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藩使齐聚
南京皇城的会同馆外,秋日的晨光刚染黄梧桐叶,两队身着异域朝服的使臣便已在门前肃立。西侧的朝鲜使臣身着明黄色团领袍,腰间系着犀角带,手中捧着裹着锦缎的国书 —— 按洪武二十七年定的朝贡仪制,这是 “一年三贡” 的常例贡使,因听闻大明平定倭国,特意提前赶来庆贺。东侧的琉球使臣则穿着朝廷特赐的二品麟袍,为首的中山王次子手里捧着装着硫磺与苏木的木匣,这些都是《大明会典》明确记载的法定贡品,每一件都贴着 “琉球王府” 的封条。
“大人,朝鲜贡使带来人参五十斤、种马二十匹,还有白绵纸百卷,皆按旧制清点无误。” 礼部主事拿着账册匆匆来报,指尖划过 “黄毛笔、豹皮” 等熟悉的贡品名目,这些在前六卷朝鲜与大明的边境贸易中也曾多次出现。
慕容芷正带着影卫检查贡品,目光落在朝鲜使臣的朝服上 —— 那袍子的纹样与永乐年间赐给朝鲜世子的六梁冠服规制相符,只是领边的刺绣比史料记载更显精致。“再查琉球的贡品,特别是硫磺的成色,伊凡的火器营正等着用。” 她特意叮嘱道,前几日东瀛都护府送来的奏报里,郑阿福提过琉球硫磺是铸炮的上等原料,比倭国产出的纯度更高。
影卫掀开琉球的木匣,莹白的硫磺块泛着光泽,旁边的苏木纹理细腻。“慕容大人,硫磺共三百斤,苏木两百斤,还有十把擢子扇,都符合贡单记载。” 影卫队长补充道,“中山王还附了私函,问能否派子弟入太学,学大明的农事与礼制。”
慕容芷心中一动,这与洪武二十二年琉球首次遣子弟入学的典故不谋而合。她转头看向会同馆内:“苏大人正在里头备茶,此事可与她细谈,灵州的农事学堂刚编了新教材,正适合藩国子弟学习。”
会同馆内,苏琬琬正对着《朝贡诸国贡品图册》核对清单,册页上用朱笔标注着各国贡品的用途:朝鲜的人参送太医院炮制,琉球的硫磺调往火器营,种马则分派到辽东驿站补充驿马。见使臣们入内,她起身笑道:“两国使臣一路辛苦,陛下已命御膳房备了江南点心,还有灵州新产的青稞酒,诸位可先歇息片刻。”
朝鲜正使郑麟趾双手捧出国书,语气恭敬:“我王听闻陛下平定倭患,东海晏清,特命臣献上人参五十斤、种马二十匹,愿续‘事大之礼’,再求赐新铸农器图样。” 他眼神里藏着期许,朝鲜的水田虽多,却一直缺灵州那样的改良犁铧。
琉球使臣尚泰则捧着硫磺样本上前:“中山王感佩陛下天威,特选上等硫磺助大明铸炮。臣听闻东瀛都护府在推广青稞种植,求陛下赐粮种百石,再派农师指导耕种,我等愿年年增加贡赋。” 他深知琉球土地贫瘠,若能学到大明的农艺,百姓便能免于饥荒。
苏琬琬一一记下诉求,从案上取出两本《民生要术》,正是前六卷苏先生在灵州修订的版本:“农器图样与粮种皆可应允,这两本农书里有青稞种植法与民生犁造法,诸位可先带回研习。” 她指着书里的插图,“灵州的混种法已在东瀛试种成功,来年便可丰收。”
正说着,赵江月带着伊凡走进来。伊凡一眼看到琉球的硫磺,快步上前拿起一块闻了闻:“这般好的硫磺,配上大明的火药配方,火炮射程能再远三成!” 他转头对尚泰道,“若贵国愿长期供应硫磺,火器营可派工匠教你们铸造农具。”
尚泰又惊又喜,连连应诺。郑麟趾也趁机道:“我国的白绵纸质地坚韧,可印农书典籍,愿与大明交换丝绸与瓷器,供太学学子使用。”
赵江月看着这热闹景象,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 “以德怀远”。前六卷在灵州招抚流民、在江南兴修漕渠,皆是先安民生再固民心,如今对待藩属国亦是如此 —— 朝鲜求农器、琉球要粮种,所求皆为百姓生计,这正是朝贡体系的根基所在。
暮色降临时,会同馆内已摆好了宴席。朝鲜的人参汤、琉球的海鲜羹与大明的烤鸭、青稞饼摆满餐桌,使臣们捧着青稞酒起身致谢。郑麟趾望着窗外皇城的灯火,感慨道:“昔日倭患扰我东海商路,今大明平定倭寇,又赐农书粮种,此乃四海之福!”
尚泰也举杯道:“中山王常说,大明待我琉球‘礼厚于诸蕃’,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愿世世代代奉朝贡之礼,守东海安宁。”
苏琬琬与慕容芷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这些使臣带回的不仅是粮种与图样,更是大明与藩属国共生共荣的期许。正如在范阳设立漕政署、在东瀛建民生坊那样,真正的 “四海称臣”,从来不是靠武力胁迫,而是用民生福祉织就的纽带。
(第三百四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