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苍对蒸汽机的重视潜移默化影响了群臣。前几日系统又赠予十台,他秘密运至迁至洛阳郊外的工科学院,对外宣称研发成功。原本计划亲往视察,却因登基大典耽搁。
就你们二人想看,还是另有同僚?
刘苍心知肚明——在群臣好奇的蒸汽机问世后,必定推举心腹重臣前来探路。
郭嘉含笑拱手:陛下明察秋毫。
明日早朝后同去便是。
刘苍爽快应允,正好借机让群臣建立初步认知,为日后推行铁路计划铺垫。
翌日朝议在喧嚷中结束。新朝初立政务繁杂,待磨合期过后自会顺畅。散朝后,十余位重臣处理完急务,齐集宫门等候。
不多时,刘苍率众来到洛阳郊外的学院区。方圆数里皆有精兵巡守,戒备森严。穿过重重关卡,众人踏入占地广阔的工科学院。
(马钧已经收到通知,提前站在工科学院大门口等候。
与他一同等候的还有三国着名物理学家杨泉和水利学家严峻。
臣等叩见陛下。
免礼,都起来吧。由马钧前面带路。
531.颠覆认知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发明家,专注于机械研究,曾改良织布机,发明灌溉水车,改造诸葛连弩、投石车等器械,堪称工程领域的巅峰人物。)
杨泉与严峻则分别是物理学和水利学领域的顶尖专家。
刘苍在掌握局势后,便提前招揽了这些人才。除了他们,还网罗了裴秀、万震(地理学家)、徐岳(天文学家、数学家)等十余名三国知名学者。
这些人才的加入极大增强了大汉的国力。
不同于传统 ** ,来自后世的刘苍深谙历史发展规律,明白各类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他以礼相待的作风,让这些学者都心甘情愿留下效力。
在马钧引领下,众人来到工科学院内一座宽敞的厂房,里面陈列着数台巨型钢铁机器。
马院长,这就是你说的蒸汽机?
曹操率先走近,手掌轻抚冰冷的钢铁机身。以他的眼光,立刻认出打造这些机器的都是上等精铁——若是用来锻造兵器,堪称神兵利器。
眼前这台庞然大物通体用如此精铁铸造,而这样的机器厂房里竟摆放着十台之多,这要耗费多少精铁?
马钧请示过刘苍后,便吩咐学徒搬来煤炭和水,准备进行演示。
曹操、刘备、郭嘉等十余人围站在旁,除了刘苍,没人能预见到蒸汽机将带来的变革。
这十台蒸汽机是进度条系统的直接奖励,只要添加燃料就能立即运转。
诸位请看,这里是添加煤炭的部位......
(**蒸汽动力**
煤炭燃烧后,在密闭的钢铁框架内形成一股强大的蒸汽力量。这股力量被完美地封锁在机器内部,随后猛烈喷发而出,发出震耳的轰鸣声。
呜——
随着白色蒸汽直冲厂房顶部,肉眼难辨的气浪席卷四周,围观的人群被扑面而来的力量震撼。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股力量并非短暂爆发,而是持续不断地从喷口涌出,源源不绝。
如此强悍的力量,能够维持多久?曹操和刘备目光锐利,立刻意识到这种机器的非凡之处,连忙向马钧询问。
马钧指着蒸汽机,自信道:只要机器无损,煤炭和水源供应充足,这股力量便永不停歇。
听闻此言,四周众人无不震惊。在场皆是才智卓绝之辈,瞬间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持续不断的动力。蒸汽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诸位有何见解?刘苍见众人震撼,心中暗笑——这只是开始,更惊人的还在后头。
曹操率先开口:陛下曾提及蒸汽机可用于铁路,莫非它能驱动铁轨上的运输工具?甚至安装于船舶之上?
众人纷纷发表看法,思维碰撞,气氛热烈。
大汉帝国议事厅内,刘苍环视着众位谋臣。诸位爱卿的见解都很有见地。他微微颔首道:这种能改变世界的机器确实值得我大汉倾力投入。
曹操方才提出的铁路与船舶构想着实精妙。刘苍轻敲御案继续说道:诸位不妨设想一下,当永不停歇的力量驱动着钢铁巨舰劈波斩浪,或是拉着满载货物的车厢日夜奔驰,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殿中群臣闻言陷入沉思。起初他们对这些构想并未在意,但此刻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震撼的画面:蒸汽推动的舰队无需等待季风,机械牵引的车队永不疲倦。
臣等似乎明白了。一位老臣捋须道:若用此物运送兵马,边疆告急时便能迅速调兵驰援。
确实如此。另一位大臣附和道:南北货物亦可快速流通,各地特产将不再受困于山川阻隔。
刘苍满意地看着众人:这正是朕所期待的。有了这等利器,我大汉的疆土才能真正连成一体。
群臣纷纷点头,他们隐约预感到,一个全新时代即将来临。而这种变革,必将让大汉王朝迎来前所未有的强盛。
【刘苍心中暗暗惋惜。这十台蒸汽机并非自主研发成果,而是系统直接赐予的成品。若是依靠现有技术,许多环节尚不完善,根本无法 ** 完成制造。短期内除系统馈赠外,再难有新的蒸汽机问世。
