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聚焦于扬州巍峨却已残破的城墙。硝烟尚未散尽,战云低压,一种大战前的死寂笼罩着天地。
“老铁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历史课本上重量级的一幕,”主播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清军的统帅,豫亲王多铎,亲自来到了阵前。而他目光所向的城楼之上,正是大明在扬州最后的支柱——史可法。”
镜头拉近,给了双方一个特写。多戎装肃穆,端坐于骏马之上,目光复杂地望着城头。而史可法甲胄在身,虽然面带疲惫,身形却如青松般挺拔屹立,毫不退缩地迎向那道目光。
“多铎这次是下了血本劝降,”朱及第解释道,“他开出的条件,可以说是诚意满满,或者说,诱惑极大。他亲口承诺,只要史阁部打开城门,不仅身家性命无忧,之前所有抵抗行为都可一笔勾销。更诱人的是,他还可以在新朝继续统领军队,甚至直接封侯,地位绝不会比现在低。”
这时,“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了更为具体的史料细节:“根据一些笔记记载,多铎为了劝降史可法,可谓软硬兼施。在这次直接对话前,他甚至亲自写过劝降信,派使者送入城中,信中极尽拉拢,言词颇为客气,反复强调‘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希望史公能以扬州百姓和麾下将士的性命为重。”
“叶赫那拉大贝勒”也从清方角度补充了一个细节:“没错,多铎在军中曾对心腹将领感叹过,‘南朝若尽是如此忠贞之士,我等安能至此?’他是真的欣赏史可法的才能与气节,认为这样的人才若能为己所用,对迅速平定江南、收服人心将有巨大帮助。他甚至做好了准备,只要史可法肯降,必将以最高规格的礼遇待之,以此树立一个标杆。”
画面中,面对城下黑压压的清军和那位位高权重的劝降者,史可法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却又异常坚定。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生路”都摆在了他的面前,等待着他的抉择。
画面中,扬州城已陷入最后的血战。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守城的明军将士在街巷间与清军进行着残酷的逐屋争夺。
“老铁们,扬州城破之时,情况极度混乱,这也导致了关于史可法最后时刻的记载出现了多种说法,成了一个历史谜团。”朱及第的声音在激烈的背景音效中响起。
“最主流、也被正史采纳的说法是,”他调出了《明史》的记载,“史可法见大势已去,决心殉国。他回到了当时的督师府,询问身边义子史德威:‘我生前未能尽责,死后当葬于高皇帝孝陵之侧,然势不可得,尔今将我葬于梅花岭可乎?’(我生前没能尽到责任,死后希望能葬在太祖皇帝孝陵旁边,但形势做不到了,你现在能把我葬在梅花岭吗?)这算是留下了遗愿。”
“随后,史可法拔剑自刎。”朱及第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但可能是因为连日劳累力衰,或者部将阻拦及时,这一剑并未致命。他浑身是血,但求死不得。此时,清军已经涌入,混乱中,他被部下护着企图从小东门突围,但最终在乱军中被识别出来,力竭被俘。”
画面给到了被押至多铎面前的史可法。他虽伤痕累累,衣衫染血,却挺立不跪。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细节道:“据一些清人笔记记载,史可法当时对多铎厉声喝道:‘我乃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做万世罪人!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多铎再次劝降无效,最终下令处死。史可法在城南的扬子江畔(或称梅花岭)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四岁。”
“然而,”“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提出了另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也有不少史料,比如《小腆纪年附考》等,倾向于‘乱军中被杀’说。当时场面太乱了,史可法在混战中身中数刀,倒地殉国,等清军清理战场时才发现他的遗体。因为面容受损或遗体众多,一开始甚至没能立刻辨认出来。”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关于史督师是‘被俘就义’还是‘阵前战死’,史学界至今仍有讨论。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指向同一个悲壮的结局——他实践了自己‘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没有离开扬州一步,最终血洒疆场,为国尽忠。”
天幕上,朱及第看着直播间里汹涌的弹幕,点了点头:“老铁们问得好,史可法究竟是如何殉国的,正史记载不一,而这恰恰催生了后世无数‘不死’的传说。在当时的百姓心里,他们宁愿相信一个更富有希望的故事。”
随着他的话音,天幕上浮现出各式各样、来自不同地区的民间传说片段。
“江南渔村的版本”:画面中出现一个老渔夫,在摇曳的船灯下对围坐的孩童们低声讲述:“……史督师哪有那么容易死?那天晚上江上起了好大的雾,他骑着白马,踏着波浪就过了江,到南边搬救兵去了!”
“西北边陲的流言”:场景切换,一个行脚的商队在客栈里交换着消息。“听说了吗?‘闯王’李自成当年也没死,史督师跟他汇合了,正在西边山里操练兵马,等着时机杀回来呢!”尽管时间线错乱,但这种将不同时期的英雄糅合的传说,却显示了民间朴素的期望。
“深山隐士的见闻”:甚至有传说描绘,有人在云雾缭绕的深山中,见过一位青衣文士与僧人对弈,其容貌气度,像极了史可法。人们传说,他并非逃避,而是在山中等待天下有变,再现身匡扶大明。
朱及第看着这些生动的民间创作,解释道:“大家看到了吧?这些传说在地理上横跨大江南北,在情节上五花八门,但核心只有一个:史可法没有死,他还在某个地方继续战斗,或者等待着归来。”
他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史可法不仅仅是一个将领,他更是一个符号,是‘忠义’的化身。当扬州城破,现实陷入一片黑暗时,人们无法接受这样一盏明灯就此熄灭。相信他活着,就是相信‘忠义’不死,希望不灭。这种集体心理需求,甚至强大到让许多当时的人,包括一些降清的明朝官员,都半信半疑,暗中派人探访,仿佛找到他,就能找到某种精神上的救赎。”
“叶赫那拉大贝勒”也补充道:“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当一个英雄人物承载了过重的时代期望,而他的结局又过于壮烈和悲剧时,民众往往会自发地为他编织‘重生’的叙事。这并非质疑他的忠勇,恰恰相反,这是对他人格魅力的最高认可,是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希望好人长存,希望正义不会轻易退场。”
奉天殿内,朱元璋看着天幕,罕见地沉默了许久,最后才长叹一声:“这个史可法……他太孤独了。”
徐达面色沉痛地接话:“上位,为将者最怕的,不是前方的强敌,而是后方的民心离散啊。”
李善长也摇头感慨:“富人只求活命保财,穷人指望有人拯救,这官……太难当了。”
朱标眼眶发红,动情地说:“史可法明知事不可为,却依然坚持到底,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朱棣则带着一丝惋惜道:“可惜他生不逢时。若在太平年月,必是一代名臣,青史流芳。”
天幕中,朱及第做出总结:“老铁们,史可法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是否扭转了战局,而在于在那个举世皆浊的时代,他选择了最难、最正确的那条路。他的死,成为了那个时代气节的最后标杆。”
“即使在他死后很多年,”“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接着说,“江南各地还时常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起兵反清。这足以证明,他的肉体虽然消亡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了百姓心里。”
画面最终定格在史可法屹立扬州城头的坚毅身影上,朱及第动情地说:“这就是史可法——一个明明知道前方是绝望,却依然选择用生命去点亮希望的悲剧英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价值,值得用生命去守护;有些精神,永远无法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