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与南洋使者满载着“丰女一号”良种、技术手册以及大燕皇帝的友好敕书,连同几位被精心挑选出的丰女村农师,踏上了归程。然而,这股由良种引发的“万邦来朝”风潮,却并未随之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持续扩散。
更多的消息,通过往来商旅、边境官员乃至李青山那日益庞大的信息网络,源源不断地传回丰女村。高原之国渴望耐寒的青稞改良之法,草原部落询问能否培育更适合牧区种植的耐践踏作物,甚至隔着茫茫大海的岛国,也辗转表达了引进良种、学习农技的强烈意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世界性的关注与需求,赵小满陷入了沉思。
零星的交换与派遣农师,固然能解一时之需,但终究非长久之计。每个国度的风土、气候、作物种类千差万别,绝非一种“丰女一号”或几位农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大燕的农业智慧,也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
她站在那半亩已成为圣地的试验田旁,心口那殷红的胎记传来温润而博大的搏动。她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历经数千年积淀的农耕文明的力量,也仿佛能聆听到来自远方不同土地上,那些同样渴望丰收、渴望摆脱饥饿的微弱祈愿。
一个更加宏大、更具前瞻性的构想,在她心中逐渐清晰、成型。
她要建立一个地方,一个并非仅仅属于大燕,而是面向所有渴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国度的——学问传承与交流之所。
数日后,一份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章,由快马送往京城。赵小满在奏章中详细阐述了设立一所专门农学院的必要性与深远意义:不仅能系统性地对外传播大燕先进的农桑技术,彰显天朝上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气度,更能借此机会,广泛收集、研究世界各地的特色作物与种植经验,反哺大燕农业,实现真正的“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她恳请皇帝恩准,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奏章递上后,赵小满并未等待。她深知朝廷议事的繁琐,决定先行一步。
地址,就选在丰女村。这里是她一切的开始,是“丰女一号”的诞生地,更是新式女户精神的象征,以其命名,意义非凡。她将这座构想中的学府,定名为——“丰女国际农学院”。
在村东头,毗邻织布工坊和试验田的一片开阔土地上,农学院的筹建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始了。赵小满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积蓄和皇帝此前的一部分赏赐,王嫂子、张寡妇等丰女村骨干更是带头,村中女户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李青山调动了关系,请来了最好的工匠。
赵小满亲自参与了设计。农学院的建筑摒弃了华丽的亭台楼阁,整体风格质朴、实用,与丰女村的格调一脉相承。主体是几排宽敞明亮的青砖灰瓦的讲堂和学舍,窗户开得极大,以确保充足的光线。屋舍之间,预留了大片的露天实践田,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微气候条件进行划分,用以模拟不同国度的种植环境。还规划了种子库、农具陈列馆、以及一个用于晾晒、储存和初加工收获物的大型仓房。
与此同时,师资的遴选与教材的编纂也在同步进行。赵小满亲自担任首任“山长”(院长),她不仅自己准备授课,更是从司农寺请来了几位致仕或愿意前来任教的老农官,从丰女村以及周边州县选拔了那些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善于表达、有耐心的老农和女户技术能手担任教习。教材则主要以“丰女一号”的培育历程为核心,延伸至大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法,如轮作、施肥、灌溉、选种等,并开始着手整理、翻译那些来自异域的农业资料。
就在农学院的房舍初具雏形之时,皇帝的旨意也到了。果然如赵小满所料,皇帝在与重臣商议后,敏锐地意识到了此举的巨大价值,不仅准奏,更将农学院的设立提升为“宣教化、柔远人”的国家行为,拨付了专项款物,并下诏各边关、市舶司,对持农学院凭证前来求学的外邦人士予以放行与便利。
有了朝廷的正式支持,“丰女国际农学院”的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开。第一批慕名而来的,除了少数通过官方渠道提前抵达的西域和南洋学子外,更多的是闻风而动、自行前来的周边小邦贵族子弟或民间有志之士。他们带着好奇、怀疑与渴望,踏入了这座还在不断完善中的学府。
开学第一日,没有繁文缛节。赵小满站在那间最大的、充满了新木和石灰气味的讲堂前,面对着下方肤色各异、语言不通的学子们,通过数位通译,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开场:
“此地,无分疆域,只问耕耘。”
“愿诸君在此,习我大燕农技,亦分享尔等故乡智慧。”
“以汗水和智慧为犁,共同开垦一片让天下人皆能饱暖的沃土。”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源自土地本身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课程随即展开。上午,是老农官们在讲堂内,借助图表、实物,讲解作物生理、土壤肥料等基础知识;下午,则是所有学子必须参与的田间实践,在教习的指导下,亲手播种、除草、施肥、观察记录。语言不通,便用手势、图画和反复的示范来弥补。
赵小满时常会出现在田间地头,她不再轻易动用那催生的力量,而是凭借着她对“大地之心”更深层次的感悟,敏锐地指出学子们操作中的细微不当之处,她的指点往往一针见血,让那些原本还有些傲气的异邦学子心悦诚服。
“丰女国际农学院”的建立,如同一棵新植的树苗,在丰女村这片沃土上,开始扎根生长。它不仅是大燕农业技术对外输出的桥头堡,更悄然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农业知识与文化交流的微型枢纽。赵小满的“翻石之志”,在此刻,已超越了性别与国界,向着“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更广阔境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