鞅躬身应道:“君上圣明。《商君书》讲‘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靠的是‘国法’而非‘私义’;关羽的‘忠义’若不合国法,便是‘乱源’。我大秦推行变法,要让将士为‘国’而战,而非为‘主’而战,方能强兵富国。”
待歌声唱到“身首异处”,秦孝公嘴角勾起一抹冷然:“不懂变法强国,只靠私忠,终难成事。我大秦将士需学‘耕战’之术,而非学关羽的‘私义’,方能助大秦一统天下。”
秦朝·咸阳宫(秦始皇嬴政时期)
嬴政看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官拜汉寿亭侯”的歌词,指节叩击御案的声响冷硬如铁,对李斯沉声道:“关羽读《春秋》却行‘徇私废公’之事,封个亭侯便自满,眼界何其之小!朕统一天下,废分封、设郡县,靠的是‘天下为公’,而非‘一主一党的私义’。”
李斯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关羽的‘忠义’是小义,陛下的‘一统’是大义;陛下‘书同文、车同轨’,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的‘大义名扬’。关羽的亭侯之位,在陛下的帝业面前,不值一提。”
当歌声唱到“今日天下皆晓”,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傲色:“天下晓关羽,不如晓朕的大秦帝业。朕的功绩,远超关羽这般的勇将,定能传之万世。”
西汉·长安长乐宫(汉高祖刘邦时期)
刘邦听到“又唤了一声云长”,手中酒盏重重放在案上,对萧何笑道:“曹操唤关羽‘云长’,是惜才却留不住;朕当年唤韩信‘淮阴侯’,是既惜才又能重用——关羽只认刘备一人,韩信却能择明主而事,这才是真聪明。”
萧何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拜韩信为大将,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曹操虽惜关羽,却不懂‘放权用人’。关羽的‘私忠’让他丢了性命,韩信的‘择主而事’让他助陛下得天下,二者高下立判。”
待歌声唱到“官拜汉寿亭侯”,刘邦摇了摇头:“亭侯算什么?朕封韩信为楚王,后改淮阴侯,靠的是他的‘功’而非‘勇’。关羽只有勇,没有韩信的‘谋’,封个亭侯也算是极致了。”
新朝·长安皇宫(王莽时期)
王莽盯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的画面,手中《周礼》竹简微微颤动,对王舜沉声道:“关羽读《春秋》却不懂‘周公辅政’的大义,只知为刘备尽私忠;朕仿《周礼》改制,是为了‘恢复圣朝旧制’,让天下归仁,这才是真正的‘天下’。”
王舜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关羽的‘忠义’是对乱臣贼子(指刘备)的忠,陛下的‘忠义’是对周公圣制的忠。陛下推行‘王田制’‘五均六筦’,是为了万民福祉,远比关羽的私忠更有意义。”
当歌声唱到“天下名扬”,王莽眼中闪过一丝自得:“关羽靠勇名扬,陛下靠改制名扬,这‘改制利民’的名声,定能远超关羽,传于后世。”
东汉·洛阳南宫(汉光武帝刘秀时期)
刘秀听到“从那日锋芒潜藏,到今日天下名扬”,放下手中《尚书》,对邓禹笑道:“关羽‘锋芒潜藏’是为了寻刘备,朕‘锋芒潜藏’是为了恢复汉室、安定天下——他为一人,朕为万民,这格局本就不同。”
邓禹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昆阳之战大破王莽,后经营河北、重建汉室,靠的是‘仁德’与‘民心’;关羽靠‘勇’名扬,却不懂‘民心’的重要,终致败亡。我东汉能兴,靠的是陛下的‘为民之心’,而非关羽那般的‘私忠’。”
待歌声唱到“官拜汉寿亭侯”,刘秀摇了摇头:“汉室爵位,当赐给为天下立功之臣。关羽只为刘备立功,不为汉室出力,这亭侯之位,不过是曹操的私恩,算不得汉室正统。”
三国·蜀汉成都宫(汉昭烈帝刘备时期)
刘备望着天幕中“又唤了一声云长”的歌词,眼中泪光闪动,对诸葛亮叹道:“云长随朕起兵,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一生忠义,却落得身首异处,朕每念及此,痛心不已!若当年朕能早派援兵,云长何至于此?”
