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巴聚会的时候,以色列人曾起誓说:“我们绝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便雅悯人。”
众人来到伯特利,在神面前坐到傍晚,放声痛哭,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为什么在以色列中会发生这样的事?今天竟少了一支派!”
第二天清早,他们筑了一座坛,献燔祭和平安祭。以色列人问:“在以色列各支派中,有谁没有到米斯巴聚集在耶和华面前?”因为他们曾严肃起誓说,不来米斯巴聚集在耶和华面前的人必被处死。
他们为便雅悯支派哀伤,说:“今天以色列中断了一支派,我们怎样为幸存的人找妻子呢?我们已经指着耶和华起誓,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
他们调查后发现,没有人从基列雅比来参加米斯巴大会。清点人数,果然那里一个人都没到。于是会众派出一万二千勇士,对他们说:“你们去用刀杀尽那里所有居民,包括妇女和孩童。你们要这样做:杀掉所有男子和已婚的女子,只留下未曾与男子同房的女子。”
他们在基列雅比找到四百个没有与男子同房的年轻女子,就把她们带到迦南地的示罗营中。随后,全会众派人去临门磐见便雅悯人,向他们宣告和好。便雅悯人于是回来,他们就把基列雅比的女子给他们,但人数仍不够。
以色列的长老说:“便雅悯幸存的人必须有后代,免得以色列少了一支派。可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因为我们曾起誓说:‘把女儿给便雅悯人为妻的必受咒诅。’不过,在示罗有耶和华的年度节期,这城在伯特利以北,从伯特利通往示剑的道路东边,利波拿的南边。”
于是他们吩咐便雅悯人:“你们去埋伏在葡萄园中,等示罗的年轻女子出来跳舞时,你们就从葡萄园中出来,各抓一个做妻子,带回便雅悯地。她们的父亲或兄弟来与我们争论时,我们会劝他们说:‘求你们帮帮他们,因为我们在战争中没有为他们争得妻子,这事你们并不是把女儿给他们,所以不算违背誓言。’”
便雅悯人照着做了。女子跳舞时,他们各抓一个带走为妻,回到自己的地业,重建城邑并住在那里。那时,以色列人各回本支派本宗族,回自己的产业。那时以色列没有王,各人随心所欲行事。
启示与反思
本章描述了以色列历史上一段极其混乱且令人震惊的时期:民间的道德秩序崩塌,法律和公义被人随意操控。便雅悯支派因犯罪几乎被灭绝,其余支派虽为同胞的灭亡痛心,却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展现了严重的道德缺陷。为了挽救便雅悯支派,他们先用暴力屠杀基列雅比全城,只留下未婚女子作为补充妻子的人选;当这些女子仍不足时,又设计在宗教节期中,允许便雅悯人“掳掠”示罗的女子。表面上,他们似乎是在保全一个支派,但本质上,这种手段无异于将自己的誓言与人的生命、尊严相互交易。
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两点:
第一,当人群失去属神的领导与律法约束时,即使是“宗教性的聚会”也可能成为掩盖罪恶的外衣。起初的誓言似乎是出于对罪的惩戒,但在后续的操作中,这个誓言却成为他们规避责任、实施暴行的借口。
第二,人类在危机中若不先回到神的心意里,而是依靠人的聪明与策略,就会在“解决问题”的名义下制造更多罪恶与伤害。这里的以色列人每一步看似是为民族存续,实际上却加深了流血、掳掠与女性被物化的悲剧。
结尾那句“那时以色列没有王,各人随心所欲行事”不仅是对当时局势的总结,更是对全书的核心评价。真正的问题不是便雅悯支派缺少人口,而是以色列全体缺乏对神的敬畏与顺服。当神不再作王,人的心就成为混乱和暴力的温床。
对今天的信徒而言,这段历史是一面警钟。即使是“为神做事”,若不按神的律法与心意行事,仍然会在外表的虔诚下掩盖着极深的败坏。真正的拯救,不是靠人设法修补破局,而是回到神面前,让祂作王、掌权、带领。唯有如此,群体与个人才能脱离混乱与罪恶的循环。