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试射的巨大成功,如同在平静的登州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炮舰凯旋归港时,码头上自发聚集了无数军民,争相目睹那三门创造了神迹的舰炮,欢呼声此起彼伏,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当日晚间,赵佶在登州行辕召见了宗泽、呼延庆、张公裕以及随行的折彦质、宇文肃等人,进行了一次小范围但至关重要的会议。
行辕书房内,海风透过微开的轩窗送来清凉。赵佶端坐主位,脸上带着澹澹的笑意,但眼神依旧锐利。
“今日海试,一举功成,诸位辛苦了。”赵佶首先定下基调,“舰炮之威,已得验证。然,利器在手,更需明晰运用之策。宗卿,你久在登州,熟知海情,依你之见,我朝水师,未来当如何布防?这舰炮,又当如何融入现有海防体系之中?”
宗泽显然早有思考,闻言立刻拱手,条理清晰地阐述道:“陛下,臣以为,当依循‘重点布防,梯次配置,主动出击’之策。”
他走到悬挂的沿海舆图前,手指点向几个关键节点:“其一,重点布防。当以登州、明州、泉州、广州等几大核心军港为支柱,优先换装炮舰,形成可随时出击的海上机动重锤。”
“其二,梯次配置。”他的手指沿着海岸线移动,“于各重要水道、海湾,如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处,设立次级水寨,配备中小型炮舰及改装后的旧式战船,构成近海防御网络,清剿海盗,警戒敌情。”
“其三,主动出击。”宗泽的目光变得深邃,“待我炮舰形成规模,便不应再固守港岸。当定期组织舰队巡航,北至辽东、高丽海域,南抵琼崖(海南)、占城(越南中部),东至倭国宣示存在,慑服不臣!若遇大规模海盗或敌国水师,则凭借舰炮之利,主动寻歼于外海,御敌于国门之外!”
赵佶听得连连点头,宗泽的策略稳健而富有进取心,完全符合他的预期。“宗卿之策,深合朕意。王将军,张将军,水师具体操练、战术演练,便交由你二人。要尽快摸索出炮舰在不同海况下的最佳战法,以及与其他舰船的协同配合。”
“末将领命!”呼延庆与张公裕肃然应道,脸上充满了使命感。
赵佶又看向折彦质:“彦质,你返回汴京后,需协调总参谋司与工部、舟船监,制定详细的舰炮量产与换装计划。伏波行营,将是首批全面换装的部队。”
“臣明白。”折彦质郑重点头。
最后,赵佶的目光重新回到宗泽身上,意味深长地说道:“宗卿,登州位置关键,北可策应辽东海面,南可呼应两浙、福建。此地交由你镇守,朕心甚安。然,守土之责重大,未来或许不止于守……”
他略作停顿,似乎在斟酌言辞:“朕观你奏疏,常提及海事、船政,对此颇有见地。朕有意,在登州先行试点,扩大船坞,增设海事学堂,招募通晓水文、海图、造船、炮术之人才,系统培养。你以为如何?”
宗泽眼中精光一闪,他敏锐地察觉到陛下此举背后更深层的意图——这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海防,更是为了储备未来经略海洋的人才!他立刻躬身,声音带着激动:“陛下圣明!此乃高瞻远瞩之策!臣必当尽心竭力,办好此事,为我大宋培养海事栋梁!”
“好!”赵佶满意地笑了。他提前布下的这颗棋子,不仅仅是守卫海疆的砥柱,更可能成为未来开拓海洋的先锋。
会议在夜幕深沉中结束。众人告退后,赵佶独自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港口星星点点的灯火,以及那在月光下显出朦胧轮廓的炮舰,心潮起伏。
技术上的突破已经实现,战略上的蓝图也已勾勒,人才也已初步选定。接下来,便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与推进。南方的朱勔需要清理,北方的羊毛战略需要布局,交趾的粮仓需要谋划,内部的吏治更需要持续整顿……千头万绪,却又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