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初散,京师的街巷尚未完全苏醒,镇国公府的书房已亮起烛光。赵烈身着青色常服,正俯身案前,手中狼毫笔在宣纸上疾走,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蒸汽火车推广的细则。窗棂外传来清脆的鸟鸣,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铁矿开采规划”一栏,笔尖一顿,添上“优先开采遵化、迁安铁矿,配套修建短途铁轨,降低运输成本”一行字。
“国公爷,早膳已备好。”侍从轻步走进书房,低声禀报。
赵烈搁下笔,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知道了,备车,早膳后去格物学院。”
辰时初,马车驶出国公府,沿着平整的石板路前行。街道两旁,摊贩们陆续支起摊位,卖包子的蒸笼冒着白汽,打豆浆的石磨吱呀作响,穿着短打的百姓往来穿梭,脸上带着安稳的笑意。赵烈掀开车帘一角,看着这烟火气十足的景象,嘴角泛起一丝欣慰——历经战乱后,京师终于恢复了生机,而这,正是他和众臣苦心经营的成果。
马车行至格物学院门口,史可法早已等候在门前。他身着藏蓝色官袍,手中捧着一卷图纸,见赵烈下车,连忙上前见礼:“国公爷,您要的蒸汽轮船图纸,学子们已初步绘制完成,您过目。”
两人并肩走进学院,院内传来朗朗书声,实验室中不时传出工匠们的讨论声。赵烈接过图纸,目光扫过船体结构、蒸汽机安置位置,手指点在船身吃水线处:“这里需加宽半丈,增强稳定性,毕竟要承载蒸汽机和货物,不能只图速度。”
史可法点头记下:“国公爷所言极是,学子们还提出,可在船尾增设螺旋桨,替代传统船桨,效率能提升三成。”
“善!”赵烈眼中一亮,“让他们尽快做出模型,下周进行试水测试。另外,学院要扩招工匠子弟,重点培养冶炼、机械人才,蒸汽机的推广,离不开足够的技术人手。”
在学院巡查近一个时辰,赵烈又赶往工部。张凤翔正领着工匠们检查新炼制的铁轨,见赵烈到来,连忙迎上前:“国公爷,第二批铁轨已炼制完成,硬度比第一批提升了一成,您看是否合格?”
赵烈拿起一根铁轨,用手指摩挲着光滑的表面,又掂了掂重量:“不错,比第一批更扎实。铺设京师至天津的铁轨,就用这种规格。另外,道钉要改用熟铁锻造,防止生锈松动,每十里设置一个维修站点,定期巡检。”
“属下明白!”张凤翔躬身应道,随即递上一份账本,“这是上月蒸汽火车和铁轨制造的开销明细,户部拨的十万两白银已用去六成,后续还需采购大量煤炭和木材。”
赵烈翻看账本,目光在“煤炭采购”一项停留片刻:“告诉毕自严,让户部与大同煤矿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批量采购可降低成本。另外,鼓励民间商户参与煤炭运输,凡为工部运送煤炭者,免征半年商税。”
处理完工部事务,已近午时。赵烈没有回府,而是带着两名亲卫,步行前往城南的市井。他素来主张“为政者当察民生”,时常微服出行,了解百姓真实生活。
街角的一家面铺里,赵烈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点了一碗阳春面。邻桌的两位老者正在闲谈,一人叹道:“如今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去年还吃不饱饭,今年粮价跌了三成,国公爷推广的新式农具,让地里的收成翻了倍。”
另一人接口道:“何止是农具!听说西郊的蒸汽火车都能载人载货了,以后去天津办事,再也不用颠簸数日。我那孙子,还进了格物学院,说要学做那‘铁疙瘩’,将来也能为国家出力。”
赵烈听着两人的对话,心中暖意涌动。面铺老板端上热气腾腾的面条,见赵烈气度不凡,却毫无架子,忍不住搭话:“客官看着面生,是外地来的吧?如今京师可是大变样了,路修宽了,治安好了,就连夜里走路都不用怕,锦衣卫和顺天府的差役轮流巡逻,比以前安稳多了。”
“老板生意如何?”赵烈笑着问道。
“托国公爷的福,生意红火得很!”老板搓着手笑道,“以前客人少,面价贵,如今粮价降了,客人也多了,一天能卖上百碗面,比去年多赚三成银钱。”
吃过面,赵烈又逛了几家商铺、市集。布庄里,棉质衣物的价格比去年低了两成,百姓争相购买;杂货铺里,新式的铁制农具摆放在显眼位置,掌柜的正给农户讲解用法;甚至有小贩在售卖蒸汽火车的木制模型,引得孩童们围拢观看。
行至顺天府衙附近,赵烈看到一队差役正在维持秩序,街道整洁,没有以往的脏乱差。他走上前,与领头的差役攀谈:“如今京师的治安,比以前好了不少?”
