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出现马士英的画像,面容带着几分疲惫与刚愎。
“老铁们,说到南明弘光朝,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奸臣马士英,祸国殃民’。”朱及第开门见山,“在大多数故事里,他几乎成了导致南明快速崩溃的罪魁祸首。”
网友【午后阳光】评论:“难道不是吗?不是都说他排挤史可法,任用阉党,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摇了摇头:“历史往往比标签复杂。我们之前说过,东林党里有史可法这样的忠烈,同样,被归为‘阉党’的马士英,他的结局,也并非简单的‘奸臣’二字可以概括。”
画面随着朱及第的讲述,切换到南京城破后的景象。
“弘光朝廷垮台后,马士英并没有像许多投降的文官那样,立刻改换门庭。”朱及第说道,“他带着残兵,一路难逃,先后试图投奔在杭州监国的潞王朱常淓,以及后来在绍兴监国的鲁王朱以海。”
“碳水教父”好奇:“那结果呢?这些新立的朝廷收留他了吗?”
“叶赫那拉大贝勒”叹了口气:“很遗憾,没有。无论是潞王还是鲁王,虽然自身势单力薄,急需支持,但都拒绝了马士英的投靠。”
“为什么没人愿意用他?”朱及第解释道,“这就涉及到当时南明各派系的力量组成了。支撑这些监国或皇帝的武装力量,主要是郑芝龙这样的海盗军阀,或是方国安这样的本土军阀;而在文官方面,则主要是流亡的东林-复社人士。”
他进一步分析:“马士英身上‘阉党’的标签太刺眼了。对于东林残余势力来说,他是政治上的死敌,绝对无法容忍他再次进入权力核心。而对于那些军阀而言,收留一个政治上被孤立、名声又不好的人,不仅带不来多少实际好处,反而可能引发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得不偿失。”
网友【清风拂面】恍然:“所以他就成了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
天幕上,呈现出马士英在浙东山区辗转流离的艰难景象。
“被各方势力抛弃后,马士英的处境极为艰难。”“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但他并没有选择投降。史料记载,他依然率领部分愿意跟随他的部队,在浙江一带坚持抗清,期间也曾与清军发生过规模不等的战斗。”
朱及第语气沉重地说:“最终,在清军大规模的围剿下,马士英兵败被俘。和史可法一样,他也英勇就义了,不同是对于史可法,多铎还招降过他,但马士英,就连清军也不想招降他,直接杀了。”
“然而,他的死,与史可法的死,在历史上激起的回响却截然不同。”朱及第总结道,“史可法‘忠烈’之名光耀千古,而马士英,尽管同样是为抗清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在后世史书中,依然主要承担着导致弘光朝灭亡的骂名。”
“叶赫那拉大贝勒”最后补充道:“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因素。胜利者(清)需要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归结于‘奸臣当道’,而失败一方(南明遗民)的东林余脉,也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掩盖自身的内斗与无能。于是,马士英便成了这个集所有过错于一身的悲剧角色。他用自己的死证明了气节,却没能换来历史的公正评价。这份孤独的悲壮,或许比史可法的壮烈,更令人唏嘘。”
奉天殿内,朱元璋沉默不语。党争之祸,竟能让一个为国死节之臣,在身后蒙受如此不公的评价,这让他对文人集团的倾轧,有了更深一层的厌恶与警惕。
天幕上浮现出杭州城的景象,街巷间弥漫着惶恐与不安。
“老铁们,之前有网友问,南京陷落后那个被推上台的潞王朱常淓,到底干了啥?为啥垮得比弘光还快?”朱及第切入主题,“这事儿,得从他那顶‘捡来’的皇冠说起。”
画面显示,在弘光帝被俘后,一批逃到杭州的明朝官员仓促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
网友【发呆的猫】评论:“监国?就是代理皇帝吗?这潞王能力怎么样?”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回答道:“能力是有的,他在藩王中以精通书画音律闻名,算是个艺术家。但问题是,他继承的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而且他本人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处理这种危机局面。”
这时,天幕上出现了风尘仆仆的马士英前来投奔的场景。
“关键时刻,掌握部分兵马、且有一定政治经验的马士英希望效忠新君,”“叶赫那拉大贝勒”讲述道,“但这却被朱常淓和他身边的官员视为巨大的政治包袱。”
朱及第解释道:“朱常淓和他身边的官员,主要是东林一系的,他们对马士英这个‘阉党’头子充满警惕和厌恶,坚决拒绝他入朝。这一下,不仅失去了一支可用的武装,也彻底寒了那些原本可能支持他的非东林系人马的心。”
网友【西北风】吐槽:“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党派划线?”
