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传檄而定朱及第环顾着三位舍友,语气中带着几分惊叹,李定国在桂林的大捷,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整个广西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画面切换到广西地图,只见代表明军控制区的色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最令人震惊的不是军事征服,而是民心所向。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几份地方志记载,在柳州,当地乡绅率领民团夜袭知府衙门,将清廷委派的官员绑送桂林;在梧州,商贾罢市,学子罢课,迫使清军守将开城投降;就连最偏远的泗城土州,土司都主动派人向李定国呈递归顺文书。
碳水教父指着一段史料说: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在庆远府,百姓们听说李定国大军将至,自发组织起来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官道,还在路旁设立茶水站。这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画面中出现各地百姓欢庆的场景,人们纷纷剪去辫子,重新束起发髻。
清廷在广西的统治为何如此脆弱?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推行的剃发令和圈地政策不得人心。广西各族百姓忍辱负重多年,李定国的胜利就像一道曙光,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此时,直播间网友【风起青萍】留言: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没错,朱及第点头道,李定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每收复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三年不征赋税。这个政策比任何武器都管用。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了一个生动事例:在南宁,当李定国的先头部队抵达时,发现城门大开,城墙上挂着恭迎大明王师的横幅。当地百姓不仅驱逐了清军,还自发组织巡逻队维持秩序,等待明军接收。
这种局面连李定国自己都感到意外,碳水教父笑着说,他在给孙可望的战报中写道:桂西诸府,闻风归顺,兵不血刃。
清廷在广西的统治土崩瓦解之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各地清军不是望风而逃,就是被当地百姓缴械。当李定国的主力部队向前推进时,往往只需要派出几个文官,就能顺利接收一座座城池。
这番景象,与清军入关时各地军民拼死抵抗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直播间的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星岩下,漓江如练。得胜后的李定国并未沉浸在狂喜中,而是选择在这处桂林胜境设宴,其中深意令人玩味。
选择七星岩这个地点就很讲究,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这里不是官衙府邸,而是一处风景胜地。李定国想借此传递一个信号:这不是简单的庆功宴,而是一场凝聚人心的盛会。
画面中,岩洞内灯火通明,来自各方的将领齐聚一堂。除了大西军旧部,更引人注目的是新近归顺的明将胡一青、赵印选、马宝等人。这些原本对出身的李定国心存疑虑的明军将领,此刻都恭敬地坐在席间。
碳水教父注意到一个细节:李定国特意让这些明军将领与大西军将领交错而坐,还亲自为他们斟酒。这个举动看似简单,却极大地缓解了双方的隔阂。
酒过三巡,李定国举杯来到明兵部尚书刘远生面前。他没有炫耀战功,反而说出了一番出人意料的话。
文、张诸公其精忠浩气,固足以光昭青史,为天地生色。李定国的声音在岩洞中回荡,然吾侪之对于国家,窃不愿有此结果也。
叶赫那拉大贝勒解读道:这句话意味深长。李定国尊敬文天祥、张世杰这样的忠臣,但他不愿像他们那样,虽然留下美名,却终究无力回天。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复兴大业。
这番话让在座的明军将领无不动容。他们原本以为李定国只是个骁勇善战的武将,没想到他竟有如此深远的政治眼光。
网友【深谋远虑】评论: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家!不拘泥于一时得失。
宴会间隙,李定国特意与胡一青、赵印选等新归附将领单独交谈。他不仅详细询问各部队的情况,还承诺一视同仁,绝不区别对待。
这些细节很见功力,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赞叹道,李定国深知,要成就大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宴会持续到深夜,岩洞外的漓江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见证这个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时刻。当将领们散去时,他们眼中闪烁的不再是疑虑,而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场七星岩庆功宴,不仅庆祝了一场军事胜利,更奠定了一个新兴抗清联盟的政治基础。李定国用他的胸襟和远见,向所有人证明: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统帅,更是一个能够凝聚各方力量的领袖。
老铁们,如果说桂林之战展现的是李定国指挥硬仗的能力,那么接下来在湖南的推进,则完全体现了他把握战机的敏锐。朱及第将地图切换到湖南地区,这场被后世史家称为秋风扫落叶的战役,其推进速度之快,连李定国自己都始料未及。
画面中,代表明军进攻的箭头以惊人的速度在湖南境内蔓延。
八月初,李定国率军北上,第一个目标全州几乎传檄而定。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指着战况图解说,守城的清军听闻是李定国亲至,连夜弃城而逃。更夸张的是,他们连仓库里的粮草都来不及销毁。
碳水教父补充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永州的情况更是离奇。当地百姓听说李定国军队将至,自发组织起来控制了城门。等李定国前锋部队抵达时,看到的竟是百姓夹道欢迎的场面。
网友【势如破竹】评论:这简直像在接收,不是在打仗啊!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在衡州。
沈永忠这个清军将领,已经是第二次不战而逃了。叶赫那拉大贝勒摇着头说,之前在宝庆,他逃往桂林求援;这次在衡州,他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组织,直接带着亲兵北逃。
画面显示衡州城内混乱的场景:清军文武官员争相逃命,官府文书散落一地,仓库大门洞开。
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长沙。朱及第调出一份当时的记载,长沙巡抚金廷献听闻李定国还在数百里外的衡州,就匆忙逃往郫州。监司以下各级官员更是闻风而逃,整个长沙府的清政权在几天内就土崩瓦解。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这种崩溃是系统性的。它暴露了清军在南方统治的根本性问题——缺乏民意基础,官员普遍存在五日京兆的心态,一有风吹草动就只想保命。
此时,直播间网友【深层原因】发言:难道清军就没有一点抵抗吗?
问得好!朱及第立即回应,实际上,清军并非完全没有抵抗。但在李定国连战连捷的声势下,各地清军都产生了螳臂当车的恐惧。再加上李定国严明的军纪,使得许多清军将领觉得为这样的战斗送命不值得。
画面切换到几个仍在抵抗的城池,但这些抵抗往往只持续数日就告瓦解。
李定国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不仅是军事才能,碳水教父总结道,更是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他清楚地知道,在清军士气低落、民心背离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就是最好的战术。
这场秋风扫落叶般的攻势,在两个月内改变了整个湖南的政治地图,也为接下来的战略展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军事胜利的背后,是李定国独特的治军理念。
明遗老李寄的记载很能说明问题,叶赫那拉大贝勒念着史料,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居民不知有兵
画面中,李定国的士兵在集市上公平交易,与百姓和睦相处。
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及第说,李定国麾下有很多少数民族士兵,这些士兵向来以难以管束着称,但在李定国手下却纪律严明。
到1652年十月,李定国已经收复了纵横三千里的土地。
湘桂大捷是南明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总结道,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清廷开始意识到,碳水教父他们在南方面对的已经不是那些各自为战的明军残部,而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的强大对手。
弹幕上飘过:
李定国真是明末第一将!
要是南明早点这么打就好了。
而在奉天殿内,朱元璋既为李定国的才能感到惊叹,又为后世子孙不能善用这样的人才感到惋惜。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而南明似乎总是与这些机遇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