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菊香满城。顺天乡试皇榜张挂之日,整个京城都仿佛沉浸在一片欢腾与热议之中。而所有话题的中心,无疑都聚焦在了新科解元——柳云生的身上。他的传奇经历,使得这顶本已荣耀无比的桂冠,更添了几分戏剧性与光辉。
当报喜的差役敲锣打鼓,将大红喜报送到“墨香斋”门前时,整条胡同都沸腾了。鞭炮声震耳欲聋,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街坊邻里、过往行人纷纷围拢过来,争相一睹这位传奇解元的风采。王掌柜喜极而泣,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铜钱、喜饼,分发给众人,小小的书铺门前,一时水泄不通。
柳云生站在人群中,身着崭新的蓝色儒衫,面容清癯却目光湛然。他接过那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喜报,指尖微微颤抖。这一刻,十年寒窗的孤寂,千里跋涉的艰辛,蒙冤受屈的愤懑,以及昭雪之后的欣慰,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化为眼眶中一丝湿润的热意。他向着四周欢呼的人群,向着王掌柜,向着南方故乡的方向,深深作揖。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按礼制,乡试中式者仅为“举人”,需来年春天再赴京师,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方能最终确定名次,赐“进士”出身。柳云生不敢有丝毫懈怠,在短暂的庆贺之后,便再次投入紧张的备考之中。只不过,这一次,他心中更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科举时。柳云生顺利通过会试,成为贡士,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气氛庄严肃穆至极。康熙帝端坐龙椅之上,亲自策问。面对天威,柳云生深吸一口气,将杂念摒除,脑海中浮现的是碧水潭的清澈、破庙的警示、京城的风雨,以及那只金光中的神龟。他心潮澎湃,文思却异常清晰,下笔千言,立论宏阔,直指治国安邦之根本,字里行间洋溢着经世济民的赤诚。
阅卷大臣将其试卷列为前三甲,进呈御览。康熙帝早已听闻柳云生之事,对其才华与品行颇为欣赏。御览其文,但见书法端庄,文采飞扬,策论更是切中时弊,见解不凡,不由得龙颜大悦,御笔亲点其为庚子科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榜下捉婿”的喧闹,金殿传胪的盛典,接踵而至。当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出“第一甲第一名,柳云生”时,他身着特赐的状元红袍,头戴金花乌纱帽,于百官注视之下,步出班列,向御座行三跪九叩大礼。那一刻,皇极殿内金碧辉煌,殿外阳光璀璨,他仿佛置身于人生的巅峰。
最风光的莫过于状元游街。柳云生骑着皇帝亲赐的白色骏马,胸前系着十字红绸,在礼官引导下,由紫禁城而出,经承天门、大明门,沿着京城最主要的街道缓缓而行。街道两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争睹状元风采。欢呼声、赞叹声、鞭炮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鲜花、彩缎、香囊如雨点般抛向这位年轻的状元郎。
柳云生端坐马上,面含微笑,向道路两旁的百姓拱手致意。他的目光扫过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庞,心中却异常清醒。这万丈荣光,并非他一人之功。他想起了隐云镇灯下缝衣的母亲,想起了送他至村口的父亲,想起了碧水潭中那只通灵的老龟,想起了王掌柜的收留与奔走,想起了张清源的信任与扶持,甚至想起了那个在雨中给予他关键提示的老乞丐……
当晚,礼部设盛大的“恩荣宴”,款待新科进士。席间,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当轮到新科状元致辞时,柳云生举起金杯,并未先敬君王,而是面向南方,朗声说道:“学生今日微名,首先当谢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诲之德,故乡水土之养。”接着,他话锋一转,声音沉静而有力,“其次,学生尤要感念一段奇缘。昔日赴京途中,于碧水潭畔,曾救一灵龟。后屡逢困厄,皆蒙冥冥护佑,方得转危为安。此事玄奇,却让学生深信,天地有正气,善恶终有报。吾辈读书人,当以善念为基,以勇气为楫,方能不负所学,上报君恩,下恤民瘼!”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旋即爆发出热烈的赞叹与议论。柳云生救龟得报的故事,经此盛宴,更是迅速传为美谈,深入人心。
恩荣宴后,柳云生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这是状元例授的清贵之官,标志着其正式踏入了仕途。他并未沉醉于眼前的荣耀,而是清楚地知道,这身红袍与官帽,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一条更为广阔,也必然充满挑战的道路,已然在他面前展开。他要用自己的才华与赤诚,去践行他在殿堂之上许下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