画面中,朱常淓在王府内与幕僚商议,主题似乎不是备战,而是派遣使者。
“更离谱的操作来了,”“碳水教父”忍不住说,“他当上监国后,不想着怎么整军备战,反而把希望寄托在跟清军‘划江而治’,派了使者去跟多铎谈判。”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细节:“据说他给出的条件是自己可以去掉监国称号,希望清军能停止南下。这简直是与虎谋皮,多铎大军压境,势如破竹,怎么可能跟你和谈?”
朱及第评价道:“这说明朱常淓对当时的局势完全没有清醒的认识,还活在宋金议和的旧梦里,却忘了清军的目标是彻底的一统天下。”
天幕上,清军的旗帜出现在杭州城外。
“清军根本没理会他的求和,直接兵临杭州城下。”“叶赫那拉大贝勒”说道,“面对强大的敌人,城内几乎没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这位监国,从6月初被拥立,到7月初就选择了打开城门,投降了清军。”
网友【午后奶茶】感叹:“四十天都不到……这恐怕是史上最短命的监国之一了吧?”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老铁们,潞王朱常淓的快速失败,根源在于三点:第一,他本身缺乏力挽狂澜的魄力和决断,是个和平时期的王爷;第二,在危难时刻仍拘泥于党争旧怨,自断臂膀,拒绝了马士英可能的助力;第三,也是最致命的,对战局抱有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仁慈上。他的投降,为南明在浙江的抵抗画上了一个仓促而耻辱的句号。”
奉天殿内,朱元璋面色铁青。他最恨的就是软骨头的子孙,这个朱常淓的表现,让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愤怒。
天幕上,朱及第看着评论区,忽然眼前一亮。
“哎?有位杭州的网友‘西湖醋鱼’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提高声调,“这位朋友说,朱常淓政权垮得那么快,关键可能不在人,而在水——钱塘江居然干了!”
网友【西湖醋鱼】补充评论:“不是完全干,是水位低得离谱!我们本地老辈人传下来说法,那年夏天钱塘江好些地方能蹚过去,清军就是抓住那几天窗口期直接过的江!”
“碳水教父”立刻来了精神:“啥?钱塘江还能蹚过去?开玩笑吧!那大明的船呢?”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迅速调出气候资料:“这位网友说的可能并非空穴来风。明末清初,正好处于所谓的‘小冰河期’鼎盛阶段,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根据地方志和气象史学者的研究,崇祯末年到顺治初年,中国北方和东部确实连续多年出现特大旱灾。”
朱及第接过话,指着天幕上出现的干旱地图和文献记载:“没错,老铁们看,不仅是北方赤地千里,连向来水网密布的江南,在1645年那个夏天也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和干旱。河流水位普遍下降,钱塘江作为一条受潮汐影响强烈的河流,在特定时段、特定河段出现水位暴跌,从水文角度看,是完全有可能的!”
画面模拟出当时的场景:原本宽阔的江面变得狭窄,部分江底裸露,水流平缓。
“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这意味着,依赖水师和天险的南明防线,出现了致命的、短暂的漏洞。清军的侦察骑兵肯定发现了这个情况。多铎用兵一向果断,他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朱及第描述着想象中的场景:“可以想象,当清军前锋部队,可能是骑兵牵着马,甚至是步兵列队,从那些平时难以逾越的江段尝试涉水过江时,对面岸上的明军该是多么的目瞪口呆。他们赖以依凭的天堑,竟然在最关键的时刻‘消失’了!”
网友【今晚吃啥】惊叹:“这也太巧了吧!真是老天爷不帮忙?”
天幕上,出现明军水师战船搁浅在岸边,士兵望江兴叹的画面。
“而此时,明朝的水师在干什么呢?”“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无奈地说,“由于水位过低,大型战船可能根本无法驶入某些关键水域,或者机动性大减。他们很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在自己无法触及的地方,轻松渡江。”
朱及第总结道:“所以,不是水师不努力,而是‘无用武之水’。失去了长江,又失去了钱塘江的天险,南明在浙江的陆地防线在清军铁骑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杭州门户洞开,朱常淓除了投降,几乎无路可走。”
“老铁们,”“碳水教父”感慨道,“我算是理解了那位杭州网友的感觉了。连续几十年的天灾(小冰河期),到了最后关头,连一条大江都在最关键的时候‘背叛’了你。这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天亡我也’,气数已尽的绝望感。”
朱及第最后说道:“当然,我们不能把南明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天气。政治的腐败、内斗的消耗、战略的失误依然是主因。但钱塘江这离奇的‘一干’,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像是历史给大明王朝开的一个残酷的玩笑。它用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宣告了天命,似乎真的不再属于朱家了。”
奉天殿内,一片寂静。朱元璋紧锁眉头,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除了人事,那虚无缥缈的“天时”,竟也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王朝的存亡。这种超越人力掌控的因素,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