差役见他气度沉稳,不敢怠慢:“回这位先生的话,自从国公爷推行‘保甲制度’,十户为一甲,三甲为一保,互相监督,盗贼少了很多。而且锦衣卫协助我们清查密探,那些不安分的宵小之辈,早就被抓拿归案了。”
赵烈点头,又问:“百姓若有纠纷,处理得及时吗?”
“及时!”差役连忙道,“顺天府尹大人下令,凡民间纠纷,三日之内必须审结,不得拖延。上个月有户人家丢了耕牛,我们当天就立案,三天后就帮他找了回来,还抓住了偷牛贼。”
离开市井,已近未时。赵烈赶回国公府,刚进门,骆养性便带着密报前来:“国公爷,大清密探的余党已抓获十七人,其余人等要么潜逃关外,要么已畏罪自尽,京师的情报网络已基本肃清。”
赵烈接过密报,快速浏览一遍:“做得好。告诉下面的人,不可松懈,严密监控关外往来人员,防止新的密探潜入。另外,喀尔齐自尽前,是否留下了其他线索?”
“暂无实质性线索,”骆养性道,“不过我们在他的密室中搜到了一些加密信件,学子们正在破译,相信不久便能有结果。”
“务必加快破译速度,”赵烈沉声道,“豪格野心勃勃,必然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需提前做好防备。”
骆养性退下后,赵烈刚端起茶杯,户部侍郎便派人送来急报:天津漕运码头积压了一批粮食,因运力不足,无法及时运往京师。赵烈眉头一皱,提笔写下批复:“即刻调派两辆蒸汽火车前往天津,优先运输粮食,运费由户部核销;同时令工部加快京师至天津铁轨铺设,月底前必须贯通。”
将批复交给信使,赵烈站起身,走到书房墙上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前。图上,京师至天津的铁轨线路用红笔标出,旁边还标注着“蒸汽轮船试航水域”“铁矿分布”“粮仓位置”等字样。他伸手抚摸着地图上的江南地区,心中盘算着:待京师至天津的铁轨贯通后,便启动江南漕运改革,用蒸汽轮船替代漕船,节省人力物力,还能避免漕运官员中饱私囊。
酉时,夕阳西斜,赵烈处理完公务,换上便服,独自前往城郊的火器营。营中士兵正在操练,一排排步枪齐射,枪声震天,子弹精准命中靶心。火器营统领见赵烈到来,连忙上前迎接:“国公爷,新研制的步枪已装备全军,士兵们训练成效显着,百米之内命中率可达八成。”
赵烈看着士兵们整齐的队列,满意地点头:“很好。下月与保定守军进行联合军演,检验火器实战效果。另外,蒸汽机的原理,可教给部分军官,将来军工生产、战场运输,都离不开这些新技术。”
夜幕降临,京师的街巷亮起灯笼,宛如繁星点点。赵烈乘车返回国公府,途中路过一座桥,桥下河水潺潺,岸边有孩童在嬉戏,妇人在洗衣,一派安宁祥和。他心中暗下决心: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让大明的百姓永远过上安稳日子。
回到府中,晚膳过后,赵烈再次来到书房。烛火下,他铺开一张新的宣纸,写下“新政十策”四个大字,随后逐一列出:推广蒸汽动力、革新军工制造、整顿漕运体系、扩大铁矿开采、普及格物教育、完善保甲制度、降低商税、鼓励农桑、疏浚河道、加强边防守备。
笔尖在纸上不停游走,直到月上中天,赵烈才停笔。他看着纸上的十策,心中充满了信心。窗外,月光皎洁,照亮了京师的夜空,也照亮了大明中兴的希望之路。他知道,这些新政的推行,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但只要君臣同心,上下协力,定能让大明在蒸汽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夜色渐深,书房的烛光依旧明亮,映照着赵烈坚毅的身影。他端起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里,是他守护的家国,是他毕生追求的盛世图景。而这日复一日的操劳与奔波,正是铺就盛世之路的基石,每一步,都算数。
(宝子们这一章有点水,今天给大伙请个假,晚上连夜码字,把今天的加更补上,抱歉抱歉(??w??)栓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