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回廊”的饵料,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陆离布下的信息监测网中,泛起了细微却清晰的涟漪。
那周期性的“吞噬”噪声模式,在接触到陆离投放的、蕴含古老祈祷残响和稀释前代系统粒子波动的信息碎片后,其原本稳定的节奏出现了第一次可观测的紊乱。吞噬的强度在某个瞬间提升了约百分之零点五,并且其核心区域似乎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指向饵料来源方向的“趋向性”。
虽然这变化很快平复,模式恢复了之前的周期与强度,但这一闪而逝的异常,已足够陆离确认许多事情。
“确具活性,可被引诱。其对特定古老信息及系统本源结构碎片存在偏好。”陆离的道源意志冰冷地记录着数据,如同记录实验皿中微生物对营养液的反应。“‘噬法典’之可能性,提升至百分之六十七。”
他并未继续追加饵料。过犹不及,尤其是在尚未完全了解这头可能存在的“凶兽”的脾性与食量之前。他要的是缓慢的引导与观察,而非粗暴的惊动。
与此同时,他通过“初级监察员”权限提交的那份关于“遗忘回廊新型信息衰减现象”的例行报告,也如同石沉大海,未收到任何系统层面的直接反馈。这在他的预料之中,一个偏远区域微不足道的“现象”,显然不足以引起高层级关注。但报告本身,已如他所愿,在系统的信息库中留下了一个官方记录。
更让他留意的是,在他停止主动投喂饵料后,通过持续监控“遗忘回廊”及其周边数个关联半位面的噪声数据,他捕捉到了另外几缕极其隐晦的探查波动。这些波动与系统常规扫描的冰冷有序不同,也与他已知的同行印记、乌光气息迥异,更像是某种……精密的、非生命体的探测装置散发出的信号,带着一种纯粹的“搜寻”与“记录”意图。
这些探测信号的来源难以直接追溯,但其出现的时间点,恰好在他提交报告之后,并且其扫描模式,明显侧重于信息流动异常与能量结构稳定性分析。
“系统的……自动监测网络?还是……其他‘监察员’的私下探查?”陆离推测。他更倾向于前者。系统庞大而复杂,除了“净除者”这样的暴力机关,必然存在大量负责日常监测与信息收集的自动化单元。他的报告,可能只是激活了这片区域本就存在的、低敏感度的监测节点。
这是一个新的变数。他需要在这些自动化监测节点的眼皮底下,继续进行他的“引导”计划,难度无疑增加了。
“监测既至,便需借其之眼,观吾所欲观。”陆离瞬间调整了策略。他不再试图完全隐藏自身对“遗忘回廊”的关注,而是开始有选择性地、通过合法合规的“初级监察员”数据调取权限,频繁访问该区域的噪声数据、能量背景报告、乃至一些公开的界域历史档案。
他的访问记录,在系统看来,就是一个新晋监察员对辖区内一个“有趣现象”的正常研究兴趣,符合程序,无可指摘。而实际上,他正是要利用这种“合法关注”作为掩护,将他希望系统(或者说系统的自动监测网络)看到的信息,混杂在大量的正常数据访问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
例如,他会调取“遗忘回廊”历史上几次较大的时空风暴记录,并重点标注其中伴随的“信息结构扰动”数据;他会查阅该区域已知的几种稀有信息生命体的生态报告,并“巧合地”注意到它们活动范围与那“吞噬”噪声区域的某种微弱关联;他甚至会“无意中”将一些关于古老文明“信息聚合体”传说(这些传说在系统数据库中有零星记载)的查询,与对“遗忘回廊现象”的分析放在同一个研究课题下。
他在做的,是在系统的信息层面,为“遗忘回廊”的异常,悄然构建一个看似合理、逐步深入的“关注背景”和“研究脉络”。他要让系统的自动监测网络,在接收到他刻意引导的信息后,自行提高对该区域的监控等级,或者至少,将更多的扫描数据记录下来,方便他后续分析。
这是一场极其精妙的心理与信息博弈,对手是缺乏情感、只按逻辑和规则行事的系统AI。陆离如同一个高明的催眠师,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暗示和行为,引导着对方的“注意力”。
时间在无声的信息交锋中流逝。陆离注意到,那些自动监测信号出现在“遗忘回廊”的频率,确实有了微弱的提升,扫描的深度也有所增加。而那片区域的周期性“吞噬”噪声,在最初的扰动后,似乎进入了一种更加“警觉”或者说“潜伏”的状态,变化更加细微,但陆离能感觉到,其核心深处那股隐而不发的“饥饿感”并未消散,反而在积聚。
“虎已嗅腥,网已渐紧。只待风云际会,便可驱之逐狼。”陆离于道源核心低语,冰冷的意志中不含丝毫情绪,只有对棋局推进的确认。
他的目光,偶尔也会扫过其他“实验田”。“灰烬浮岛”的能量逸散延缓实验仍在持续,绝望噪声的衰减区域正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扩大;“永歌花园”的情感淡漠频谱如同滴入清水的墨滴,虽未改变整体颜色,却已在微观层面引发了细微的共鸣紊乱;“机械境”的逻辑延迟则开始催生出一些关于“非理性抉择”的、前所未有的噪声碎片。
一切,都在他冷漠的注视与细微的拨动下,朝着他预设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演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