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文化归流
大阪的农事学堂里,晨雾还没散,就传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苏先生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前六卷灵州蒙学用的《识字课本》,课本上的汉字旁画着对应的农具图案 ——“犁” 字旁边画着王老铁改良的民生犁,“稻” 字旁边画着倭国农民熟悉的水稻,这样无论是大明移民的孩子,还是倭国的孩子,都能轻松看懂。
“大家跟着我念,‘民’—— 百姓的民,‘生’—— 生活的生。” 苏先生的声音洪亮,孩子们齐声跟读,声音里满是认真。第一排坐着的倭国小孩佐藤一郎,手里拿着用木炭削的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 “民生” 二字,眼里满是好奇 —— 这是他第一次学汉文,觉得比和文简单多了,还能和移民家的孩子一起读书,他特别开心。
“一郎,你写得真好!” 移民家的孩子王小丫凑过来,指着他纸上的字,“你看,我还会写‘粮’字,苏先生说,这个字代表咱们能吃饱饭。”
佐藤一郎笑着点头,跟着王小丫学写 “粮” 字。窗外,柳萱正带着医女队,给学堂的孩子们发防中暑的薄荷丸,陶瓮上的 “惠民医馆” 字样格外醒目。“孩子们,吃完这个,夏天读书就不会中暑了。” 柳萱笑着说,手里还拿着一本画着草药的小册子,“这里面画着常见的草药,你们要是在山上看到,就知道能治什么病,和汉文一样,都是有用的东西。”
孩子们接过薄荷丸和小册子,纷纷道谢。柳萱看着他们,忽然想起前六卷在灵州医馆,教孩子们识别草药的场景。那时也是这样,孩子们眼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如今换了一片土地,这份渴望依然没变 —— 无论是大明的孩子,还是倭国的孩子,都想学好本事,让日子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大阪的民生市集里,一场 “易俗” 活动正在进行。慕容芷带着影卫,给倭国百姓分发大明的布衣 —— 是江南织户赶制的,布料结实,比和服更方便干活。“大家试试这件衣服,种地、捕鱼都方便。” 慕容芷拿起一件粗布短衫,给倭国渔民山本五郎穿上,“你看,这样弯腰撒网,就不会被和服的袖子缠住了。”
山本五郎穿上短衫,试着弯腰、抬手,果然比穿和服方便多了。他笑着说:“谢谢慕容大人!这衣服真好,俺以后捕鱼就穿它!俺还想给俺儿子也要一件,让他跟着移民家的孩子一起学汉文,一起长大。”
慕容芷点头,让人给山本五郎的儿子拿了一件小短衫。市集的另一边,苏琬琬正带着吏员,给倭国百姓登记汉姓。“你们可以自己选汉姓,也可以跟着亲戚的姓。” 苏琬琬指着名册上的字,“比如山本五郎,可以姓‘山’,也可以姓‘王’,和移民家的百姓同姓,以后就是一家人。”
倭国老工匠藤原 忠雄,选了 “傅” 作为自己的汉姓 —— 因为他擅长打造农具,和大明的工匠傅老铁是同行,他想跟着傅老铁学打造灵州的民生犁,以后给百姓们修农具。“苏大人,俺以后就叫傅忠雄了!俺一定好好学手艺,给大家打造最好的农具,让地里的粮产越来越多。”
苏琬琬笑着说:“好!傅师傅,王老铁的徒弟已经来了,就在农具修造棚,你现在就可以去找他。”
傅忠雄激动地跑去农具棚,看到王老铁的徒弟正在打造民生犁,立刻上前帮忙。两个工匠虽然语言不通,却能通过手势交流,很快就熟悉起来 —— 一个懂大明的铁器工艺,一个懂倭国的木材加工,没用多久,就打造出了一把既结实又轻便的新犁。
赵政和赵江月走进市集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孩子们在学堂里学汉文,百姓们穿着布衣选汉姓,工匠们一起打造农具,渔民们讨论着新的渔区。赵江月指着市集中央的 “民生碑”,上面刻着移民和倭国百姓的名字,有 “王老实”“王小丫”,也有 “傅忠雄”“山五郎”,每个名字旁边都记着他们的贡献 ——“王老实种青稞十亩”“傅忠雄造犁五十把”。
“父亲,” 赵江月轻声说,“您看,他们真的成了一家人。儿臣现在明白,为什么您要推行‘文化归流’,不是要抹去他们的过去,是要让他们融入大明,和我们一起过安稳日子。”
赵政点头,走到农具棚前,看着傅忠雄和王老铁徒弟打造的新犁:“对,文化不是用来压迫的,是用来让百姓过得更好的。汉文能让大家更好地交流,布衣能让大家更方便地干活,汉姓能让大家更亲近 —— 这才是‘文化归流’的真正意义。”
夕阳西下时,大阪的民生坊亮起了灯笼。百姓们围着篝火,有的在教汉文,有的在展示新打造的农具,还有的在讨论明年的种植计划。张阿婆的粥铺前,移民和倭国百姓排着队,等着喝热粥,粥香里混着青稞和大米的味道,格外香甜。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