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符登基改元景平后,太极殿的龙椅尚未焐热,他便将 “治理国家” 的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昔日东宫的嬉闹场景,如今竟搬到了皇宫的各个角落,甚至波及朝堂 —— 这位年轻的帝王,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将刘宋王朝的政务拖入了混乱的泥潭。
每日清晨,本该是朝臣齐聚太极殿议事的时辰,可刘义符却常常缺席。他要么在后宫与宫人玩 “扮演商贩” 的游戏,将御花园的回廊改造成市井街巷,自己穿着粗布衣裳,模仿小贩叫卖,让宫女宦官们扮演顾客讨价还价,玩得不亦乐乎;要么带着侍卫出宫,跑到城外的猎场打猎,直到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回宫后又召来伶人奏乐起舞,彻夜宴饮。太极殿内,文武百官常常空等半日,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只能对着空荡荡的龙椅叹气。
偶尔刘义符心血来潮,驾临太极殿听政,可他心思也全然不在政务上。一次朝会,吏部尚书奏请任命几位地方官员,名单递到刘义符面前,他扫了两眼,见其中一人名字与自己宫中一名伶人相同,便笑着挥挥手:“此人与朕的乐师同名,定是个有趣的,就任命他为吴郡太守吧!” 一旁的徐羡之连忙上前劝阻:“陛下,吴郡乃富庶之地,政务繁重,此人资历尚浅,恐难当此任,还需慎重考量啊!” 刘义符却不耐烦地摆摆手:“朕说行就行,哪来那么多废话?” 最终,那位毫无地方治理经验的官员,竟真的走马上任,没过多久,吴郡便因政令混乱引发民怨,百姓纷纷上书弹劾,可刘义符对此置若罔闻。
更荒唐的是,刘义符颁布的政令常常朝令夕改,全凭个人喜好。他曾因宫中嫔妃说想吃江南的新鲜荔枝,便下旨让岭南官员即刻贡荔,要求三日之内送到建康。岭南距建康千里之遥,为了运送荔枝,沿途驿站的马匹累死无数,百姓被迫服徭役,怨声载道。可没过两日,他又觉得荔枝吃多了腻味,一道圣旨下去,竟下令停止贡荔,还斥责岭南官员 “办事拖沓,送来的荔枝已不新鲜”。如此反复无常的政令,让地方官员无所适从,也让朝廷的公信力一落千丈。
面对日益混乱的朝局,四位辅政大臣心急如焚,一次次联名劝谏。徐羡之、傅亮曾多次在朝会后拦下刘义符,苦口婆心地劝说:“陛下,如今北方有北魏虎视眈眈,南方有流民作乱,百姓期盼明君治理天下。陛下若再沉迷玩乐,荒废朝政,恐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啊!” 刘义符却左耳进右耳出,要么低头玩着手中的玉佩,要么打断他们的话:“这些琐事,有你们处理便好,朕是皇帝,难道连玩乐的自由都没有吗?”
檀道济性子耿直,见刘义符如此顽劣,曾在一次宴会上直言进谏:“陛下,先帝创业艰难,战死沙场无数将士,才换来这江山。陛下若不珍惜,如何对得起先帝,对得起天下百姓?” 这番话戳中了刘义符的痛处,他当场勃然大怒,将酒杯摔在地上,指着檀道济呵斥:“放肆!朕的江山,朕想如何便如何,轮得到你一个武将指手画脚?” 说罢,便拂袖而去,留下檀道济愣在原地,满心失望。
谢晦见硬谏无用,便试图用温和的方式引导。他搜集了历代明君勤政爱民的故事,编成小册子呈给刘义符,希望能让他有所醒悟。可刘义符接过小册子,翻了两页便扔到一边,还笑着对身边的宦官说:“谢大人真是无趣,这些老掉牙的故事,还不如伶人的小曲好听。”
辅政大臣们的劝谏,不仅没能让刘义符收敛,反而让他愈发反感。后来,他干脆下旨,除非有紧急军情,否则不准大臣们随意入宫劝谏。朝堂之上,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秩序,彻底崩塌 —— 官员们见皇帝无心政事,也渐渐懈怠,有的开始结党营私,争夺权力;有的则干脆消极怠工,凡事推诿;地方官员更是趁机鱼肉百姓,中饱私囊。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生活却愈发困苦,不少地方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下去,却像一颗颗火种,潜藏在刘宋王朝的土地上。
一日深夜,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再次聚在徐羡之的府邸。书房内,烛火昏暗,四人面色凝重。傅亮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叹息道:“如今政令混乱,民怨沸腾,再这样下去,不用外敌来犯,国家自己就要乱了。” 檀道济紧握双拳,沉声道:“先帝托付我们辅佐陛下,可陛下如此顽劣,我们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先帝的江山毁在他手中吗?” 徐羡之沉默良久,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看来,我们不能再指望陛下回心转意了。为了大宋的江山,或许…… 我们要做一件违背先帝遗命的事。” 谢晦与檀道济对视一眼,心中都明白徐羡之话中的含义,一股寒意,悄然笼罩了整个书房。而此时的皇宫内,刘义符还在与伶人狂欢,他丝毫没有察觉,一场针对他的风暴,已在暗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