诸葛亮躬身劝道:“主公节哀。云长之忠义,千古无二,虽不幸败亡,却能‘天下名扬’,也算不负一生。
如今我蜀汉当以‘兴复汉室’为念,完成云长未竟之志,方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当歌声唱到“手握春秋半轴”,刘备抹了抹眼泪:“云长一生读《春秋》,明忠义,朕定要继承他的忠义,早日克复中原,让汉室重兴,不负云长的追随。”
三国·东吴建业宫(吴大帝孙权时期)
孙权盯着天幕中“身首异处”的描述,手中碧玉盏微微晃动,对周瑜(架空时间线)沉声道:
“关羽刚愎自用,看不起我东吴,夺荆州、拒联姻,终致败亡,这是他自找的!朕取荆州,是为了东吴的安危,并非有意害他。”
周瑜躬身应道:“主公圣明。关羽‘威震华夏’却目中无人,既得罪曹操,又得罪主公,败亡是必然。
主公取荆州,是‘为东吴谋基业’,而非‘私怨’,这才是明主之举。关羽的‘忠义’只对刘备,对东吴而言,他便是‘强敌’,除之乃为东吴万民。”
待歌声唱到“可惜你身首异处”,孙权嘴角勾起一抹冷然:“成大事者,不可有妇人之仁。关羽若不死,荆州永无宁日,东吴永无安身之地。朕此举,是为东吴,非为一己之私。”
西晋·洛阳皇宫(晋武帝司马炎时期)
司马炎听到“今日天下皆晓”,手中酒杯重重放在案上,对贾充笑道:“关羽靠‘忠义’天下皆知,朕靠‘一统三国’天下皆知——他靠勇名,朕靠功业,这功业远比勇名更重。”
贾充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灭吴一统,结束三国乱世,让万民得以休养生息,这功绩远超关羽的‘斩将夺旗’。关羽的‘忠义’是小义,陛下的‘一统’是大义,大义人更应感念陛下的大义。”
当歌声唱到“官拜汉寿亭侯”,司马炎摇了摇头:“亭侯不过是一方小爵,朕一统天下,封王封侯者无数,关羽的爵位,在朕的帝业面前,不值一提。”
东晋·建康宫(晋元帝司马睿时期)
司马睿盯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的画面,手中《春秋》竹简微微颤动,对王导叹道:“关羽读《春秋》明忠义,却能‘威震华夏’;朕偏安江南,虽有王导等忠臣辅佐,却难复中原,实在惭愧!”