所幸系统留下完整技术图纸,有了这些指引,研发进程将事半功倍。待马钧等人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后,终将实现自主制造。
当众人亲眼目睹蒸汽机的运作后,返程途中仍有人神情恍惚。这种划时代的机械彻底冲击了传统认知。即便才智之士,面对如此革新也显得眼界不足。好在他们作为见证者,不必担忧被时代淘汰。
曹操在归途郑重向刘苍进言:此等国之重器必须严加保密,建议为工科学院每位学者配备两名精锐士兵看守。群臣皆显露肃杀之气——蒸汽机的战略价值确实值得这般严防死守。
散朝后,众人无心寒暄,彼此叮嘱严守机密便匆匆归家平复心绪。
嗷——刘苍刚踏入宫门,就听见寝殿传来虎啸与孩童笑声。只见幼虎窜出殿外,云儿晃着小短腿在后面追赶。爹爹怎么才回来?小丫头扑进父亲怀里。刘苍望着被禁卫团团围住的幼虎,思忖着是否该将这宠物送走。
【纪元新章】
至圣武皇帝登基两载,大汉王朝始终秉持韬光养晦之策。210年的春风里,边疆异邦眼见中原未有动静,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松弛。
他们曾亲眼见证刘苍登基的盛况。在这群人看来,大汉正重现昔日荣光,重新傲立于世。
不安与惊恐在这些人心头蔓延。他们唯恐大汉稳固根基后,便将兵锋指向自己,乃至掀起战火。若登基的是寻常 ** ,倒也不至于令他们如此惶惶不可终日。
但他们都亲眼见过刘苍,更听闻过关于他的种种传奇。睿智勇武,气吞山河——这样的君主执掌大汉,没人敢断言他何时会挥师出征。在他们眼中,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绝不会安于现状。
虽然眼下大汉看似风平浪静,但谁又能保证战火不会突然燃起?纵观古今,但凡雄主,从不会满足已有疆土。
所幸两年过去,大汉始终专注内政,并未将视线投向境外。这让他们在惴惴不安中稍感宽慰。他们只求维持现状,甚至暗自期盼这样的和平能延续数十年。他们盘算着:即便刘苍雄才大略,谁能保证继任者还能保持这般锐气?
只要熬过这一代,说不定下任皇帝便是个庸碌守成之主。到那时,他们不仅能高枕无忧,或许还能重拾昔日边陲劫掠的旧梦。
可惜他们都打错了算盘。刘苍并非不想开疆拓土,只是登基之初的大汉需先稳固根基。待国力更盛之时,才是出征良机。
这两年来,随着系统赐予的高产种子代代相传,除满足当年收成外还储备了大量良种。在刘苍统治下,连最为偏远的大州交州也被纳入版图。
如今各州百姓皆能种植高产作物。小麦、玉米、番薯等主粮,搭配各类蔬菜种子,让大汉连年丰收。百姓不仅能填饱肚子,缴纳税赋后家中仍有富余存粮,即便遭遇天灾也不至挨饿。
粮食连年丰收更使得粮价持续走低。此外,丰富多样的作物不仅改善了民众饮食结构,更补充了人体所需营养,许多常见小病也随之消弭。
1066年
农业领域取得显着进步,在畜牧业方面,刘苍给予大力扶持。
朝廷派遣众多官员前往各地,传授先进养殖技术。古人排斥猪肉是因缺乏**技术,导致肉质欠佳。如今百姓不仅粮食充足,借助畜牧业发展,每隔数日便能享用丰盛肉肴。
工业层面,随着工科学院科研人才加入同样实现飞跃。得益于两年前问世的蒸汽机,冶金、炼钢、机械制造等行业迅猛发展,使大汉工业实力跃居世界之巅。刘苍自豪宣称,当前大汉工业水平已冠绝全球。
蒸汽机问世后,刘苍持续关注其应用。半年内,经马钧等人昼夜攻关,首台蒸汽机成功装配于船舶。当蒸汽驱动船只逆风破浪时,围观者无不惊叹。刘苍当即下令:除保留四台蒸汽机用于研发与火车项目外,其余六台悉数改装蒸汽船。
火车研制则更为复杂——除机车本身外还需配套铁路系统。马钧等虽为三国顶尖匠人,但对火车认知有限。若无指导,研发将耗费漫长时间。所幸刘苍来自后世,虽不谙细节,但凭借绘制示意图与基础原理讲解,极大推进了研发进程。
军事体系亦经历重大变革。
(刘苍平定天下、重建大汉王朝时麾下兵力过百万。但随着国家趋于稳定,朝中大臣屡次提议裁军——这些官员显然不清楚日不落计划的存在。
当建议连续被否后,大臣们意识到此事必有深意。事实确实如此,刘苍保留军队是为日后征战储备现成的精锐之师。那些归降的诸侯部队因不符合标准,早已被遣散回乡。
经过两年励精图治,大汉国力突飞猛进。但凡有见识者都看得出,在圣武皇帝治下,这个帝国正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
*****
东川王府张灯结彩。两年间在大汉持续援助下,这位藩王终于完成三韩统一大业。
恭贺王上成就千秋伟业!此乃社稷之福!心腹们争先恐后地颂扬。在阿谀奉承中,有人甚至将东川王与刘苍相提并论,声称:王上可比那汉帝英明得多!当年大汉本就是一统江山,而您是在 ** 状态下完成壮举!
这番谄媚让东川王忘乎所以。他选择性忽略了大汉多年来的军事经济支援,更忘却了两国悬殊的国力差距。
传令全国休养生息。东川王志得意满地下令。他全然没意识到,若非背后站着那个恐怖的北方帝国,莫说统一三韩,自己的王国恐怕早已在夹击下灰飞烟灭。
【政事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