王导躬身劝道:“陛下不必自责。如今北方大乱,胡族肆虐,陛下能在江南重建晋室,让华夏文脉得以延续,已是大功一件。关羽的‘勇’能破敌,陛下的‘仁’能安民,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定能恢复中原,远超关羽的名声。”
当歌声唱到“天下名扬”,司马睿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朕定要以关羽的‘勇’激励将士,以‘仁’安抚百姓,早日北伐成功,让东晋的名声,传遍天下。”
南北朝·北魏平城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
拓跋宏看着天幕中“官拜汉寿亭侯”的歌词,手中汉隶书写的《孝经》微微晃动,对元澄笑道:“关羽靠‘忠义’得汉人寿亭侯之位,朕推行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是为了‘融合胡汉’,让北魏成为华夏正统,这格局比关羽大多了。”
元澄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关羽的‘忠义’是对汉人的忠,陛下的‘汉化’是对天下的仁。陛下让胡汉一家,既保留鲜卑的勇毅,又吸收汉人的文化,北魏定能强盛,远超关羽的虚名。”
待歌声唱到“天下名扬”,拓跋宏眼中闪过一丝自得:“关羽的名声只在汉人之中,朕的汉化改革,定能让北魏的名声传遍胡汉,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南北朝·南朝梁建康宫(梁武帝萧衍时期)
萧衍听到“手握春秋半轴”,手中佛珠微微转动,对陶弘景叹道:“关羽读《春秋》明忠义,却行杀戮之事;朕信佛教,推行‘仁政’,减免赋税、善待百姓,这‘仁’比关羽的‘勇’更能得天下民心。”
陶弘景躬身应道:“陛下圣明。佛教讲‘慈悲为怀’,陛下推行仁政,正是践行佛法;关羽靠杀戮名扬,却造下杀业,终致身首异处。陛下的‘仁’能让梁朝长治久安,远比关羽的‘勇’更有意义。”
当歌声唱到“身首异处”,萧衍摇了摇头:“杀戮终无好下场,仁政方能传世。朕定要以仁治国,让梁朝成为佛国净土,远超关羽的名声。”
隋朝·大兴宫(隋文帝杨坚时期)
杨坚盯着天幕中“今日天下皆晓”的画面,手中《开皇律》重重放在案上,对高颎沉声道:“关羽靠‘忠义’天下皆知,朕靠‘统一南北’‘制定律法’天下皆知——他靠的是个人勇名,朕靠的是治国功业,这功业远比勇名更重。”
高颎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灭陈一统,结束南北朝乱世,制定《开皇律》安抚万民,这功绩远超关羽的‘斩将夺旗’。关羽的‘忠义’是小义,陛下的‘一统’是大义,大义人更应感念陛下的大义。”
待歌声唱到“官拜汉寿亭侯”,杨坚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亭侯不过是乱世小爵,朕一统天下,封王封侯者无数,关羽的爵位,在朕的帝业面前,不值一提。”
唐朝·太极殿(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听到“从那日锋芒潜藏,到今日天下名扬”,放下手中玉圭,对魏徵笑道:“关羽‘锋芒潜藏’是为寻刘备,朕‘锋芒潜藏’是为平定天下、开创贞观盛世——他为一人,朕为万民,这格局本就不同。”
魏徵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陛下玄武门之变后,轻徭薄赋、广纳谏言,让大唐国泰民安,这功绩远超关羽的‘勇’。关羽的‘忠义’是私忠,陛下的‘忠义’是对天下万民的忠,二者高下立判。”
当歌声唱到“手握春秋半轴”,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春秋》讲‘尊王攘夷’,朕平定突厥、安抚西域,正是践行‘尊王攘夷’的大义,这才是真正的‘读懂春秋’,远超关羽只知私忠的境界。”
武周·洛阳明堂(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看着天幕中“官拜汉寿亭侯”的歌词,手中凤印微微颤动,对狄仁杰笑道:“关羽靠‘勇’得个亭侯之位,朕靠‘才’登基称帝、治理天下——他是男子却只懂杀戮,朕是女子却能让天下太平,这能力远比他强。”
狄仁杰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在位期间,重视人才、发展生产、稳定边疆,让武周国力强盛,这功绩远超关羽的‘斩将夺旗’。关羽的‘忠义’是对男权君主的忠,陛下的‘治理’是对天下万民的责任,二者格局天差地别。”
待歌声唱到“天下名扬”,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傲色:“关羽的名声只在乱世,朕的名声定能传于万世,让后世知道,女子亦能治国,亦能让天下太平。”
唐朝·长安大明宫(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听到“又唤了一声云长”,手中羯鼓棒重重落在鼓上,对高力士笑道:“曹操唤关羽‘云长’是惜才,朕唤李白‘诗仙’、唤郭子仪‘尚父’,也是惜才——但朕惜的是‘能
李隆基听到“又唤了一声云长”,手中羯鼓棒重重落在鼓上,对高力士笑道:“曹操唤关羽‘云长’是惜才却留不住,朕唤郭子仪‘尚父’、李白‘诗仙’,是既惜才更能善用——关羽只认一主,郭子仪却能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这才是真栋梁。”
高力士躬身应道:“陛下圣明。昔年安史之乱,郭子仪临危受命,收复两京,靠的是对大唐的‘公忠’;关羽的‘私忠’,在大唐的社稷安危面前,终究格局太小。如今陛下励精图治,大唐盛世重现,这才是远超关羽虚名的功业。”
待歌声唱到“手握春秋半轴”,李隆基摇了摇头:“《春秋》讲‘尊王攘夷’,朕开元年间,击败吐蕃、突厥,让四方来朝,才是真懂《春秋》大义;关羽读《春秋》却只懂私义,算不得真通透。”
五代十国·后唐洛阳宫(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
李存勖盯着天幕中“天下名扬”的画面,手中金枪重重顿在地上,对郭崇韬沉声道:“关羽靠‘斩将夺旗’名扬天下,朕靠‘灭梁破燕’建立后唐,靠的也是实打实的战功——但他只护一主,朕却要护整个后唐的子民,这责任更重。”
郭崇韬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父亲李克用与朱温争霸数十年,陛下继承遗志,终灭后梁,靠的是‘为国战’的勇;关羽的勇是‘为私战’,二者境界不同。如今陛下需以‘仁’治国,方能让后唐基业远超关羽的短暂名声。”
当歌声唱到“身首异处”,李存勖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关羽恃勇而骄终致败亡,朕麾下将领若学他这般,后唐必乱。朕定要严明军纪,让将士知‘忠君’更要‘爱民’,方能长治久安。”
宋朝·东京汴梁宫(宋太宗赵光义时期)
赵光义听到“单刀赴会,一人把三军喝退”,手中玉斧轻轻敲击御案,对赵普叹道:“关羽的勇是‘匹夫之勇’,朕灭北汉、征契丹,靠的是‘全军协同’的勇——他一人能退三军,却守不住荆州;朕靠大军征战,却能让大宋疆域远超蜀汉。”
赵普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是怕‘匹夫之勇’乱国;陛下重视文官、完善科举,是靠‘制度’治国,而非靠‘个人勇名’。关羽的‘忠义’虽可贵,却不如大宋的‘制度’能保江山稳固。”
待歌声唱到“官拜汉寿亭侯”,赵光义嘴角勾起一抹淡然:“亭侯之位,在大宋不过是末等爵位。朕重的是能为百姓谋福祉的臣子,而非只懂杀戮的勇将——这才是治国的根本。”
辽朝·上京临潢府宫(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
耶律隆绪看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的歌词,手中契丹文《贞观政要》微微翻动,对韩德让笑道:“关羽读汉人的《春秋》明忠义,朕读汉人的《贞观政要》学治国——他学的是‘私忠’,朕学的是‘仁政’,这才是真有用的学问。”
韩德让躬身应道:“陛下圣明。辽宋澶渊之盟后,两国休战,陛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靠的是‘为民之心’;关羽的‘私忠’,在两国百姓的安宁面前,不值一提。如今大辽国泰民安,这才是远超关羽虚名的功业。”
当歌声唱到“天下名扬”,耶律隆绪眼中闪过一丝自得:“关羽的名声只在汉人之中,朕的名声却能传遍契丹与汉人之地,让两国百姓都感念朕的仁政,这才是真的‘天下名扬’。”
西夏·兴庆府宫(西夏景宗李元昊时期)
李元昊盯着天幕中“青龙偃月刀”的虚影,手中西夏剑重重放在案上,对野利仁荣沉声道:“关羽靠一把刀名扬天下,朕靠‘创制西夏文、建立西夏国’名扬天下——他是别人的臣子,朕是一国之君,这格局本就不同。”
野利仁荣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击败大宋、辽朝,让西夏立国,靠的是‘为国战’的勇;关羽的勇是‘为私战’,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如今陛下创制文字、完善制度,西夏必能长久,远超关羽的短暂名声。”
待歌声唱到“身首异处”,李元昊嘴角勾起一抹冷然:“不懂立国之道,只懂私忠,终难成事。朕定要让西夏强盛,让后世只知西夏,不知关羽这般的勇将。”
金朝·中都大兴府宫(金世宗完颜雍时期)
完颜雍听到“从那日锋芒潜藏,到今日天下名扬”,手中《论语》微微合上,对纥石烈良弼笑道:“关羽‘锋芒潜藏’是为寻刘备,朕‘锋芒潜藏’是为平定海陵王之乱、重建金朝——他为一人,朕为金朝万民,这责任更重。”
纥石烈良弼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即位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金朝从战乱中恢复,靠的是‘仁政’;关羽的‘勇’,在百姓的安宁面前,终究是次要的。如今金朝国泰民安,这才是远超关羽虚名的功业。”
当歌声唱到“手握春秋半轴”,完颜雍摇了摇头:“《春秋》讲‘礼义’,朕推行汉法、重视儒学,是真懂‘礼义’;关羽读《春秋》却只懂杀戮,算不得真懂礼义。”
元朝·大都大明殿(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忽必烈看着天幕中“官拜汉寿亭侯”的歌词,手中蒙古弯刀轻轻放在案上,对伯颜笑道:“关羽靠‘为刘备效力’得个亭侯,朕靠‘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成为天下之主——他管的是一方之地,朕管的是整个天下,这权力更重。”
伯颜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战乱,靠的是‘天下为公’的胸怀;关羽的‘私忠’,在天下一统的大业面前,终究格局太小。如今陛下推行‘汉法’,让蒙古与汉人和平共处,这才是真的‘天下名扬’。”
待歌声唱到“天下皆晓”,忽必烈眼中闪过一丝傲色:“关羽的名声只在汉人之中,朕的名声却能传遍欧亚,让四方各国都来朝贡,这才是真的‘天下皆晓’。”
明朝·北京紫禁城奉天殿(明成祖朱棣时期)
朱棣听到“单刀赴会,一人把三军喝退”,手中永乐大典的编目册重重放在案上,对解缙沉声道:“关羽靠‘匹夫之勇’退三军,朕靠‘靖难之役’夺取天下、派郑和下西洋扬大明国威,靠的是‘谋略’与‘国力’——他的勇是一时之勇,朕的功业是万世之功。”
解缙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编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巩固边疆,靠的是‘治国之才’;关羽的‘勇’,在大明的盛世面前,终究是小技。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四方来朝,这才是远超关羽虚名的功业。”
当歌声唱到“身首异处”,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然:“关羽恃勇而骄、不听劝谏,终致败亡;朕麾下将领若学他这般,大明必乱。朕定要严明军纪、广纳谏言,方能让大明长治久安。”
清朝·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清高宗乾隆时期)
乾隆看着天幕中“手握春秋半轴,官拜汉寿亭侯”的歌词,手中《四库全书》的总目提要微微翻动,对和珅笑道:
“关羽读《春秋》却只懂私忠,封个亭侯便自满;朕编修《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巩固边疆,靠的是‘治国大略’——他的名声是乱世虚名,朕的功业是盛世实功。”
和珅躬身应道:“陛下圣明。陛下在位期间,大清国泰民安,疆域辽阔,远超蜀汉之地;关羽的‘忠义’,在大清的盛世面前,终究格局太小。如今四方来朝,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的‘天下名扬’。”
待歌声唱到“今日天下皆晓”,乾隆眼中闪过一丝自得:“关羽的名声只在汉人之中,朕的名声却能传遍大清各地,让满汉蒙回藏各族都感念朕的恩德,这才是真的‘天下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